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肾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华氏《中藏经》有云:“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中医学认为,肾纳气贮精存神,内藏元阴元阳,为人生长壮老,繁衍生息的根基所在。正所谓“家之本在于人,人之本在于肾”。家庭的建立和传承取决于个体的健康和繁衍,而个体的健康或疾病,无不关乎于肾,也无不求之于肾。由此可见,认识肾和肾相关的疾病,了解这些“家中肾事”,可谓是关心家人、重视家庭、维系家族的一件要务。
在现代医学中,肾脏病学是内科学范畴下的二级学科,与心血管病学、风湿免疫病学、代谢疾病学、神经病学等学科并列共存却又交织难分。作为一名医学后学,甚至是一名资深临床医生,读及肾脏病学的内容时,也往往因其晦涩艰深而浅尝辄止。因而想要在不具备医学基础知识的非医生群体中进行科普,其艰难程度,可见一斑。
首先遇到的困难是中西差异。中医学与西医学学科之间存在着许多同名异义、同义异名的概念,甚至出现概念上的交叉。辟如脉,如脾,尤其如肾。西医所讲的肾脏,功能多样,与众多学科交织,学来艰深;中医所讲之肾,为先天之本,又无医不求,无患不问。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又会慢慢发现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可窥东方医学和西方医学、经验医学和实验医学间殊途同归的妙处。
之后的困难来自于科普的撰写角度。撰写科普书与撰写专业书不同,其重不仅在于知识的丰富和先进,也在于知识信息的传递。有如铺路建桥,如果不能成功搭建起桥梁,不能将艰深的医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久很难将所学传递到读者的一端。唐朝著名史学家司马贞曾以“敏捷之变,学不失词”来评价“伟哉方朔,三章纪之”这位历史上最会讲故事的东方朔。如何在精研学术之余,能将化繁为简后的医学知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医学理念传达到群众中去,是撰写医学科普书籍的重中之重。
不才在肾病学界修业以来,也常向前辈老师请教,与学生同好探讨,每有所得,不敢自珍,整理考据,成此拙作。其中有学习吸收到的一些较新的病理生理研究成果,如“出生低体重”、“成长追赶”等,借鉴以讨论“禀赋不足”与疾病的关系,如此种种,较之以往的同类科普书籍,也算是较新的思路和论点。更冀望能将肾脏和肾脏病的相关医学知识讲述得更加浅显易懂,让更多朋友提高健康意识,减少病情的贻误。书中所论,多有不足,且恐有同道难以认同之处,烦请指正。但若能使含灵众生得万一之惠,与同道师长有几处交流,则不胜荣幸,不才余愿尽矣。
特别感谢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对本书的大力支持,承蒙业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医大师、内科学家陈可冀为本书作序,唐史和敦煌研究学者、中华书局徐俊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这些都是对我的鼓励,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饶向荣
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