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传承:永炎篇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理念篇

学科为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从古代开始产生各类知识之时,就同时产生了许多关于学科分类的思想。15~18世纪,文艺复兴阶段的科技大繁荣,哲学开始分化出一系列独立的学科。进入19世纪,出现越来越多独立的学科。学科的不断分化和形成,标志着科学知识体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中医药学研究的对象和领域是人,是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的人,是人的健康及如何维护与促进健康;是人的疾病及如何预防与治疗疾病,并使人康复。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医学与西医学同属于医学门类,同在生命科学的大范畴中。从我们国家1992年发布的首个《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中医学”、“中药学”就作为医药卫生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而存在。2009年的修订版中改为了“中医学与中药学”一级学科。而中医药学则具备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中医药学学科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相交融,与人文哲学相渗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有着丰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中医学正是因为其具备的双重属性,所以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则更多地受到了文化冲突的影响。可以说中医百年来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中西文化冲突的过程。对于学科属性认识的意义,王永炎教授认为:“提出对学科属性的认识,对探寻中医学术发展的途径有两点启示:一是以大学科的观念为指导,多学科地开展中医学术研究;另一是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挖掘、整理哲学的原理对医学的指导作用。两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能结合得好,必将推动中医学术的进步。”
当前,科学的大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大科学背景下如何弘扬中医学的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中医药学的学术方向如何变革?中医药学学科如何适应大环境的变迁、服务大卫生的需求等成为摆在中医药学人面前的重要命题之一。
中、西医虽然同属于生命科学范畴,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思想方法的不同,两者的发展轨迹迥异。从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到近年来的东学西渐,从西医的迅速传播、中医的几近灭亡到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这样发展过程,无不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现代科学技术对医学发展的重大影响。中医药学许多问题的范围、规模、成本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中医药学自身的能力,在大科学时代的背景下,开展多学科合作成为中医药学进入国际科学前沿的重要途径。中医药的发展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重要的转型期,因此,如何明确中医药学学科变革与创新方向,对于中医药发展至关重要。
王永炎教授非常关注中医药学学科的发展,从1995年至今先生发表的关于中医药学学科发展文献共计120余篇。内容涉及中医药面临的形势、发展趋势,中医药学学科建设的目标、发展动力和具体研究方向,中医药传承、创新、科研、教育,中医药方法学、从多学科角度审视中医,以及如何发挥中医药学的原创优势等方方面面。导师提出的许多观点如“中医是非线性复杂巨系统”,“证候的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的特征”,“中医研究应进行系统论指导下还原分析”,“读经典、做临床、成明医”等在行业内外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中医药学术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中医药的学科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王永炎教授关于学科发展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提炼、阐释和发挥,从而为中医药学学科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王永炎教授提出了“面对新需求,开启新思维,力争新创造”,要求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针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提出新的思路。不懂历史就没有前瞻的未来,新思维从哪里来?从我们的文化中来。要立足于东西方文化从比较入手,结合当代科技背景,认真研究中医药学学科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因此,本部分在梳理王永炎教授关于中医药学学科发展的学术论文、报告及著作的基础上,总结他在中医药学学科发展方面的学术观点。并运用文献学、信息学、比较学等研究方法,以东学西学比较为切入点,分析中医药学学科的形成及演变过程,面临的形势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为中医药学学科健康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