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实验室诊断技术与质量控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梅毒螺旋体致病性

目前未证明梅毒螺旋体具有内毒素或外毒素,但其具有很强的侵袭力,有些学者认为荚膜样物质及黏多糖酶等与其致病力有关。
1.荚膜样物质
有毒菌株荚膜为黏多糖和唾液酸,具有抗吞噬作用,能保护菌体免受环境中不良因素的伤害,完整的荚膜样黏多糖层是梅毒螺旋体繁殖与存活所必需的,在体内梅毒螺旋体荚膜可阻止大分子物质(如抗体)穿透,从而保护菌体。
2.黏多糖酶
梅毒螺旋体借助表面的黏多糖酶吸附于细胞表面的受体,使其与毛细血管内壁紧密吸附。内皮细胞在黏多糖酶的作用下,基质黏多糖分解,细胞之间的连接解离,从而使得梅毒螺旋体能接近富含黏多糖的血管周围组织,获取合成荚膜所必需的物质。而作为构成宿主组织和血管支架主要成分的黏多糖,在梅毒螺旋体黏多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组织受到损伤破坏,会引起血管坍塌和炎症等特异性病变。故梅毒易发生在黏多糖含量丰富的组织如皮肤、主动脉、胎盘和脐带等组织。妊娠18周以后,富含黏多糖的胎盘和脐带发育完善,梅毒螺旋体可从母体转移到胎儿。
3.主要外膜蛋白
可黏附到宿主细胞表面,促进T细胞增殖,释放炎症因子,造成血管周围浸润以及内皮细胞异常增殖。
4.透明质酸酶
梅毒螺旋体产生的透明质酸酶能分解组织、细胞基质、血管基底膜的透明质酸,易导致梅毒螺旋体扩散。梅毒螺旋体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病理损伤,造成坏死、溃疡等梅毒特征性病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