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诊断与治疗现状及其挑战
直到2000年前后,随着神经生物学、脑影像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阿片类物质使用障碍作为慢性复发性疾病的观点才开始被普遍接受,并由此将该类疾病作为慢性复发性脑病进行系统治疗。事实上,由于受到不同时代的科学发展水平、生产能力、经济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不同等的限制,人们对物质成瘾问题的本质和对物质成瘾的认识及其处理也是不尽相同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对阿片类物质使用行为和使用障碍的患者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非专业化的、容易引起歧义的和导致人们进行道德评判的现象。如“吸毒”“吸毒者”“戒毒”“戒毒者”“复吸”和 “复吸者”等这些被 “妖魔化”和 “污名化”的名词,总是将阿片类物质使用者和使用障碍者贴上 “可恨” “可恶”“可耻” “不思悔改”或 “不可救药”的 “坏人”标签。这种带有情绪色彩、道德评判和法律分类与定位的做法,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干扰了临床医学的诊断;同时,也淡化和忽视了 “慢性复发性脑病”的疾病观念,进而影响到对该疾病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目前认为,阿片类物质使用障碍如同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是一种可以治疗,但难以治愈的慢性、复发性的大脑疾病,其临床表现包括:①躯体方面的症状(戒断症状);②精神/行为方面的症状(认知/情绪障碍);③个人、家庭和社会功能的损害;④与使用阿片类物质相关的法律方面的问题。因此,阿片类物质使用障碍的治疗是一种以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全面、系统和综合的治疗过程,而不仅是只针对患者 “吸毒与否”的所谓 “戒毒”治疗,更不是以惩罚为目的的治疗。其治疗目的和治疗理念应该是:①帮助患者停止或减少非法物质的使用;②降低阿片类物质对使用者的危害;③恢复成瘾者的家庭、职业和社会功能。
综上所述,我国在针对阿片类物质使用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包括:
1.去妖魔化和去污名化
在临床工作中使用专业术语,如 《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中 “阿片类物质使用相关精神障碍”的相应诊断标准,以避免因 “标签效应”导致患者害怕暴露而 “不敢就医”和 “无处就医”的处境。
2.强化疾病观念和科学治疗
阿片类物质使用障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是一个从轻到重、逐渐加重的过程,早期干预和治疗可阻断和延缓其进程。和其他慢性疾病一样,可以被有效治疗,但复发客观存在,治疗可有效降低复发率。因此,治疗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确立客观的疗效评价标准
长期和反复治疗是该类疾病的特点,应建立变 “根治”为 “治疗”、变 “彻底戒断”为 “长期治疗”的理念,全方位评价治疗效果:①躯体健康状况改善与传染性疾病发生率降低;②认知/行为/情绪改善和好转;③非法物质使用的量与频度减少;④违法犯罪行为减少;⑤职业功能恢复或改善;⑥家庭功能恢复或改善;⑦社会功能恢复或改善。
4.开展多元化治疗和扩大治疗覆盖面
目前,我国现有的戒毒治疗模式主要有: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及美沙酮维持治疗(MMT)。该类模式仅针对登记在册的阿片类物质使用障碍者,年收戒(治)能力约为160万人次,基本上能满足 “显性阿片类物质滥用者”的戒治需求,然而,对于估计高达600余万的 “隐性阿片类物质滥用者”却难以获得专业、合理、规范和有效的治疗覆盖。对此,应该在各类和各级医疗机构开展与推广药物滥用门诊治疗模式,以弥补现有单一的戒毒治疗模式的收治能力的不足,特别是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大量处于毒品使用初期和尚未被登记在册的 “隐性海洛因滥用者”的治疗需求,扩大治疗的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