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临床应用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食管癌PET/CT临床应用指南

一、概述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是较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是源于食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一些区域明显高发,如我国磁县、林县等。我国世界标化发病率最高,《2015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2011年食管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第6位,新增291 238例/年,年发病率21.62/10万;死亡位居第4位,死亡218 957例,年死亡率16.25/10万 [1]。食管癌临床上以进行性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为主要症状。食管癌好发于食管3个生理狭窄处,其中中段最多,下段次之,上段最少。食管癌主要病理类型有:鳞状细胞癌、腺癌、癌肉瘤与瘤样癌、小细胞未分化癌与小细胞癌。以鳞癌多见,多在90%以上,其次是腺癌。食管癌的诊断仍以组织和细胞学检查为最终定性诊断的依据。内镜早诊技术是食管癌最重要的检查手段。X线钡餐造影和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是食管癌最常用的检查手段。CT对早期食管癌敏感性低,但可作为中晚期食管癌的检查手段,主要是测量食管壁厚度、周围侵犯程度、有无周围或远处转移和疗效评估均有一定的价值。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CT和超声内镜进行临床分期。MRI检查可弥补X线、CT检查的不足,对显示食管癌是否侵犯纵隔及侵犯的程度、病变与心脏大血管、气管和支气管关系有一定的优势。PET/CT对食管癌诊断和转移灶探测、临床分期、判断复发、疗效评估和放疗靶区的准确定位和指导个体化治疗可从分子代谢水平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本周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