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脊柱结核
第一节 流行病学与病原学
目前,全球共约3千万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抗结核药物的广泛应用,结核病有从地球根除的可能。但是,随着耐药菌及AIDS等其他疾病的流行,这种希望很快便破灭了。在世界上某些地方,结核又开始重新流行。
一、流行病学
骨关节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是最常见、最多发的肺外结核。临床所见骨关节结核主要来源于肺部原发感染。由于潜伏期长,发病时难以发现,早期诊断困难,得不到及时治疗,并且病情复杂、难以治愈,治愈后多有后遗症。有10%的截瘫病例不能康复。
骨关节结核是结核病全身感染的局部表现,临床表现的仅是显性疾病的病情,实际上患者体内还存在潜伏的病灶。因此,骨关节结核在社会人群中的流行情况一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有关骨关节结核的流行病学资料较少,特别是专题调查。国内外学者多借助于肺结核与肺外结核的疫情来评价、估测骨关节结核疫情及其严重性。
在西方,公元1000年前,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染性和临床特征即被人们所认识。骨关节结核的病理学证据也在史前文明中有所记载。希波克拉底被认为是第一个描述脊柱结核。Pott在1779年首先描述了脊柱结核伴截瘫,“这种双下肢的截瘫通常伴随脊柱角状畸形”。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为1500万左右,其中骨关节结核病患者约占5%~10%。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结核病患者已经增加到3000万左右。在发展中国家,肺外结核发病率约为94/10万,骨关节结核占19%。
结核病患者的增多同AIDS流行密切相关。WHO流行病资料显示,HIV感染人群容易感染结核病,在HIV感染过程中的任何阶段均可发生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而且随着AIDS病程进展,免疫功能逐渐恶化,感染结核病的几率明显增加。在非洲撒哈拉地区的结核病患者中,70%是双重感染。1996年,Jellis报道南非HIV流行区,脊柱结核症状不典型,诊断更加困难,多合并继发感染,病死率高。我国2005年流行病学统计结果显示,AIDS患者约有65万,同时感染结核与HIV的人数不详。
在我国,结核发病率较高。根据1979年全国第一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活动性肺结核发病率为717/10万,全国范围内约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700万人,其中,骨关节结核病约占3%~5%,约21万~35万人。2000年第四次流行病学调查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降至500万,骨关节结核患者为20万左右。
随着卡介苗的应用和抗结核药物的推广,结核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但是肺外结核,尤其是骨关节结核,比肺结核发病率下降得慢,因此,骨关节结核在全部结核病中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在肺外结核中所占比重居首位。
脊柱结核约占全部结核病患者的1%,全球估计脊柱结核人数超过200万,近年来,脊柱结核多发生于青壮年。在经济发达地区,脊柱结核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不发达地区,则多见于儿童。脊柱结核多发于身体负重较大的腰椎、下胸椎。根据北京结核病研究所的研究,1956~2004年共收治骨关节结核6140例,其中脊柱结核最多,共4555例,占74.19%。在胸椎中,下胸椎发病率较上胸椎高。
二、病原学
1.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类及耐药性产生
在古代,我国将结核称为痨病,古罗马将其称为消耗性肺病。直到1781年,法国医生John Laennec应用显微镜发现了其基本病理构造:结核结节,并由此将其命名为结核病。1882年,Robert Koch发现了结核分枝杆菌,并验证了其是导致结核病的病原菌。卡介苗也由此产生。
结核分枝杆菌属厚壁菌门,裂殖菌纲,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是细长稍弯曲或直的杆菌,呈分枝生长,两端钝圆,无荚膜,无芽胞,无动力。染色时需加入苯酚等媒介,经加温才能着色。因此,此类细菌为抗酸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为需氧菌,适宜生长的温度是37℃,其生长缓慢,需要数周才能在固体培养基长成菌落。但是,结核分枝杆菌对“有害物质”的抵抗力大于大多数细菌。
索状生长是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学特征,这是因为索状因子糖脂,其化学本质是双分枝菌酸海藻糖。也有其他不典型的形态,如丝状、棒状、短链状、球状、颗粒状等。其中,颗粒状菌体在营养环境中可重新发育生长为杆菌。
Mitchson根据结核分枝杆菌所处的代谢状态,将其分为四种菌群。A菌群是细菌正处于发育的生长旺盛期的菌群,也包括持续缓慢生长的细菌。此菌群存在于浸润性病灶、液化空洞、血行播散的病变中; B菌群大多数处于休眠状态,代谢活动缓慢,基本上处于静止状态; C菌群是一群代谢活动极为缓慢的细菌,如由吞噬细胞释放的菌群,干酪病灶内、空洞壁酸性环境中和淋巴结内的菌群; D菌群完全处于休眠状态,基本无代谢活性。
抗结核药物的作用同结核分枝杆菌群的分布有相关性。异烟肼、利福平和链霉素对A菌群有很强的杀菌作用,而对于B菌群,利福平杀菌作用更强;酸性环境中,吡嗪酰胺对C菌群有更好的杀菌作用;而对于D菌群,主要依靠机体的免疫作用。这为制订不同的化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但是,同其他细菌一样,结核分枝杆菌也会产生耐药性。这主要是基因突变导致。据报道,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突变率为10 -5~10 -10。在一个菌群中,耐药个体以一定的几率出现,经过抗结核药物的选择,耐药菌比例逐渐增加,成为优势菌群。
在结核分枝杆菌产生耐药性后,也会发生形态学和生物化学上的改变。在产生链霉素耐药性后,菌体伸长,一端膨大,菌体颗粒数增多,呈串珠状,抗酸性减弱。而在产生异烟肼耐药后,出现菌体缩短,颗粒数增多,过氧化氢酶、耐热酶活性丧失,硝酸还原酶消失。而且,耐药菌株的毒力明显下降。
2.结核分枝杆菌细菌学检查方法
结核分枝杆菌的病原学诊断是确定结核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金标准。但是,结核分枝杆菌的特殊性决定了常规细菌学检查方法不适用,敏感度低。目前,结核分枝杆菌的病原学检查共有3个步骤,临床标本的获取、培养分离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
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法曾是鉴定结核分枝杆菌的可靠方法。最常用的方法为L-J法,因为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缓慢,需要6~10周的培养时间。因此,这种传统培养方法有明显的缺点:时间长、敏感性低、特异性差,需要结合药敏试验和分枝杆菌菌种鉴定,才可确定是否为结核分枝杆菌。
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种新的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系统:放射性BACTEC460TB系统。其可以明显缩短分枝杆菌培养时间,从常规培养的8周缩短到3~14天,具有操作简便、自动化强、灵敏度高等优点。但是由于其放射性及花费较高,目前已经被逐渐淘汰。自动化BACTEC分枝杆菌生长诱导试管960TB系统是目前从临床标本中分离、鉴别结核分枝杆菌最先进的方法。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结核分枝杆菌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已经替代了耗时长、敏感性低的常规细菌学方法,这些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DNA探针、实时定量PCR和DNA微列阵。
PCR技术对于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其包括了结核分枝杆菌抗原、重复序列以及rRNA编码基因的扩增。Rocher Diagnostics和AMTD GenProbe是最常用的PCR系统。结核分枝杆菌可以应用PNBA经过MGIT实验来鉴别。PNBA可以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同时允许其他分枝杆菌缓慢生长或者对其生长无影响。其他的鉴别方法包括分子探针等,这种方法对于不发达地区来说非常昂贵。
PCR扩增结核分枝杆菌阳性同涂片染色阳性的诊断价值相当,或者更高。其可以证实、鉴别涂片的阳性结果,对阴性结果有警示作用。据报道,外周血结核分枝杆菌PCR实验阳性率为43.75%~95%。但是定性PCR不能判定结核分枝杆菌的生存状态,而定量PCR技术能对靶细胞基因的数量进行检测,尤其对mRNA的水平定量,可以在体内对细胞活性进行评估。因此,特异性强的DNA探针同敏感性高的实时定量PCR结合成为结核分枝杆菌分离和鉴别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