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咽管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部分 颅咽管瘤相关的解剖和手术入路选择

第4章 翼点及其改良手术的相关解剖

第一节 标准翼点入路解剖

一、历史回顾

额颞蝶骨开颅,通常也被称为翼点开颅,最早是由Yasargil在1975年描述,而该入路的出现也是显微神经外科发展中里程碑式的发现。该入路能特异性暴露整个额颞叶前部和岛盖部,整个侧裂部和间脑底前部脑池,即使在今天,翼点开颅和经侧裂入路仍然是神经外科中被广泛使用的入路。在之后的几十年中,经典翼点入路已经接受了很多学者的系统化改良,形成了一些基于标准入路的扩展入路,例如向额底扩展,以增加额外侧经额底的暴露;向颞部扩展,通过更多的颞叶暴露,而达到对颞底和中脑的暴露;眶上开颅和额颞颧眶入路也是基于翼点入路的暴露。

二、体位和手术技巧

患者处于仰卧位,双肩位于中立位,在移除头部支撑后,头部使用Mayfield或者Sugita头架固定。头位应该高过右心房以利于静脉回流。为了避免头架的位置阻挡手术者的操作,同侧头钉应该放置在乳突区,而对侧两枚头钉应该位于对侧颞上线处,高于颞肌。上钉固定时,注意避开鼻旁窦、乳突气房和颞骨鳞部等骨质菲薄处,同时也不应将头钉钉在颞肌上,因为这样不能穿透颅骨外板而达到稳定固定的效果。同侧乳突处的头钉和对侧前方颞上线处的头钉应尽量保持水平,以阻止任何头部的水平移动,特别是在后续使用鱼钩将皮瓣牵开的过程中。

对于头部体位要经过以下5步移动:拉、升、曲、旋转和扭转。拉:将患者的头朝向术者连同头部固定器一同牵拉;升:将头抬到超过右心房的位置;曲和旋转根据手术需要的条件,通常标准的翼点入路要求头向对侧旋转45°,后仰10°~15°,但如果需要联合额下入路,则旋转角度可能需减少到35°~40°,而如果需联合颞下,则角度可能需要增加到60°;扭转指的是将头、颈和肩膀之间的角度增大以便术中术者更接近手术区,以及方便其外侧操作。

三、手术入路图片

标准翼点入路的解剖见图4-1至图4-10。

图4-1 标准翼点入路手术切口

切口起于耳屏前1.0~1.5cm,避开颞浅动脉主干,沿发际内向上垂直颧弓直至颞上线处转向前方至中线旁约2.5cm处,切口应将翼点位置包含其中。其中关键孔(额骨角突)和翼点位置如图所示

图4-2 翼点入路扩展方式

根据病变累及部位,翼点入路的切口可以向前方(额部)和后方(颞部)进行改良,额部切口可以延长至对侧眶上孔正对的发际内,使皮瓣能向下以及向中线部位翻开,暴露同侧眶上孔外部的额骨,从而可以得到翼点联合同侧额下的骨窗暴露(a);而向颞部扩展可以将翼点切口改为问号形,跨过耳廓上方,以得到翼点联合颞下骨窗暴露(b)

图4-3 标准翼点入路

切开皮瓣,显露颞肌,注意在切开皮瓣过程中,面神经额颞支走形在颞浅筋膜内,而颞浅筋膜分为浅层和深层两层,而在颞肌的前1/3其间有脂肪垫存在,故在分离时需严格在颞浅筋膜深层下分离,尤其在前1/3处,应在脂肪垫浅层筋膜下方分离

图4-4 标准翼点入路切开颞肌和关键孔暴露

首先应找到额骨角突的位置,其定位点为额部、眶上壁的交角位置,此处为额外侧转角处,骨质较厚,且为额部颅底外侧和蝶骨嵴延续处,也被称为关键孔处。切开颞肌首先应暴露额骨角突也即关键孔的骨质,并在其后方留一宽约1.5cm的肌袖,便于关颅时进行肌肉缝合(a)。颞肌沿骨表面分离,暴露翼点。骨窗暴露时,通常首先在关键孔处钻孔1枚,可以选择在蝶骨嵴下缘,也即翼点的前下缘位置再做一骨孔,以方便铣刀在蝶骨嵴处退出,以翼点为中心做一约4cm×4cm的骨窗,通常蝶骨嵴处使用磨钻磨除其外层皮质骨和大部分松质骨后,再用骨膜剥离子撬开造成内板骨折而将蝶骨嵴取出(b)

图4-5 标准翼点入路骨窗暴露图

在骨瓣移除后,往往会伴随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的出血,这是由于脑膜中动脉前支通常在蝶骨嵴上有一较深的骨性压迹,甚至会形成一骨孔,所以在蝶骨嵴骨折时可能会造成该动脉破裂,通常首先使用骨蜡填塞该骨孔并止血,脑膜上的断端使用双极电凝止血

图4-6 标准翼点入路硬膜切开

对蝶骨嵴进行磨除,其磨除范围直到眶上裂外侧。对于颞部骨质也可使用咬骨钳扩大咬除,以增大颞部暴露范围。以翼点为中心,弧形剪开硬膜,并向前方翻开,周边硬膜放射状剪开

图4-7 标准翼点入路侧裂分离

a.侧裂分离时通常选择在侧裂浅静脉的额侧进行分离,如有向额侧走行的侧支静脉,需将其离断;b.外层蛛网膜打开后,往往可以见到侧裂浅静脉表面仍然附着有最外侧侧裂膜(内层蛛网膜),剪开后可见额颞叶间有外侧侧裂膜相连,而其深面为大脑中动脉M2和M3段走行;c.分开侧裂外侧膜;d.可以暴露大脑中动脉M2和M3段,同时可见在M2段深面,存在侧裂中间膜,紧密粘连颞叶和额叶内侧;e.进一步分离可显示在大脑中动脉M1段和M2段交界处,也即大脑中动脉的分叉处有中间侧裂膜将动脉固定于额颞叶上,同时分隔M1和M2段;f.打开中间侧裂膜,进一步分离侧裂可见大脑中动脉M1段发出的颞极动脉,被内侧侧裂膜所包裹;g.而内侧侧裂膜与颞极和额叶底面紧密粘连。继续打开颞极动脉表面膜,可见内侧侧裂膜完全封闭颈内动脉池;h.打开内侧侧裂膜,也即颈内动脉池的外壁后,即可见颈内动脉以及大脑中动脉M1段,同时可见额颞叶内侧面有很多蛛网膜小梁将ICA和M1段固定于颈内动脉池内

图4-8 解剖分离颈内动脉池

将额叶抬起后,可见覆盖在视神经表面的基底蛛网膜(外层蛛网膜)(a),继续打开该层蛛网膜,可见其深面的视神经及颈内动脉动脉池内的结构,包括颈内动脉(ICA),大脑前动脉(ACA)A1段及其穿支动脉。而颈内动脉池的内侧壁为终板外侧膜,A1段穿过终板外侧膜并进入到终板池内。透过第二间隙,也即颈内动脉-视神经间隙,可见深面的颈内动脉内侧膜,其构成颈内动脉池的底壁(b)

图4-9 解剖分离终板池并暴露垂体柄

继续分离终板外侧膜后,可以暴露终板池内的整个大脑前动脉A1段,前交通动脉、对侧A1段,终板及终板内侧膜,以及回返动脉(a)。抬起同侧视神经,分离颈内动脉内侧膜后,可见到垂体柄,以及ICA发出的垂体上动脉(b)

图4-10 完全分离后,整个鞍区的暴露

可见大脑前动脉(ACA),后交通动脉(PcoA)、脉络膜前动脉,以及颈内动脉(ICA)分叉部的穿支动脉。外侧可见动眼神经(Ⅲ-nerve),以及Liliequist膜。如打开海绵窦上壁,可见到段海绵窦ICA,以及脑膜垂体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