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十家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菊花(鞠华)

【原文】

鞠华,味苦,平。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生川泽及田野。(《神农本草经·上品·鞠华》)

【注释】

1.明·缪希雍注
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疏:菊花生发于春,长养于夏,秀英于秋,而资味乎土。历三时之气,得天地之精,独禀金精,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则兼辛,故亦散结。苦入心、小肠,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胆,兼入肺与大肠。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药先入肝,肝开窍于目。风为阳邪,势必走上。血虚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搏故也。腰痛去来陶陶者,乃血虚气滞之候。苦以泄滞结,甘以益血脉,辛平以散虚热也。其除胸中烦热者,心主血,虚则病烦,阴虚则热收于内,故热在胸中,血益则阴生,阴生则烦止。苦辛能泄热,故烦热并解。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利血气者,即除热祛风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验也。久服轻身耐老延年者,物久则力专,力专则气化,化则变常,其酿酒延龄,和药变白,皆服饵专气之功,故亦为 《仙经》所录矣。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疔犹为要药。疔者,风火之毒也。三、六、九、十二月,采叶、茎、花、根四物,并阴干百日,等分捣末,酒调下钱许。又可蜜丸如桐子大,每七丸,日三服,皆酒吞。一年变白,二年齿生,三年返老。仙人王子乔方也。
主治参互:
甘菊花祛风要药。风本通肝,肝开窍于目,故为明目之主。
同地黄、黄柏、枸杞子、白蒺藜、五味子、山茱萸、当归、羚羊角、羊肝,治肝肾俱虚目痛;加决明子、木贼草、谷精草、柴胡,可以去外翳。
同黄连、玄参、甘草、生地黄、荆芥穗、决明子、连翘、桔梗、柴胡、川芎、羌活、童便,可治风热目痛。
君川芎、细辛、藁本、当归、生熟地黄、天麦门冬、白芍药、甘草、童便,治血虚头痛。亦主头眩晕,因痰结而作者,无痰,药不效。
与枸杞子相对蜜丸久服,则终身无目疾,兼不中风及生疔疽。
连根生用为君,加紫花地丁、益母草、金银花、半枝莲、贝母、连翘、生地黄、栝楼根、白芷、白及、苍耳子、夏枯草,可治疔疮。甚者以蟾酥丸发汗。
大便闭者,汗后以玉枢丹下之。如无玉枢丹,以大戟加蚤休、枣肉丸,服三钱必下矣。忌甘草,犯之则死,为大戟也。(《神农本草经疏·草部上品之上·菊花》)
2.明·卢之颐注
核曰:出川泽田野间,雍州南阳山谷者最胜。宿根再发,亦可子种。茎叶花实,种种不同。即菊谱所载:龙脑、新罗、都胜、御爱、玉球、玉铃、金万铃、银台、棣棠、蜂铃、鹅毛、桃花顺圣、浅紫红二色、邓州黄、邓州白等,亦不能尽收也。茎有株蔓紫赤青绿之殊;叶有大小浓薄尖秃之异;花有千叶单瓣,有心无心,有子无子,黄白红紫,浅色间色,大小之别。味有甘苦酸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之分。唯以单叶味甘者入药,即菊谱中名邓州黄、邓州白者是矣。其花细碎,品不甚高,蕊若蜂窠,中有细子。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修治唯阴干。术、枸杞、桑根白皮为之使。无子者,谓之牡菊,烧灰撒地中,能死龟黾,说出 《周礼》。 《风俗通》云:郦县有菊潭,饮其水者,皆得上寿。又吴末朱孺子,入玉笥山,餐菊英,乘云上升。康生亦服甘菊而仙。终南五老洞碑,载汉永寿出墨菊,其色如墨,用其汁以书。背萌国有紫菊,谓之日精,一茎一蔓,延及数亩,味甘,食者永不饥渴。一种名薏者,茎青肥大,形似蒿艾,味綦苦涩,误服则泄人气,又不可不辨。
参曰:饱霜不陨,草中松柏也。苗春花秋,色黄气烈,秉秋金之制,以制为用,故字从匊,言在掌握间也。风头头眩、目欲脱、泪出,此肝木变眚,摧拉陨坠,能节制之,则无三者之病矣。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二者风木失制,亢害所胜,菊得木体之柔,顺受金制,自然木平风息也。芳香疏畅,故利气。柔润阴成,故利血。凡力之能持者则物轻,性之不媚者则耐久。更生延年,名实相副,夫奚疑。
承乃制,则不亢。亢则害,无承制矣。从来以热极似水者,引亢则害承乃制作证,自不知其背谬耳。能持物轻,不媚耐久,真堪警世。(《本草乘雅半偈·菊花》)
3.明·徐彦纯注
洁古云:甘菊花,味甘、苦,养目血。
东垣云:甘菊花,治头风头眩,明目。
丹溪云:甘菊花,属金而有水与土,大能补阴。须是味甘茎紫者。若山野间味苦茎青者勿用,大伤胃气,谨戒之。(《本草发挥·甘菊花》)
4.清·张志聪注
菊花 《本经》名节华,以其应重阳节候而华也。《月令》云:九月菊有黄花,茎叶味苦,花味兼甘,色有黄白,禀阳明秋金之气化。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禀金气而制风也。目欲脱泪出,言风火上淫于目,痛极欲脱而泪出,菊禀秋金清肃之气,能治风木之火热也。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言感恶风湿邪而成风湿之痹证,则为皮肤死肌。菊禀金气,而治皮肤之风,兼得阳明土气,而治肌肉之湿也。周身血气,生于阳明胃腑,故久服利血气轻身,血气利而轻身,则耐老延年。(《本草崇原·本经上品》)
5.清·姚球注
甘菊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味苦清火,火抑金胜,发花于秋,其禀秋金之气独全,故为制风木之上药也。诸风皆属于肝,肝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风炽则火炎上攻头脑而眩,火盛则肿而痛;其主之者,味苦可以清火,气平可以制木也。
肝开窍于目,风炽火炎,则目胀欲脱;其主之者,制肝清火也。手少阴之正脉,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心为火,火甚则心系急而泪出;其主之者,苦平可以降火也。
皮肤乃肺之合,肌肉乃脾之合,木火刑肺金脾土,则皮肤肌肉皆死;甘菊禀金气,具火味,故平木清火而主皮肤死肌也。其主恶风湿痹者,风湿成痹,风统于肝;甘菊气平,有平肝之功,味苦有燥湿之力也。
久服利血气者,肺主气,气平益肺,所以有利于气;心主血,味苦清心,所以有利于血。利于气,气充身自轻;利于血,血旺自耐老。气血皆利,其延年也必矣。
制方:甘菊捣汁,治疔疮。
重九采花末服,治酒醉不醒。
同杞子丸服,终身无目疾疮疽。
同谷精草、绿豆皮等分末,治目翳。(《本草经解·草部下·甘菊花》)
6.清·徐大椿注
菊花晚开晚落,花中之最寿者也,故其益人如此。
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得天地秋金清肃之气,而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上品·菊花》)
7.清·邹澍注
菊古作鞠(《大戴记·夏小正》“荣鞠”, 《小戴记·月令》 “鞠有黄华”,《释文》 “鞠,本又作菊”)。鞠,穷也(《尚书·盘庚中》 “尔惟自鞠自苦”传,又 《诗·南山》“曷又鞠止”传)。菊曷为其义为穷,将无以花事之尽耶!则不可为木芙蓉、款冬等花言矣。得无以其不结实耶!则不可为宿根繁生言矣。然则穷果安在,盖穷于上者必反下。 “剥”固九月之卦,菊正以九月花,过是即为 “复”矣。而婆娑剥尽之在上者,纵枯且萎,仍无所谓零与落焉,则谓能使穷于上之风,若火自熄,而反其胁从之津液于根柢,讵不可欤!此《本经》主 “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之义也。菊虽宿根重生,然至三月以后,新根既成,旧根遂烂,则谓其因新根坚固枯萎自脱不可欤!此《本经》主皮肤死肌之义也。菊之苗,烈日暴之则萎,潦水渍之则萎,最喜风为之疏荡,湿为之滋养,则谓能使风与湿之相侵者反成相养不可欤!此 《本经》主恶风湿痹之义也。菊之气无间茎叶根花,菊之津尤能上通下达,此久服之所以能利血气。而仲景于侯氏黑散以之为君,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则风之穷于外而不归,与穷于上而不归者,其旨固不殊也,即一端而扩充之,其用不可量矣。(《本经疏证·菊花》)
8.清·叶志诜注
女节女华,是生女几。采周四时,德包五美,自叶流根,抗茎敷蕊,饮杂芳醪,精调琼靡。(《神农本草经赞·上经》)
9.清·黄钰注
苦平,无毒。诸风头眩,目痛泪出,去死肌而除湿痹,利血气而宜久服。耐老轻身,延年可卜。(《本草经便读·神农本草经·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