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常见的精神症状
一、感知障碍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两部分。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某物体的颜色、音调、气味、冷热、软硬等个体属性。知觉则是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作为一个整体的综合印象在头脑中的反映。通常我们对事物的感受都是综合性的,常常将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因此,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和知觉障碍两个部分,感觉障碍常见于神经系统疾病,知觉障碍常见于精神疾病。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
又称感觉增强,为感觉阈值下降或强烈的情绪因素所致,对各种刺激过分敏感,难以忍受。感觉过敏常见于神经衰弱、疑病症、焦虑症等。
2.感觉迟钝
又称感觉抑制,由感觉阈值升高或强烈的情绪抑制所致。为感觉阈值增高,对各种刺激的感受性降低,对强烈的刺激不能感知或感觉轻微。感觉迟钝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
3.内感不适
由感觉异常所致,患者叙述体内有异常的不适感。内感不适常见于疑病症、分离性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
4.感觉性质改变
由药物或毒物中毒所致,感觉性质改变。
(二)知觉障碍
常见的知觉障碍有错觉、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三种。
1.错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错误感知。错觉可发生在以下四种情况:
(1)感觉条件差使感觉刺激的水平降低时。
(2)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时。
(3)意识障碍致使意识水平下降时。
(4)情绪因素处于某种强烈的心境状态时。
错觉可以在正常人出现,例如光线暗淡、情绪紧张或处于期待状态时,但条件改善或解释后会很快意识到错误,并能及时纠正。病理性错觉常常因意识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产生,患者常坚信不疑,并伴有相应的情绪和行为,不容易纠正。病理性错觉常见于谵妄和躯体疾病、感染中毒性精神障碍、分离性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2.幻觉
幻觉是指缺乏外界相关的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意识清晰时出现的幻觉属于精神病性症状,是精神疾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而健康人有时也会出现幻觉,主要发生在睡前或刚醒来时,通常是短暂的、单纯的。
幻觉有两个特征:逼真的知觉体验和幻觉似乎来自外部世界。幻觉种类繁多,可按照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1)按感觉器官不同分类:
1)幻听: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幻觉。如幻觉内容为言语交谈,称为言语性幻听。如果言语内容是评论患者的言行,则称为评论性幻听;如果言语内容为命令患者做某事,则为命令性幻听。言语性幻听,尤其是评论性幻听和命令性幻听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2)幻视:
幻视可以是简单的闪光,也可以是复杂的图像。意识清晰时出现的幻视常见于精神分裂症,但要注意并非其特征性症状。因为持续的大量鲜明生动的幻视更易出现于器质性精神障碍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3)幻嗅:
表现为闻到一些难闻的气味,常见于颞叶癫痫和精神分裂症。
4)幻味:
表现为尝到食物内有某种特殊的怪味道,常见于颞叶癫痫和精神分裂症。
5)幻触:
又称皮肤黏膜幻觉,表现为感受到皮肤或黏膜表面或生殖器官有接触、虫爬等异样感觉。常见于周围神经炎、中毒、精神分裂症等。
6)内脏性幻觉:
与内感性不适不同,定位明确、描述和表达也比较明确,例如患者能清楚地描述腹腔内有虫在爬。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
(2)按结构性质不同分类:
1)完全幻觉:
又称真性幻觉,患者感觉自己的幻觉体验来源于客观世界,具有与知觉体验相同的鲜明性、生动性和不随意性。
2)不完全幻觉:
又称类幻觉,除了有感知成分外,还有表象和思维的内容。常见的不完全幻觉有四种,①伪幻觉:又称假性幻觉,幻觉出现在患者的主观空间里,并非通过感官而获得;②思维化声和读心症:患者感到心里想什么就能听到什么,如果听到的是别人的声音就是读心症,如果听到的是自己的声音就是思维化声;③思维显影:患者在思考的同时能够看见所想的内容;④精神性幻觉:患者感到自己不通过感官就能看到文字,听到声音。
(3)按幻觉产生条件不同分类:
1)功能性幻觉:
患者的幻觉与现实刺激伴随出现,一真一幻,二者都是同一感官获得的,比如听见门响的声音,就听到有人要来谋害自己,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心因性精神障碍。
2)反射性幻觉:
也是一真一幻,但涉及不同的两个感官,例如看见有人,就听到这些人在议论自己,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3)域外幻觉:
患者具有超出感觉限度之外的幻觉,例如双眼可以看见站在后面的人,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催眠状态和器质性精神障碍。
4)心因性幻觉:
幻觉内容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在强烈心理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幻觉,常见于心因性精神障碍、分离性障碍等。
5)催眠相幻觉:
指发生在催眠时相的幻觉,在将睡未睡时称为入睡前幻觉;在将醒未醒时称为醒前幻觉,一般没有病理性意义。
(三)感知综合障碍
感知综合障碍是患者对客观事物的整体感知是大致正确的,但对于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知觉体验。临床常见以下类型:
1.时间知觉综合障碍
患者对时间体验的判断出现障碍,如感到时间过得 “飞快”或 “凝固”,常见于颞叶癫痫和精神分裂症。
2.空间知觉综合障碍
患者对事物空间距离或事物大小的判断出现障碍,如看见物体的形象比其实体大或者小,常见于癫痫和精神分裂症。
3.运动知觉综合障碍
患者觉得运动的物体静止不动,或者静止不动的物体在运动,常见于癫痫和精神分裂症。
4.体型知觉综合障碍
又称体象感知综合障碍,如感到自己的脸变长、鼻子变宽,常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癫痫和精神分裂症。
二、思维障碍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精神活动的重要特征,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目的性、连贯性、逻辑性是正常人类思维活动的特征。目的性是指思维是围绕着一定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连贯性是指思维过程中的概念之间前后衔接,互相联系;逻辑性是指思维过程是有一定道理,合乎逻辑的。
思维障碍是精神疾病的重要精神症状,主要包括思维形式障碍、思维过程障碍、思维内容障碍和思维属性障碍四部分。
(一)思维形式障碍
又称思维联想障碍,常见的思维形式障碍有:
1.思维散漫
是指每句话都通顺,结构完整,意义可以理解,但整段谈话或写作没有中心思想,上下文联想松散。常见于精神分裂症、躁狂发作、智能障碍。
2.思维贫乏
指思维数量的减少,概念缺乏,患者常感到脑子一片空白。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3.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指用无关的、不被大众所理解的具体概念来代表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4.语词新作
指患者自创新词、新字、图形、符号等,用来替代已被大众公认的概念。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5.持续言语
指回答问题时患者持续重复第一次回答,原地徘徊,踏步不前。常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
(二)思维过程障碍
又称思流障碍,指思维的联想过快、过慢、或中断。常见的有:
1.思维奔逸
指思维的联想速度过快和思维量增加,联想过程中患者往往出现音联或意联。常见于躁狂症、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
2.思维迟缓
指思维的联想过度缓慢,与思维奔逸正相反,患者思考问题感到困难。常见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
3.思维阻隔
指思维突然中断,谈话时话题突然中断,联想突然受到抑制,片刻后以新的话题内容出现,但患者对此不能解释。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4.赘述
指患者在叙述一件事时加入许多不必要的细节,无法简明扼要讲清楚问题。常见于癫痫。
(三)思维内容障碍
又称妄想,是一种病理信念,其内容与事实不符,与患者的文化水平及社会背景也不符合,但患者仍然坚信不疑,难以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加以纠正。妄想的内容是个人所独有的,与文化或亚文化群体的某些共同的信念不同;而集体的信念有时尽管不合理,也不能归于病态,如宗教信仰。
妄想需要与以下四种心理活动进行鉴别:①偏见:正常人的成见和偏见是由人们的思想方法不正确或认识水平的限制造成的;②迷信观念:迷信观念是与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③幻想:幻想时的内容可能离奇,但人们能够与现实区分,并不坚信不疑;④超价观念:超价观念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先入为主,并在较长时间内占优势地位,使当事人以此来解释一切现象。
妄想种类繁多,可按照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1.按起源不同分类
(1)原发性妄想:
原发性妄想是一种直接的、突然发生,找不到任何心理原因的,无法以患者当前的环境和以往的心境解释的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原发性妄想常在下列四种妄想体验的基础上形成:①妄想心境:患者突然产生一种情绪,感到周围发生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情况,导致原发性妄想形成。②妄想表象:患者突然产生一种记忆表象,接着对之赋予一种妄想意义。③突发性妄想观念:妄想的行程既无前因,也无后果,没有推理,也无法理解。④妄想知觉:患者对正常的知觉体验赋予以妄想性意义。
(2)继发性妄想:
继发性妄想是指继发于其他心理过程障碍的妄想,如患者先有幻听,听人议论后产生被害妄想。其诊断意义远低于原发性妄想。继发性妄想常与下列情况相关:①情感障碍:如情绪低落或情绪高涨时产生的自罪妄想或夸大妄想等。②知觉障碍:如幻听基础上产生的被害妄想。③意识障碍:如意识模糊与错觉有关的后遗性妄想。④智能障碍:如轻度精神发育迟滞、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老年性痴呆等因推理、判断、记忆缺损所产生的继发性妄想。⑤性格障碍:如多疑、敏感、主观、固执、高傲的偏执性格容易发生妄想。⑥强烈的精神刺激:如亲人的突然死亡所致的心因性妄想。⑦暗示:易于接受暗示或自我暗示的患者容易受暗示产生妄想。
2.按内容不同分类
(1)被害妄想:
是最常见的妄想类型,患者感到正在被人迫害、监视、跟踪、窃听、诽谤、诬陷、毒害等。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
(2)关系妄想:
患者感到周围的事物均与自己有关,或具有某种特殊意义。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3)夸大妄想:
患者认为自己是重要人物、出身名门,有特殊才能,有巨大财富等。常见于躁狂症、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
(4)自罪妄想:
患者将过去的缺点、错误无限放大,看成是很大的罪行,不可饶恕。常见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
(5)虚无妄想:
患者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已不复存在,一切都是虚假的。常见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老年期精神障碍。
(6)疑病妄想:
患者深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如癌症、艾滋病等,一系列的详细、反复检查仍不能纠正患者的病态信念。常见于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
(7)嫉妒妄想:
患者捕风捉影地认为配偶另有新欢,坚信配偶对自己不忠。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8)钟情妄想:
患者坚信自己被异性看中、所爱,因而眷恋、追逐对方。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9)影响妄想:
又称被控制感,患者觉得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控制,如电波、仪器、激光等,因而不能自主,常伴有与妄想内容相应的行为。影响妄想是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10)非血统妄想:
患者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的父母并不是亲生父母,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3.按结构的严密性分类
(1)系统性妄想:
是指在内容上前后相互联系、结构严密、逻辑性强、内容固定、较少伴有其他精神症状的一类妄想。常见于偏执状态、偏执性精神障碍。
(2)非系统性妄想:
指妄想结构松散、片段零乱、前后矛盾、漏洞百出、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多变泛化。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四)思维属性障碍
又称思维占有障碍,指患者感到头脑中的思维不受自己控制,或者体验到的思维不属于自己,受外界控制。常见的类型有:
1.思维插入
患者认为自己大脑中的某些想法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外界有人通过某种技术放入自己的大脑,自己在被别人利用。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2.思维抽去
又称思维被窃,患者认为自己的思维没有了,被外界偷走了,并常常伴有思维中断现象。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3.思维播散
又称思维被广播,患者觉得自己的思维即使不讲出来别人也会知道,好似新闻被广播。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4.强迫思维
指一种反复出现的思维,表现为一种想法、冲动等,尽管患者明知不对、不必要、不合理,但也很难克服和摆脱。常见的强迫思维有:
(1)强迫想法:
患者重复、持续的出现一些想法。
(2)强迫性穷思竭虑:
明知不必要,但患者却不停思考。
(3)强迫怀疑:
患者对已做的事不停地怀疑或担忧。
(4)强迫冲动:
又称强迫意向,患者反复出现某种冲动的欲望,虽然从不表现具体行动,但使患者感到非常紧张害怕。
(5)强迫回忆:
患者对往事、经历反复回忆,明知没有实际意义,但无法摆脱,不断回忆。
(6)强迫性对立思维:
患者无法摆脱与自己认识相对立的想法的纠缠,而感到非常痛苦。
三、情感障碍
情感和情绪常常互相通用,都是指个体对现实环境和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所采取的态度。在心理学中,将主要与机体生理活动相联系的、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反应的、初级的内心体验称为情绪。把与社会心理活动相联系的高级的内心体验称为情感。情绪持续时间较短、其稳定性带有情境性。情感既有情境性,又有稳固性和长期性。
心境是指影响个体内心体验和行为的持久的情绪状态。
情感障碍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即情感性质的改变,情感波动性的改变和情感协调性的改变。
(一)情感性质的障碍
指患者的精神活动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的病理性情绪状态,其强度和持续时间与现实环境刺激不相适应。正常人在一定的处境下也可以表现这些情感反应,因此只有在情感反应不能依其处境及心境背景来解释时,方可作为精神症状处理。
1.情感高涨
患者情感异常高涨,心境特别愉快。表现喜悦、语音高亢、动作明显增多、自我感觉良好,洋洋得意、盛气凌人,常常伴有明显的夸大色彩。常见于躁狂症、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疾病。
2.情感低落
患者情感异常低落,心境抑郁。表现忧愁、语音低落、动作明显减少、自我感觉不良,常常自责自卑,严重者有明显的罪恶感,甚至可出现自伤和自杀念头或行为。
3.焦虑
病态焦虑指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下,出现内心极度不安的期待状态,伴有大祸临头的恐惧感。常见于焦虑障碍。
4.恐惧
指面临具体不利的、或危险的处境时出现的焦虑反应,常常导致抵抗或逃避。常见于恐惧症、幻觉、错觉、妄想状态。
(二)情感波动性障碍
指情感的始动(启动)功能失调。
1.易激惹性
患者情绪/情感极易诱发,轻微刺激即可引起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或暴怒发作。常见于疲劳状态、人格障碍、神经症、轻躁狂、偏执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2.情感不稳定
患者的情感稳定性差,容易变动起伏,喜、怒、哀、乐极易变化;常常从一个极端波动到另一个极端,且不一定有外界诱因。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病、酒精中毒、人格障碍。
3.情感淡漠
患者对客观事物和自身情况漠不关心,缺乏应有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反应,处于无情感状态。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4.病理性激情
患者骤然发生的、强烈而短暂的情感暴发状态。常常伴有冲动和破坏行为,事后不能完全回忆。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痴呆。
5.情感麻木
患者因十分强烈的精神刺激所引起的短暂而深度的情感抑制状态。常见于急性应激障碍、分离性障碍。
(三)情感协调性障碍
患者内心体验和环境刺激及其面部表情互不协调,或者内心体验自相矛盾。
1.情感倒错
患者的情感反应与环境刺激不相一致,或者面部表情与其内心体验不相符合。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2.情感幼稚
患者的情感反应退化到童年时代的水平,容易受到直觉和本能活动的影响,缺乏节制。多见于分离性障碍、痴呆。
3.情感矛盾
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体验到两种完全相反的情感,但患者并不感到这两种情感的互相矛盾和对立,没有苦恼或不安。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四、意志障碍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与情绪密切相关,互相渗透。
1.意志增强
指病态的自信和固执的行动,常见于偏执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2.意志减弱
指病态的缺乏主动性和进取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力量。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药物成瘾等。
3.意志缺乏
指患者的意志要求显著减退或消失,生活处于被动状态,处处需要别人的督促和管理。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痴呆。
五、注意障碍
注意指精神活动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指向某一事物的过程。注意分为主动注意/随意注意和被动注意/不随意注意。主动注意是有意地去注意某一事物,而被动注意是无意地注意到周围的事物。前者是有目的的,需要作出自觉的努力;后者是无目的的,不需要自觉努力。注意障碍是指精神活动在一段时间内过度或不能集中指向某一事物的过程。
1.注意增强
指患者特别容易为某事物所吸引或特别注意某些活动。常见于有妄想的患者、躁狂症、疑病症。
2.注意减退
又称注意涣散,指主动注意减退,注意不易集中,或不能持久。常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儿童多动症、疲劳过度。
3.随境转移
指被动注意/不随意注意明显增强,患者的注意力极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且注意的对象经常变换。常见于躁狂症。
4.注意范围缩小/狭窄
指患者的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就不能再去注意其他的事物,即主动注意范围缩小,被动注意减弱,患者表现十分迟钝。常见于智能障碍、意识障碍的患者。
5.注意迟钝
指患者的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均减弱。外界的刺激不易引起患者的注意。常见于衰竭状态、严重脑器质性疾病患者。
六、动作行为障碍
动作指简单的随意和不随意的运动,行为则指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随意运动。精神疾病患者由于认知、情感和意志等活动的障碍,常导致动作和行为的异常,称为动作行为障碍,又称精神运动性障碍。
(一)精神运动性兴奋
指患者的动作和行为增加,分协调性兴奋和不协调性兴奋。
1.协调性兴奋
指患者的动作和行为的增加与其思维、情感活动是一致的,与其思维和情感活动的量的增加相协调,是有目的的、可以理解的,身体各部分的动作与整个精神活动是协调的。常见于躁狂症和焦虑症。
2.不协调性兴奋
指患者的动作和行为的增加与其思维、情感活动是不一致的,动作单调杂乱、无动机、无目的,令人难以理解。患者的动作行为与其整个精神活动不相协调,与外界环境也不相协调。常见于精神分裂症、谵妄状态。
(二)精神运动性抑制
指患者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抑制,表现为动作、行为的明显减少。
1.木僵
指患者的动作和行为明显减少或抑制,并常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严重的木僵称为僵住,轻度木僵称为亚木僵。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反应性精神障碍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2.蜡样屈曲
指患者静卧或呆立不动,但身体各部位却可以听人摆布,即使被摆成一个很不舒服的位置也可以维持很长的时间。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3.缄默症
指患者缄默不语,不回答问题,有时以手势示意。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分离性障碍。
4.违拗症
指患者对于要求他做的动作不但没有反应,反而表现抗拒。患者做出与对方要求完全相反的动作称为主动性违拗;拒绝别人的要求,不去执行称为被动违拗。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三)其他特殊症状
1.刻板言动
指患者不断地、无目的地重复某些简单的言语或动作,可以自发产生,也可以因提示而引起。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2.持续言动
指患者对一个有目的而且已完成的言语或动作进行无意义的重复。常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
3.模仿言动
指患者对别人的言语和动作进行毫无意义的模仿。常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
4.作态
又称装相,指患者用一种不常用的表情、姿势或动作来表达某一有目的的行为。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
5.强迫动作
指患者明知不必要,却难以克制而去重复的某个动作,如果不去重复,患者就会产生严重的焦虑不安。常见的强迫动作包括强迫洗手、强迫检查、强迫计数。常见于强迫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
6.冲动行为
指患者突然产生的,通常引起不良后果的行为。常见于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
(四)本能行为
1.自杀
指保存生命本能的障碍,自伤也属于本能行为障碍,指没有死亡动机或没有造成死亡后果的自我伤害行为。常见于抑郁症、精神发育迟滞、分离性障碍、精神分裂症。
2.饮食障碍
指维持生命所需物质摄入行为的障碍。常见的有四种形式:①食欲减退;②食欲亢进;③拒食;④异食症。
3.睡眠障碍
指睡眠觉醒周期性变化的障碍。常见的睡眠障碍有:①失眠;②嗜睡;③睡行症。
4.性功能障碍
由多种原因引起,分为器质性性功能障碍和功能性性功能障碍。常由心理因素、人格障碍、神经症、躁狂症、抑郁症、各种精神病等引起。
七、记忆障碍
记忆是贮藏在脑内的信息或经历再现的功能,包括识记、保存、回忆、再认四个过程。
(一)记忆的分类
1.根据时间长短分类
(1)即刻记忆:
指对发生在几秒到1~2分钟内经历的记忆。
(2)短期记忆:
指对发生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的经历的记忆。
(3)近事记忆:
指对发生在24~48小时内的经历的记忆。
(4)远事记忆:
指24~48小时以前的经历的记忆。
2.根据记忆内容分类
(1)感知形象的记忆:
即看到或接触到的物体是怎样的。
(2)语词概念的记忆:
即记起学习过的语词和概念是什么意思。
(3)情绪的记忆:
即记起某种事件当时情绪的联系。
(4)运动的记忆:
即记起某个动作或操作应该怎样执行。
(二)记忆障碍
记忆障碍分为遗忘和记忆错误两大类。
1.遗忘
指患者部分或完全不能再现以往的经历。
(1)心因性遗忘
又名界限性遗忘,指与遗忘经历的某一特定时期/阶段有关的记忆丧失。多见于分离性障碍。
(2)器质性遗忘
由于脑部疾病引起的记忆缺失。常见的器质性遗忘有三类:①逆行性遗忘:指患者不能回忆脑损伤以前一段时间的经历,多见于脑外伤、急性意识障碍。②顺行性遗忘:指患者对发病以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常见于急性器质性脑病等。③近事遗忘和远事遗忘:对新近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再现称为近事遗忘。对过去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再现称为远事遗忘。④遗忘综合征:又名柯萨科夫综合征,包括定向障碍、虚构和近事遗忘三大特点。
2.记忆错误
指由于再现歪曲而引起的记忆障碍。
(1)错构:
指对过去曾经历的事件在发生时间、地点、情节上出现错误回忆,尤其在时间上容易发生,但患者仍坚信不疑。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抑郁症等。
(2)虚构:
指患者对自己记忆的缺失部分,以虚构想出的内容来填补,其内容很生动、多变,并带有荒诞的色彩,常瞬间即忘。常见于酒精中毒以及器质性脑部疾病。
(3)似曾相识感:
指患者感受到从未经历过的事物或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有一种早先曾经经历过的熟悉感。似曾相识感常见于癫痫,也见于正常人。
(4)旧事如新感:
指患者感受到早已熟悉的事物或环境时,有一种初次见面的陌生感。旧事如新感和似曾相识感都是回忆和再认的障碍,常见于癫痫,也见于正常人。
(5)妄想性记忆:
指患者将过去的经历与当前的妄想内容联系起来,剔除了回忆中与妄想内容相抵触的部分,夸大了回忆中与妄想内容可以联系的部分。妄想性记忆与错构、虚构不同,在不涉及妄想内容时,患者没有明显的记忆障碍。
(6)记忆增强:
指病态的记忆增强,患者对过往很远的、极为琐碎的事情都能回忆起来,常常包括许多细节。常见于躁狂症、强迫症、偏执性精神障碍。
八、意识障碍
意识是指患者对周围环境及自身能否正确认识和反应的能力。意识障碍是指清晰度下降和意识范围改变。定向障碍是临床判断患者有无意识障碍的重要标志。定向障碍表现为时间、地点、人物定向错误,通常时间定向最早受累,其次是地点定向,最后是人物定向受损。
1.嗜睡
指患者的意识水平下降,如不予以刺激,患者昏昏欲睡,但呼叫或推醒后能够简单应答,停止刺激后又进入睡眠。此时,患者的吞咽、瞳孔、角膜反射存在。
2.昏睡
指患者的意识水平更低,对周围环境及自我意识均丧失,但强烈刺激下患者可以有简单或轻度反应。此时角膜反射减弱,吞咽反射和对光反射存在。
3.昏迷
指患者的意识完全丧失,对外界的刺激没有反应,随意运动消失。此时,吞咽、角膜、咳嗽、括约肌、腱反射,甚至对光反射均消失。
4.意识混浊
指患者的意识清晰度受损,表现为似醒非醒,缺乏主动,强烈刺激能引起反应,但患者的反应迟钝,回答问题简单,语音低而慢,有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障碍。此时,吞咽、对光、角膜反射尚存在。
5.谵妄
指患者除了意识水平下降之外,还有记忆障碍和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常常伴有幻觉、错觉、情绪和行为的障碍。患者的意识水平有明显的波动,症状呈昼轻夜重。常见于感染、中毒、躯体疾病所致急性脑病综合征。
6.梦样状态
指患者的表现像做梦一样,完全沉溺于自己的幻觉、妄想之中,对外界环境毫不在意。常见于睡眠剥夺或过度劳累、精神分裂症、致幻剂使用。
7.朦胧状态
指患者的意识范围缩小,但其意识水平仅轻度降低。患者对一定范围内的各种刺激能够感知和认识,并能做出相应反应,但对其他事物感知困难。常见于癫痫、脑外伤、脑血管疾病、中毒、分离性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
九、自我意识障碍
自我意识又称自我体验,指个体对自身精神状况和躯体状况的认识。
1.人格解体
指患者感到自己有特殊的改变,甚至已不存在了。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神经症。
2.双重人格
指患者在不同的时间体验到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活动,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生活,是自我单一性的障碍。常见于分离性障碍、精神分裂症。
3.自我界限障碍
指患者不能将自我与周围世界区别开来,因而感到精神活动不再属于自己所有。自己的思维即使不说出来,别人也会知道,称为思维被洞悉或思维播散;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冲动和行为不是自己的,而是由他人或某种仪器所操纵或强加控制,称为被控制感。
4.自知力缺乏
又称内省力缺乏,指患者对自己疾病的判断和认识能力的缺乏。判断患者有无自知力有四条标准:①患者是否意识到别人认为他/她有异常的现象;②是否自己认识到这些现象是异常的;③是否认识到这些异常现象是自己的精神疾病所致;④是否意识到这些异常现象需要治疗。多数精神疾病患者自知力不完全,自知力不但是诊断精神疾病的重要指标,而且也是判断患者能否配合治疗和预测疗效的标准之一。
十、智能障碍
智能又称智力,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能障碍是由脑部疾病和缺乏学习、实践引起的。引起智能障碍的原因有很多,通常在大脑发育完成前产生的智能障碍称为精神发育不全或精神发育迟滞;大脑发育完成以后因为疾病造成的智能障碍称为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