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类物质使用相关障碍临床诊疗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临床表现

第一节 阿片类物质的药理作用

阿片类物质包括从阿片中提取的生物碱吗啡及其人工半合成或合成衍生物,常见的阿片类物质有吗啡、海洛因、美沙酮、丁丙诺啡、哌替啶和芬太尼等。阿片类物质主要与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μ受体结合,产生镇痛镇静、心境改变(如欣快)、困倦、精神运动迟滞、言语不清、注意或记忆受损及判断力受损等。大剂量可导致昏迷和呼吸抑制。反复使用可导致机体耐受、神经适应性改变和成瘾,停药后可产生戒断综合征。阿片类物质主要在肝脏代谢后经由肾脏排泄,其半衰期和作用时间各不相同。
一、镇痛与镇静作用
阿片类物质通过作用于人体的抗痛系统提高痛觉阈产生镇痛作用,同时伴有与疼痛缓解相关的镇静甚至催眠作用。镇痛剂量时对意识、感觉(视、听、嗅、触觉)、智力和运动功能无明显影响。阿片类物质的等效镇痛剂量为:1mg美沙酮=2mg海洛因(纯)=4mg吗啡。阿片类与镇静催眠药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而导致显著的中枢抑制。
二、致快感作用
阿片类物质可兴奋中脑边缘系统脑奖赏通路(腹隔核、腹侧被盖区和前额叶皮质)的μ受体,减弱或解除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BA)神经元对多巴胺神经元的抑制作用,间接促进多巴胺递质大量释放,并作用于相应的多巴胺受体,使机体产生令人终生难忘的欣快(euphoria)体验。表现为数十秒至数分钟 “难以言表的比性高潮更强烈的快感”的 “飘飘欲仙、销魂极乐”体验。之后则为持续0.5~2小时 “似睡非睡”的松弛状态,所有不愉快、焦虑、罪恶、自卑、疲劳、饥饿和躯体不适等感觉一扫而空,呈现出平安宁静、美妙舒适、想入非非、陶醉和解脱感。强烈的快感是用药者反复追求的体验,是引发渴求和强迫性用药行为以及复发的主要因素。
三、呼吸抑制及镇咳作用
阿片类物质通过降低呼吸中枢对CO 2张力的敏感性和抑制脑桥呼吸调节中枢,产生中枢性呼吸抑制作用,并存在量效关系。小剂量时呼吸减慢加深,中等剂量时呼吸减慢减弱,中毒时可出现潮式呼吸,甚至呼吸麻痹。阿片类物质可抑制延髓咳嗽中枢和阻断咳嗽反射,产生极强的镇咳作用。
四、缩瞳及催吐作用
阿片类物质可兴奋眼球运动神经的埃-韦氏核(副交感神经)使瞳孔缩小(哌替啶例外)。缩瞳作用无耐受性,故其 “针尖样瞳孔”是阿片类中毒诊断的重要标志之一。阿片类物质可兴奋位于第四脑室延髓背侧的催吐化学感受区(CTZ)或延髓极后区的阿片受体,产生催吐作用。机体对催吐作用可产生耐受。
五、其他作用
阿片类物质可兴奋胃肠道平滑肌及括约肌,使胃肠道张力增高和推进性蠕动减弱,胃肠排空延迟,并抑制消化液分泌,此为阿片类物质使用者产生便秘和食欲下降的主要原因。阿片类物质可降低交感中枢张力,导致血管扩张及直立性低血压;也可刺激中枢迷走神经核导致心动过缓。
反复使用阿片类物质后,机体对其药理作用可产生耐受性,并具有选择性,对镇痛、镇静、欣快、呼吸抑制等药理作用产生耐受性较快并较显著,而对缩瞳、便秘等基本不产生耐受性。伴随耐受性的产生,躯体(生理)依赖性和精神(心理)依赖性也逐渐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