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针刀疗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神经阻滞麻醉

一、颈丛神经阻滞
1.概述
颈丛神经由颈1~4脊神经前支组成。颈1以运动神经为主,颈2~4则以感觉纤维为主。颈段脊神经离椎间孔后即分出前支与后支,前支行于橫突表面,于横突前结节与后结节间离开横突尖端,随即上下连结成丛,并发出分支到颈深部(主要为颈侧面及前面)区域,其中浅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从深筋膜浅出,在颈阔肌深面再分出耳大、枕小、颈前皮神经等到各支配区域,是谓颈浅神经丛。
颈丛神经阻滞现多采用一针法。具体方法是:仰卧,头偏向对侧。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水平确定第四颈椎横突,在胸锁乳突肌后方扪清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延该两肌之间的肌间沟向上到第四颈椎横突水平,此处该两肌大部分已演变成肌腱,两腱之间可触及2mm左右的缝隙,用手指引导法(详见臂丛神经阻滞节)不难将穿刺针尖送入该间隙,突破深筋膜后甚至可有向颈前区传导的轻微异感,即使无异感,也可注药5~7ml;或再进针数毫米,即可抵及横突尖端,略退针(不抵住骨质)注药。若同时要阻滞浅丛,可将针退至皮下,向前横过前斜角肌腱,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突破深筋膜,即可注药5~7ml。
颈丛阻滞的手术无需肌肉松弛。成人选用0.3%的布比卡因即可满足颈部各手术的需要,且无膈神经麻痹之虑。即使并发喉返神经阻滞、窦神经阻滞和星状神经节阻滞,表现也较轻微。而且,术后疼痛也较轻微。
2.针刀治疗中的应用
枕、项、颈部皮肤及浅表组织的感觉(包括痛觉)由颈丛神经向中枢传导。看起来枕项部多部位的针刀治疗可以在颈丛阻滞下完成,而实际麻醉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包括肌肉在内的深部组织的感觉,主要由脑神经向中枢传导,还有颈神经后支参与。颈丛阻滞不能阻滞这些神经的传导。
颈椎病等枕项部大范围软组织损伤的针刀治疗,以在全麻下施行为好,有关问题将在全麻章节中叙述。颈项部血运丰富,局部浸润麻醉时较易产生全身症状,剂量须严格控制,治疗范围也因此受限。只能限制治疗范围,增加治疗次数加以弥补。
在需要颈丛阻滞下治疗时,如未禁食又需较大范围治疗,可采取以下方法:
(1)用0.3%布比卡因或1.33%利多卡因,在左右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深筋膜处,各注入5~7ml,常可见药液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下扩散,完成浅丛阻滞。
(2)治疗前,辅以麻醉性镇痛药。可用静脉滴定法,即少量分次给药,达到既有较镇痛,又无重要呼吸抑制。此剂量一般成人芬太尼约为0.15~0.25mg左右。
(3)若不用麻醉性镇痛药,也可采用0.25%利多卡因深部组织浸润。
(4)治疗后留观。
深颈丛阻滞对于枕项部针刀治疗来说,多数情况下麻醉效果并不比浅颈丛阻滞显著改善。若要施行深颈丛阻滞,进针点应选择第四颈椎横突前结节与后结节之间。胸锁乳突肌后缘径直进针,偶可引发一过性高血压,需要注意。
二、臂丛神经阻滞
1.概述
臂丛神经主要由颈5~胸1脊神经的前支组成。相应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即分出前、后支,前支在横突表面外行,于前后结节间离开横突尖,即在前、中斜角肌之间的间隙内,仍被椎前筋膜延续的筋膜所包绕,在此处上下融合成融化成上、中、下干,向前、外、下方行进,在锁骨中点处跨越第一肋骨表面,继续向外进入腋窝顶部,此间各干又分成前后两股,再组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主要分支包括:胸长神经、胸背神经、胸前神经、肩胛背神经、肩胛上神经、肩胛下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等。支配上肢几乎全部感觉(除上臂内侧由肋间臂神经支配外),和与上肢活动有关的肌肉。
臂丛神经阻滞经历了艰辛的探索,早期在腋下逐一阻滞尺、桡、正中和肌皮神经,后又在腋下、锁骨上阻滞神经干。臂丛神经鞘的揭示显然是划时代的事件,人们开始认识:80ml染料从腋鞘注入,一直可以染到颈丛神经。1964年,winnie提出锁骨下血管旁进路,一次注药20~25ml可以获臂丛神经完善阻滞,开始了臂丛神经鞘理论的临床应用。现在,臂丛神经阻滞的进路可以从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喙突旁)直到腋下,各进路各有优缺点。总的来说,臂丛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相似,阻滞区域的高低与其穿刺部位的高低及给药容量的多少有关。近年,随着经验的积累,肌间沟进路因其相对安全、简便,应用有逐步增多的趋势。
相当一些麻醉医师从业若干年后仍感臂丛阻滞缺少十分把握,究其原因多半是忽略了这样一个细节,即各层组织的阻力不同,穿刺针可因此改变前进方向。若针尖离开了肌间沟内的臂丛神经鞘,失败也就成必然。操作者若留意检查,可将非操作手的食指在进针点的前方,隔皮去细心感知针体在皮下的走向及进入深筋膜的部位。这样就可以发现,针体位置并不像体外所见部分那么理想。须知:书本所述的体表投影位置,只是为了便于描述局部解剖的空间位置,实际操作时会受到针尖的锐钝、组织阻力不同的影响。为此,笔者提出“手指引导法”讨论于后。
2.针刀治疗中的应用
臂丛神经阻滞区域内,需要大范围针刀治疗的机会很少。小范围的针刀治疗也可以在局部浸润麻醉下完成。但对于粘连性肩周炎需手法松解时,臂丛神经阻滞是一极为有用的方法。为肩关节松解,自然可选肌间沟进路,该进路成人用药达20ml时,不难实现臂丛各神经的完善阻滞。
3.手指引导法介绍
以肌间沟进路臂丛神经阻滞为例。病人仰卧,头转向对侧。穿刺部位及非操作手食指消毒后,用该指触及肌间沟后作为引导,将穿刺针在引导指前数毫米处快速刺入皮肤使针尖达皮下,此时轻微活动针尖,引导指可清晰感知针尖位置。当确定针尖已在肌间沟表面时,可将针稍微立起刺向深面,此时可获一突破深筋膜的感觉。无论有无异感,少许进针1~2mm即可注药。相当一些病人进针后并无异感,但注药时由于鞘内压力增加,有钝胀的传导性异感,可视为成功的佐证。
由于皮肤有一定范围的移动度,因此,皮肤上的进针点并不需要十分精确;进入深筋膜以下,针体就难以移动了,故必须确保针尖在前、中斜角肌间沟表面进入深筋膜以下。同时,皮下部分的针体或针尖是可以在皮肤表面触及的,这就为手指引导法提供了可能。关键在于摸清并确定针尖已在肌间沟表面,即使是比较狭窄的小儿肌间沟,也不难成功。
手指引导法不仅可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同理,也可广泛用于多种穿刺技术。如颈内静脉穿刺时,比较锐利的局麻针头能很快探得静脉,但换用较粗钝的穿刺针后却不一定能立即抽得回血。这是因为钝针的阻力增加改变了针的行进方向。此时若在穿刺点前方查摸针体在皮下的位置,可能会发现针体已在深筋膜浅面向前滑行后才进入深筋膜,或发现其他情况,可根据情况加以纠正。
硬膜外穿刺时,亦可触及针体感知针体的实际行进方向。甚至局部浸润麻醉和针刀治疗时,也可用手指引导进针方向,确保针尖到达所需部位,对于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