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实习医师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节 月经前后诸证

月经前后诸证是指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地出现明显不适的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为“月经前后诸证”;是由于经期及其前后冲任胞宫气血盈虚变化急骤,且患者素体偏虚偏旺,导致气血亏虚或瘀滞而发病。该病包括“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头痛”“经行泄泻”“经行发热”“经行吐衄”“经行感冒”等,可单独出现,也可两三证并见。相当于西医的“经前期综合征”。
一、经行乳房胀痛
经行乳房胀痛是指经期及其前后周期性出现乳房胀痛,或乳头胀痒疼痛,甚至不能触衣。
【病机关键】
肝气郁结,经络阻塞,不通则痛;或肝肾亏虚,冲任阴血不足,乳络失养,不荣则痛。
【诊断要点】
经期或行经前后乳房胀痛,甚则痛不可触衣,经后消失,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可以诊断。通过乳腺B超或红外线扫描与乳癖(乳腺增生、乳腺腺病)、乳岩(乳癌)等乳房实质性肿块所致的乳房胀痛相鉴别。
【证治方药】
续表
特别提示:
1.辨证要点:
经行乳房胀痛的主要症状是经期及行经前后乳房胀痛,故其辨证主要根据其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程度,并结合舌脉、伴随症状、素体情况及病史综合分析。临床中,经行乳房胀痛实证多而虚证少,也有证情复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夹杂者,需要知常达变。
2.治疗要点:
中医治疗经行乳房胀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根据乳房胀痛发生的时间、性质、程度并结合舌脉,分其虚实,属实,宜疏肝理气通络,常于经前开始用药;属虚,宜滋养肝肾,并注意平时调治。
3.常用中成药:
小金片、加味逍遥丸、乳癖冲剂、乌鸡白凤丸等适用于肝气郁结证。杞菊地黄丸、左归丸、乌鸡白凤丸、妇科调补丸适用于肝肾亏虚证。
临证注意点:
1.经行乳房胀痛应注意与乳癖(乳腺增生、乳腺腺病)、乳岩(乳癌)等乳房实质性肿块所致的乳房胀痛相鉴别,经行乳房胀痛的特点是经后疼痛可自行消失。
2.临证应注意嘱咐患者调畅情志,保持愉悦心情,避免七情内伤。这些有利于本病的症状缓解。
二、经行头痛
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头痛,经后辄止者,称为“经行头痛”。
【病机关键】
肝郁化火,上扰清窍;或瘀血内阻,络脉不通;或素体血虚,经行时阴血愈加不足,脑失所养。
【诊断要点】
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反复发作的头痛,经后消失,疼痛可呈掣痛、刺痛、胀痛、绵绵作痛,或剧痛难忍。痛在颠顶,或头一侧,或太阳穴。与经行外感头痛相鉴别。结合头颅CT检查可排除颅脑占位性病变。
【证治方药】
续表
特别提示:
1.辨证要点:
经行头痛的主要症状是经来头痛,故其辨证主要根据疼痛的时间、性质、部位、程度,结合月经期、量、色、质,伴随症状,舌脉,素体情况及病史综合分析,以辨其虚实。
2.治疗要点:
经行头痛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为主,标本兼治贯穿始终,一般痛在经前、经期,多属实;痛在经后或行经将净时作痛,多属虚。其治疗大法以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为主。
3.常用中成药:
丹栀逍遥散适用于肝火证。通天口服液、正天丸适用于血瘀证。八珍颗粒、人参养荣丸适用于血虚证。
临证注意点:
1.经行头痛应与经行外感头痛相鉴别。
2.注意心理疏导,耐心消除紧张的心理,调畅情志;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必要时可配合针灸治疗。
三、经行感冒
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感冒症状,经后逐渐减缓者,称为“经行感冒”,亦称“触经感冒”。
【病机关键】
素体气虚,卫阳不固,经行阴血下注胞宫,血室正开,腠理疏松,外邪袭卫;或素有伏邪,随月经周期反复乘虚而发。经后气血渐复,则邪去表解而缓解。
【诊断要点】
经行之际常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头痛、恶风寒或发热外感之症,经净后渐愈可诊断本病。临床需与内科感冒和经行头痛、身痛相鉴别。主要从病史、与月经周期的关系进行鉴别。
【证治方药】
特别提示:
1.辨证要点:
经行感冒的主要症状是经来感冒,故其辨证主要根据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及脉象等综合分析。临床中,恶寒重,发热,无汗,咳嗽咽痒,痰质稀,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表证;发热,微恶风,头痛汗出,咳嗽,痰稠,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表证;往来寒热,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脉弦,为邪入少阳证。
2.治疗要点:
经行感冒的具体治疗应根据患者表证症状,辨证施治,方可药到病除。所用方剂基本为内科所用方剂。
3.常用中成药:
九味羌活颗粒、荆防败毒丸、感冒清热颗粒适用于风寒证。感冒清胶囊、复方感冒灵片、银翘解毒胶囊适用于风热证。小柴胡颗粒、正柴胡饮适用于邪入少阳证。
临证注意点:
1.经行感冒应注意与内科感冒及经行身痛、头痛相鉴别。
2.平时经期应注意调摄,避风寒,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四、经行身痛
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周身、腰腿及关节酸痛者,称为“经行身痛”。
【病机关键】
素体血虚,经行时阴血下注胞宫,筋脉失养,不荣而身痛;或素有寒湿瘀血稽留经络关节,经行之际卫虚营弱,经脉阻塞,不通而身痛。
【诊断要点】
经行身痛主症为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身体疼痛或手足麻痹,或遇经行则身痛加重,经净疼痛渐减,应注意与内科痹证及经期外感等疾病相鉴别。血液检查红细胞沉降率及抗“O”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可予鉴别。
【证治方药】
特别提示:
1.辨证要点:
经行身痛的主要症状是经来身体疼痛,其发生与素体正气不足,营卫失调,或宿有寒湿留滞,经行时阴血下注冲任,正气愈加不足,寒湿之邪乘虚而发有关。一般痛在经前,多属实,治宜理气和血;痛在经后,多属虚,治宜养血调营。其治疗大法以通调气血,和营卫,通经络为主。临证时应根据其疼痛特点及伴随症状,辨证施治。
2.治疗要点:
辨证求因而治本为主,标本兼治贯穿始终。实证重在理气和血,虚证以养血调营为主。
3.常用中成药:
安络痛胶囊、少腹逐瘀颗粒、田七痛经胶囊适用于血瘀证。八珍颗粒、补血活络丹、复方阿胶浆、四物合剂适用于血虚证。
临证注意点:
1.经行身痛应注意与内科痹证及经期外感等疾病相鉴别。
2.注意经期调护,如经期避免冒雨涉水、游泳、饮冷,以免寒邪侵入经络。对于崩漏大出血及其他原因出血引起的血虚身痛应及时止血,积极治疗原发病。
五、经行泄泻
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解数次者,称为“经行泄泻”。临床平素也有慢性泄泻,遇经行发作尤甚者,亦属本病范畴。
【病机关键】
素体脾肾虚弱,经期脾肾阳虚,气血下注冲任,脾肾愈虚而致经行泄泻。
【诊断要点】
本病表现为经期出现泄泻并伴随月经周期发作,或伴经期加重。主要通过病史、泄泻与月经的关系、大便常规来鉴别。
【证治方药】
辨证施治
特别提示:
1.辨证要点:
经行泄泻以泄泻发生的时间及大便的性状作为辨证要点,临证时参合舌脉等不同情况,明辨脾虚还是肾虚。一般大便溏薄,脘腹胀满,多为脾虚之候;大便清稀如水,五更泻,畏寒肢冷者,多为肾阳虚之候。
2.治疗要点:
经行泄泻的治疗,在于温阳补肾,健脾渗湿,并注意顾护冲任气血。所用方剂也为内科常用方剂加减。
3.常用中成药:
四苓散、参苓白术颗粒适用于脾虚证;附子理中丸、肉蔻四神丸、金匮肾气丸适用于肾虚证。
临证注意点:
1.经行泄泻应与内科泄泻及经期伤食、经期感寒泄泻等疾病相鉴别。
2.治疗经行泄泻平时要注意顾护脾胃,嘱患者增强体育锻炼,饮食清淡营养,经期慎食生冷瓜果之类。这些均有助于临床症状的缓解。
六、经行浮肿
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头面浮肿者,称为“经行浮肿”,亦称“经来浮肿”。
【病机关键】
素体脾肾阳虚,经时气血下注胞宫,脾肾愈虚,阳气不运;平素肝郁气滞或经期产后留瘀,血行不畅,水湿运化不利,均可泛溢肌肤为水肿。
【诊断要点】
本病表现为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头面、四肢浮肿。内分泌检查血中雌激素、催乳素水平可见增高,或雌激素与孕激素比值升高;肝肾功能、血浆蛋白、尿常规均正常,可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证治方药】
续表
特别提示:
1.辨证要点:
经行浮肿的主要症状是伴随月经来潮而周期性头面、四肢浮肿,一般经行头面、四肢浮肿,按之没指,多为脾肾阳虚之虚证;若经行肢体肿胀,按之随手而起,多为肝郁气滞之实证。临床以虚证多见,临证应辨其虚实,综合考虑。
2.治疗要点:
经行浮肿的治疗可根据浮肿部位、时间、程度进行辨证论治,辨证求因而治本为主,并注意顾护冲任之气血。
3.常用中成药:
逍遥丸(颗粒)适用于气滞血瘀证。济生肾气丸、补中益气丸、金匮肾气丸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临证注意点:
1.经行浮肿注意与内科心、肝、肾功能不良,甲状腺功能减退及营养不良等因素引起的浮肿相鉴别。经行浮肿月经干净后症状自行消失,有周期性。
2.注意经期调护,如经前适当控制水盐摄入量,忌食生冷瓜果,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及过度劳累等。
七、经行吐衄
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吐血或衄血者,称为“经行吐衄”,亦称“逆经”“倒经”。对于子宫内膜异位造成的周期性吐衄,也可归入本证治疗。
【病机关键】
肝经郁滞,经行时冲脉气盛,冲气挟肝火上逆,迫血上行;或肺肾阴虚,经行时气血下注冲任,阴血虚甚,虚火上炎,灼伤肺络,故致吐衄。
【诊断要点】
本病表现为经行前后或经期出现伴随月经周期规律吐血或衄血。主要从病史、出血是否与月经周期有关,另外胸部X线片、纤维内镜等检查均有助于鉴别诊断。
【证治方药】
特别提示:
1.辨证要点:
经行吐衄的主要症状是经来吐血或衄血,故其辨证主要根据出血量、色、质,结合月经期、量、色、质,伴随症状,舌脉,素体情况及病史综合分析。临床中,经行吐衄有虚有实,常反复发作,不易治愈,需综合分析。
2.治疗要点:
经行吐衄治疗必须引血下行,治疗遵循“热者清之”“逆者平之”的原则。临床忌温燥助阳动血之药及酒浆等辛辣之品。
3.常用中成药:
丹栀逍遥丸适用于肝经郁火证。麦味地黄丸适用于肺肾阴虚证。
临证注意点:
1.经行吐衄应注意与内科吐血及衄血等相关疾病鉴别。
2.避免情绪过度波动,避免劳累。对于子宫内膜异位造成的经行吐衄,对于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切除局部组织。
八、经行情志异常
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或情志抑郁,喃喃自语,或彻夜不眠,或狂躁不安,经后复如常人者,称为“经行情志异常”。
【病机关键】
肝气郁滞化火,肝胆火炽,冲脉隶于阳明而附于肝,经前冲气旺盛,肝气挟冲气上逆,扰乱心神;痰郁日久化火,经期冲气旺盛,冲气挟痰火上扰清窍,神明被扰,以致情志异常。
【诊断要点】
本病表现为经期或经行前后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或情志抑郁,喃喃自语,或彻夜不眠,或狂躁不安,经后复如常人。内分泌检查可见血清泌乳素升高,雌激素/孕激素比值升高,有助于与其他疾病鉴别。
【证治方药】
特别提示:
1.辨证要点:
经行情志异常的主要症状是经行期间情志异常改变,经净后复如常人,故其辨证主要根据情志改变情况,结合月经期、量、色、质,伴随症状,舌脉,素体情况及病史综合分析。
2.治疗要点:
经行情志异常需及时进行控制,避免其发展成为癫狂病证,以致难治。辨证治疗基础上注意顾护阴血。
3.常用中成药:
逍遥丸、柴胡疏肝颗粒适用于肝气郁结证。牛黄清心丸适用于痰火上扰证。
临证注意点:
1.经行情志异常应与热入血室和内科脏躁等疾病相鉴别。
2.临床心理疏导不可忽视,特别是针对人格或心理的类型,给予适当的心理治疗。平素要避免忧思恚怒等不良情绪的干扰。饮食宜清淡营养,忌油炸滋腻类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