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怎样阅读和使用《眩晕诊治》一书?
到2017年7月《眩晕诊治》这本书就整整出版两年了。这本书已经印刷了4次,读的人多了,作者收到的问题也多了。所以作者将每周定期发布的针对各种问题的公众号短文集结成册,出版这本《眩晕诊治问与答》的小册子。《眩晕诊治问与答》是《眩晕诊治》一书的补充和辅助阅读材料,为了使这本问答小册子能够更好地对接《眩晕诊治》的整体框架结构,使读者对眩晕系统性内容有与时俱进的、深入展开的、与基础理论结合的理解,首先需要全面了解《眩晕诊治》一书的整体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两本书。
《眩晕诊治》的整体结构
眩晕学是在多学科交叉地带应运而生的一门整合性学科,具有多学科整合性知识结构的特点,因此需要从眩晕学整体观的角度来架构眩晕诊治系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眩晕诊治的质量。眩晕学整体观架构建立在十大基本原则基础上,在《眩晕诊治》一书第一章中对十大原则做了全面的阐述,并且贯穿《眩晕诊治》全书,也体现在《眩晕诊治》的各个部分中。
《眩晕诊治》是一本以临床问题为主的关于眩晕的书籍。全书以临床问题为系统性线索,由总论、各论和治疗三部分组成。
1.总论
主要由5章组成。通过介绍眩晕诊治系统(Tian Integrative Sequence ®)框架十大要点,建立眩晕诊治系统观。同时通过眩晕病史采集常规、眩晕床边查体常规、前庭和眼动功能检查系列,全面介绍了收集眩晕信息的方法和检查手段。最后介绍如何综合分析所得到的各种信息,得出尽可能符合实际的结论。因此,总论提供了诊治眩晕疾病的方法和工具,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2.各论
主要由6章组成。按照ICVD前庭综合征架构介绍了主要常见疾病。例如,位置性前庭综合征的常见疾病包括了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和中枢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central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CPPV),血管源性眩晕包括了常见急性前庭综合征疾病的鉴别诊断,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的常见疾病主要涵盖诊断标准、主要特点及鉴别诊断。对创伤性眩晕和头晕介绍了这类疾病的类型和特点,对慢性前庭综合征介绍了主要疾病以及对精神源性眩晕头晕的最新认识,特别是介绍了持续性姿势 -知觉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 and perceptual dizziness,PPPD)的疾病概念和诊断方法。因此,各论提供了常见疾病的现代概念、临床特点、诊断标准以及治疗原则,是认识常见病的入门基础。
3.治疗
主要由5章组成。眩晕治疗概述主要涉及治疗的新发展和新概念。其他各章主要涉及病因治疗之外的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应对眩晕疾病所产生的共同性问题,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主要涉及耳石复位治疗、躯体性前庭康复治疗、心理性前庭康复治疗、防跌倒预防性康复治疗。因此,这一部分重点强调了治疗的概念,提供了眩晕疾病各种综合治疗方法,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眩晕诊治》的内容特点
《眩晕诊治》努力反映前庭眩晕领域近半个世纪以来的重大进展,采纳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最新概念,因此这本书在内容设置上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引入了自Robinson开始的现代前庭生理学观点。20世纪60—70年代Robinson将工程学的控制论引入前庭眼动研究,引起了这个领域的革命性改变,倡导并开创了系统神经科学时代,他的数学模型是系统神经科学领域里最成功的例子。Leigh和Zee于20世纪80年代将这些原理应用于临床后,大大提高了解读床边检查和临床体征的能力。这些研究以及后来的其他研究也提供了进行床边检查和观察病人异常眼动体征的方法,目前仍旧在没有昂贵设备仪器的基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能深入解释和说明一些临床现象和体征,本书结合具体临床问题的分析和说明,穿插介绍了一些必要的前庭和眼动系统生理病理机制的基础知识和概念,特别是从Robinson开始的现代前庭眼动生理学原则,对深入理解临床现象以及跟踪当代前庭研究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引入和使用了前庭国际疾病分类的定义和标准。鉴于前庭领域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取得的巨大发展,为了促进发展,加强研究,改善临床工作质量,世界卫生组织(WHO)委托Barany协会负责前庭疾病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Vestibular Disorders,ICVD)工作,Barany 协会于 2006 年组建ICVD分类制定委员会(CCBS)。这是第1版ICVD,将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计划于2017年颁布。ICVD的颁布将对这个领域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本书对ICVD已经发表的前庭症状分类、常见前庭综合征定义、前庭疾病诊断标准,以及相关内容摘要和观点做了初步介绍和说明。这本书出版后发表的诊断标准将在这本《眩晕诊治问与答》中继续介绍。
3.引入了眩晕诊治的新概念。眩晕诊治新概念产生于这样的背景:近10年来现代医学领域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医疗概念和医疗体系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有两个重要特点深刻地影响着眩晕的诊断和治疗。一是前瞻性预防医学的发展,并且进入了常规医学领域。二是康复医学的崛起和发展。通过康复手段使某些缺失的功能恢复或达到某种程度的代偿。WHO明确定义健康损害是指无论生理或心理原因造成的暂时性或永久性身体结构和功能丧失或异常。健康并不是没有诊断出疾病,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存在的三方面处于良好状态(图1-1)。本书介绍了近年来眩晕相关性健康损害的评估从“生理”层面向其他层面延伸的发展趋势、内容和方法,以及因此产生的眩晕诊治新概念。
图1-1 眩晕诊治新概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眩晕诊治概念开始从“生理”层面向其他层面延伸,客观评估与主观评估相结合,在医学、康复、风险三个层面上诊断眩晕和治疗眩晕
这种发展趋势使眩晕诊断超越了原有的医学诊断范畴,医学性诊断只是给出了疾病意义上的诊断,但是当疾病造成的功能障碍导致病人丧失胜任社会角色的能力时,医学性诊断就显得不够用了,全方位诊断顺势而生。所谓全方位诊断是指建立在三个层次上的眩晕诊断:医学诊断,康复诊断,风险诊断(见图1-1)。这三个层次的诊断是为三个层次的治疗服务的。眩晕诊治的新概念极大地改变了以前眩晕只有诊断没有治疗的状况,将眩晕的诊与治结合起来,身与心的治疗结合起来,治疗与预防结合起来。同时,也将眩晕的诊断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4.引入了眩晕的主观感觉定量测定。眩晕的主观感觉定量和定性分析长期以来是被忽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①医学科学长期以来是根据客观依据而不是主观感觉来诊断的;②由于没有测评工具,定量测量病人主观的主诉和症状长期以来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主观自评量表的出现开始改变这种状况,并在临床广泛应用,这是近10年来的重大发展之一。病人的自评与医生的他评可能有差异,但是病人可能常常比医生更关键。正如著名医学家Olser说的:“假如你认真听病人,他们会告诉你诊断。”本书介绍并刊载了一些相关量表和使用方法。其中的头晕残障量表(DHI),很遗憾由于没能赶在出版前按照国际惯例完成版权申请和购买程序,在《眩晕诊治》一书中仅对内容做了介绍但没能全文刊载这个量表。
早期进行量表评估对决定治疗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同样是前庭神经元炎,不同病人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病人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有的病人却在急性期过后长期存在头晕等各种残留症状。这可能与急性期产生的焦虑程度有关,由于没有及时干预而迁延不愈转成慢性。如果能在早期还没转变为慢性时,及时评估进行干预,积极康复可以早日恢复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