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生理性心脏节律的调节
一、心脏电生理学基础
正常的心脏冲动起自窦房结,顺序经过心房、房室结、房室束及浦肯野纤维,最后到达心室肌,引起心脏的节律性收缩。心脏活动依赖于心肌正常电活动,而心肌细胞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的整体协调平衡是心脏电活动正常的基础。不同部位的心肌细胞其动作电位不完全一样。
心肌细胞按动作电位特征可分为两大类: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参与两类细胞动作电位的跨膜电流不同,导致其动作电位特征亦不同。
(一)快反应细胞
快反应细胞包括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和希-浦细胞,其动作电位0相去极化由钠离子内流介导,去极速度快、振幅大。快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中有多种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参与,改变任何一种电流都会影响细胞的动作电位。快反应细胞以浦肯野细胞为代表,其动作电位时程中参与的电流和相关编码基因见图5-1。
图5-1 miRNA对离子通道蛋白的调节
1.去极化(depolarization)
主要发生在0期。在适宜刺激作用下,心肌发生兴奋,膜内电位由原来的-90mV上升到﹢30mV左右,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其产生机制:刺激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70mV),大量Na ﹢通道开放,Na ﹢快速内流,使膜内电位急剧上升,达到Na ﹢的电-化学平衡电位。0期历时1~2ms,参与此期的电流主要为I Na。
2.复极化(repolarization)
包括1期、2期、3期、4期。
1期:
膜内电位由原来的﹢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历时10ms,此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 ﹢外流,参与1期的电流主要为I to1,2。
2期:
1期结束后,膜内电位为0mV左右,膜电位基本停滞在此水平约100~150ms,记录的动作电位曲线呈平台状,故此期称为平台期。2期的形成主要是因为Ca 2﹢内流与K ﹢外流同时存在,二者对膜电位的影响相互抵消。参与2期的电流主要为I Ca、I kr、I ks。
3期:
膜内电位由0mV左右下降到-90mV,3期的形成是Ca 2﹢内流停止,K ﹢外流逐渐增强所致,参与3期的电流主要为I kr、I ks、I K1。
4期:
此期膜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所以也称静息期。4期跨膜离子流较活跃,主要通过离子泵活动恢复兴奋前细胞内外离子分布状态,保证心肌细胞的兴奋性。I K1参与维持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二)慢反应细胞
慢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是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相互消长的结果,静息膜电位不稳定、容易产生去极化,因此自律性高。
0期:
Ca 2﹢通道开放后,Ca 2﹢内流增加,导致膜内电位上升,参与的电流主要为I Ca。
3期:
K ﹢外流增加,导致膜内电位下降,并达到最大复极电位,参与的电流主要为I k。
4期:
舒张期自动去极化,K ﹢通道关闭,K ﹢外流逐渐减弱,同时Na ﹢内流逐渐增多,膜内电位升高,参与的电流主要为I Na-Ca、I f、I k。
二、心肌细胞离子通道
无论是快反应细胞还是慢反应细胞,其动作电位时程中均有多种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参与,这些电流的变化都会引起细胞动作电位特征的改变,进而影响与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的心脏电生理特性——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心肌细胞膜上存在Na ﹢、K ﹢、Ca 2﹢等离子通道,这些离子通道顺序开放并保持动态平衡是心脏电信号传导的基础。正常情况下,这些离子通道保持动态平衡,维持心肌细胞正常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及有效不应期。若这些离子通道蛋白结构或表达异常时,平衡失调,将产生心律失常。
(一)钠离子通道(sodium channels)
心肌细胞中与AP形成相关的钠离子通道(sodium channels)为电压门控Na ﹢通道,介导Na ﹢内流,引起心肌细胞膜去极化,维持细胞膜的兴奋性和传导性。从结构上看,I Na为α亚基和其他亚基组成的蛋白复合体。α亚基主要是 SCN5A基因编码的Nav1.5。I Na通道蛋白的表达变化显著影响I Na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心肌细胞膜AP以及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
(二)钙离子通道(calcium channels)
心肌细胞中参与电信号转导的钙离子通道(calcium channels)主要为L型(I Ca-L)和T型(I Ca-T)Ca 2﹢电流。从功能上看,I Ca-L介导的Ca 2﹢内流是心肌细胞AP平台期的基础,并介导慢反应细胞AP的0期去极化,而I Ca-T对动作电位影响不明显。细胞膜I Ca-L激活后,少量Ca 2﹢进入细胞质并激活肌浆网上的雷诺定受体2(ryanodine receptor 2,RyR 2)通道,诱导肌浆网释放大量Ca 2﹢,触发兴奋-收缩耦联而引起细胞收缩。从结构上看,Ca 2﹢通道蛋白复合体结构中的α1亚基为主要功能单位,参与该亚基表达的基因均可显著影响通道的结构和功能。其中由 CACNA1基因编码的I Ca-LCav1.2亚基, CACNA1G和 CACNA1H基因编码的I Ca-TCav3.1亚基、Cav3.2亚基以及 RyR 2基因编码的RyR 2通道均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三)钾离子通道(potassium channels)
钾离子通道(potassium channels)是目前发现的作用相对复杂、亚型最多的一类离子通道,对维持心脏电稳定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
1.瞬时外向钾通道(transient outward potassium channel,I to)
I to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早期的主要电流,决定动作电位复极1期的幅度和形态,并影响其他离子通道的激活和失活过程,直接决定心电图中T波的形成。心房肌细胞中I to通道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心室肌细胞,因此I to通道主要参与房颤和房扑等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KCND3基因编码的Kv4.3亚基和 KCNA4基因编码的Kv1.4亚基是I to通道蛋白复合体的关键亚基。此外,K ﹢通道结合蛋白2(potassium channel interacting protein 2,KChIP2)等结合蛋白也参与了I to通道功能的调控。
2.内向整流钾通道(inward rectifier potassium channel,I K1)
I K1是心肌细胞主要的背景外向电流。因该通道与K ﹢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兴奋性有关,所以参与心肌细胞静息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平台期的形成,阻碍细胞去极化时K ﹢的外流。I K1通道在心室肌细胞分布较多。从结构上看, KCNJ2基因编码的Kir2.1亚基是I K1通道的主要功能单位。
3.快速延迟整流钾通道(rapidly activating delayed rectifier K ﹢channels,I Kr)
I Kr是心肌细胞主要的复极电流,决定复极2期的平台期并介导复极3期,是构成并影响APD的重要电流。I Kr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是目前常用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靶点。从结构上看,I Kr通道蛋白的α-亚基和β-亚基分别由人类ether-a-go-go相关基因( hERG)和多态性Mink相关肽1( MiRP1)基因编码。I Kr/hERG通道功能异常可引起尖端扭转型室速,最终可导致心源性猝死。
4.缓变延迟整流钾通道(slowly delayed rectifier K ﹢channel,I Ks)
I Ks是参与心肌复极化的外向电流之一,其激活和失活均较慢,在心肌动作电位复极2期中具有关键作用。其表达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可诱发长QT间期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和尖端扭转型室速,后者可转变为室颤并诱发心源性猝死。从结构上看,I Ks的α-亚基和β-亚基分别由 KvLQT1和 Mink基因编码。
5.超快速激活型钾通道(ultra rapidly activated K ﹢channel,I Kur)
在人心房肌细胞中存在一种超快速延迟整流钾电流,激活时间仅50ms,其成分为外向钾电流。该电流在调控心房复极中起重要作用,与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6.起搏电流(pacemaker channels,I f)
I f是非特异性阳离子电流,即由一种以上单价阳离子,如K ﹢和Na ﹢共同携带的离子电流。I f为超极化激活的时间依赖性内向整流电流,是窦房结、房室结和希浦系统的电流之一。
7.乙酰胆碱激活型钾通道(acetylcholine-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I KAch)
I KAch具有内向整流特性,主要存在于窦房结、房室结和心房肌细胞。激活后可以使心肌APD缩短,收缩力减弱。
(四)Na ﹢-Ca 2﹢交换体(Na ﹢-Ca 2﹢ exchanger,NCX)
NCX广泛分布于细胞膜上的一种膜转运蛋白。NCX通过对胞膜内Na ﹢和Ca 2﹢的双向转运,介导Na ﹢内流、Ca 2﹢外排的前向模式(forward mode)和作用相反的反向模式(reverse mode)。NCX的亚型中,NCX1在心肌中表达水平高,在心肌细胞静息时,NCX1以前向模式外排Ca 2﹢,这是心肌细胞上主要的Ca 2﹢外流系统,它与肌浆网钙泵和肌膜钙泵共同负责心肌舒张期Ca 2﹢的清除,使心肌舒张。在心肌细胞去极化末期与复极化早期,NCX1呈反向模式,由NCX1和L型Ca 2﹢通道转运入细胞的Ca 2﹢共同触发肌浆网释放Ca 2﹢。在心肌细胞复极化后期,NCX1又恢复为前向模式,降低细胞质内Ca 2﹢浓度,促使细胞舒张。
三、细胞膜受体蛋白
(一)肾上腺素能受体(adrenergic receptor)
肾上腺素能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可分为α和β两个亚型,其中β受体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β受体激动时可活化腺苷酸环化酶(AC),使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含量增加,进而激活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并使I Ca磷酸化,增加心肌细胞膜上有效钙通道数量及Ca 2﹢内流,使细胞自律性升高。
(二)胆碱能受体(cholinergic receptor)
胆碱能受体分为毒蕈碱型受体(M受体)和烟碱型受体(N受体),其中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的为M受体。M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后能活化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促进三磷酸肌醇(inositol 1,4,5-triphosphate,IP3)和二酰甘油(diacylglycerol,DAG)形成,进而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同时,也可通过抑制AC的激活,促进K ﹢外流,减少Ca 2﹢内流。目前,M受体已被克隆出五个亚型,分别为M 1、M 2、M 3、M 4和M 5,但各受体亚型分布、效应及分子机制各不相同。其中心脏M 3受体的发现及其功能研究是近年来心血管药理学研究的一大进展,M 3受体存在于鼠类心脏起搏点和动作心肌中,介导负性胆碱能作用,减慢窦性节律,缩短APD。
(三)血管紧张素受体(angiotensin receptor)
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可以调节心脏收缩性、节律、代谢和结构。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 1受体)为AngⅡ受体的一个亚型,主要分布于血管平滑肌、心肌等部位,介导AngⅡ的大部分作用。AT 1受体激活时,对心房和心室产生正性肌力作用并促进儿茶酚胺等物质的释放。
(四)雷诺定受体(ryanodine receptor,RyR)
目前发现三种雷诺定受体亚型,其中RyR 2亚型在心脏表达较为丰富,对心脏节律的调节非常重要。
四、缝隙连接蛋白对心脏节律的调节
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是构成心肌细胞间缝隙连接通道的基本蛋白质,其家族成员Cx43对维持心脏功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Cx43与M 3受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耦联参与调节细胞间信号转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