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结肠神经系统

一、结肠的神经支配
右侧结肠——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右侧3/4(结肠脾曲口侧的横结肠)为中肠衍生物。左侧结肠——横结肠左侧1/4(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为后肠衍生物。两者有不同的神经支配。
(一)运动神经
结肠的运动来自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图4-13、图4-14)。
图4-13 右侧结肠的运动神经
图4-14 左侧结肠的运动神经
1.交感神经
右侧结肠:节前纤维起自 T 6~10、T 10~11、T 12脊髓侧角中间外侧核的神经元,依次经前根、前支、胸神经的白交通支、交感干椎旁神经节,进入内脏大神经、小神经、最小神经,在肠系膜上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经肠系膜上丛及其次级丛,分布至肠壁平滑肌和腺体。
左侧结肠:交感节前纤维起自L 1~3脊髓侧角中间外侧核的神经元,依次经前根、前支、腰神经的白交通支、交感干椎旁神经节,进入腰内脏神经,在肠系膜下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经肠系膜下丛和腹下丛,分布至肠壁平滑肌和腺体。
2.副交感神经
右侧结肠: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纤维支配右侧结肠。节前纤维起自迷走神经背核,经左、右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后干、肠系膜上丛,至肠壁内孤立或分散的固有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分布至肠壁平滑肌和腺体。
左侧结肠:盆内脏神经的副交感纤维支配左侧结肠和直肠。节前纤维起自S 2~3脊髓灰质中间带的骶副交感核,经盆内脏神经入下腹下丛,经腹下神经、上腹下丛上升至肠系膜下丛,至肠壁内孤立或分散的固有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分布至肠壁平滑肌和腺体。
(二)感觉神经
结肠的内脏感觉主要通过迷走神经途径、交感神经途径和盆副交感途径传入。迷走神经途径主要传递右侧结肠的特异性感觉,交感神经途径主要传递结肠的痛觉,盆副交感途径主要传递左侧结肠和直肠的特异性感觉和部分痛觉。
1.迷走神经传入途径
 迷走神经的内脏感觉纤维,胞体位于迷走下神经节。其周围突经腹腔丛、肠系膜上丛,分布至右侧结肠的黏膜层、肌层和肌间神经丛;中枢突则进入延髓,与孤束核形成突触。迷走神经传入途径主要传递来自右侧结肠黏膜的机械、化学感受器和肌层牵张感受器的信息,主要为与反射有关的无意识的感觉。
2.交感神经传入途径
 交感途径的内脏感觉纤维,右侧结肠经肠系膜上神经节和交感干,汇入T 8~12脊神经后根;左侧结肠经肠系膜下神经节和交感干,汇入L 1~3脊神经后根。神经纤维在经过神经节时不换元。交感神经通路的C类纤维起自肠系膜、肠管浆膜、肌层,主要传递缺血、牵拉和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肠管痛觉,并反射性地抑制肠黏膜分泌。
切除右侧交感神经后,刺激右侧结肠的系膜,不引起痛觉;刺激左半结肠的系膜则引起痛觉。因此,右侧结肠和左侧结肠的感觉传入途径不完全相同。双侧交感神经切除术导致痛觉消失至直乙交界处,说明直肠痛觉与结肠不同,并非借交感神经系统传入,而属于盆部副交感途径。
3.副交感传入途径
 盆副交感途径的内脏感觉神经,经上腹下丛、腹下神经、下腹下丛、盆内脏神经,至S 2~4脊神经后根感觉神经节,中枢突入骶髓后角,与脊髓丘脑束联系。盆神经途径的Aδ纤维,起自左侧结肠和直肠黏膜层的机械、化学感受器和肌层的牵张感受器,主要传递内脏感觉(肠管扩张、便意)和部分痛觉。
二、结肠系膜周围的神经丛
胃肠系膜周围存在支配消化、泌尿、生殖器官的自主神经,这些神经沿着脊椎、腹膜后大血管前面走行并聚集成丛。
椎前丛(prevertebral plexus,PVP)是分布于脊椎前、腹主动脉前方和两侧的神经丛,由内脏大神经、小神经、迷走神经和腰交感干分支(腰内脏神经)的纤维交织而成。椎前丛可细分为如下几个神经丛。
(一)腹腔丛及其次级丛
腹腔丛(celiac plexus,CP)是分布于腹腔动脉起始部周围的神经丛,位于网膜囊、胰的后面,腹主动脉起始部、右隔脚前面;由内脏大神经、小神经的交感纤维和迷走神经后干(含左、右迷走神经的纤维)的副交感纤维交织而成。腹腔丛包含左、右成对的腹腔神经节(celiac ganglion,CG),在腹腔动脉起始部的头侧或尾侧。腹腔神经节下份单独存在的部分常称为主动脉肾节(aorticorenal ganglion,ARG),位于腹主动脉外侧、肾动脉起始部上缘平面,或肾血管的后方;主动脉肾节接受内脏小神经,并发出肾丛。腹腔丛的交感、副交感和感觉纤维沿血管到达靶器官,形成各次级丛:膈丛、肝丛、脾丛、胃左丛、肾上腺丛、肾丛、精索内丛和肠系膜上丛。
(二)肠系膜上丛
肠系膜上丛(superiormesenteric plexus,SMP)是腹腔丛向尾侧的延续,分布于腹主动脉前面的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周围,并随动脉入肠系膜,分布于胰的钩突、小肠、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右侧3/4。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周围可见肠系膜上神经节(superiormesenteric ganglion,SMG)。肠系膜上丛由源于腹腔丛的正中支和源于内脏大神经、小神经的两个侧支组成,偶尔接受第一腰交感神经节分支的汇入。肠系膜上丛分支至精索内丛、肾丛和下腔静脉,并向下延续为腹主动脉丛。
(三)腹主动脉丛
腹主动脉丛(aorticorenal ganglia)分布于腹主动脉的前外侧,是腹腔丛向尾侧的直接延续,表现为腹主动脉前面、两侧的左、右神经干,左、右干之间由分支交联成丛。腹主动脉丛在后外侧接受腰交感干内脏支(腰内脏神经)的加入;发出肾丛、睾丸或卵巢丛、输尿管丛。腹主动脉丛位于肠系膜上、下动脉之间的部分又称“肠系膜间丛”。腹主动脉丛发支形成肠系膜下丛,本干向尾侧延续为上腹下丛,右干还发出支配下腔静脉的纤维。
(四)肠系膜下丛
肠系膜下丛(inferiormesenteric plexus,IMP)是分布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周围并随动脉进入降乙结肠系膜的神经丛。肠系膜下丛的纤维来源包括:①主体源于腹主动脉丛左、右干;②L 1~2腰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纤维;③S 2~4骶神经、盆内脏神经的副交感节前纤维,经下腹下丛、上腹下丛回溯至肠系膜下丛,进而分布至左侧结肠。肠系膜下丛围绕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分为左结肠丛(支配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和直肠丛。肠系膜下丛继续发支汇入上腹下丛、腹下神经和下腹下丛。
(五)上腹下丛
上腹下丛(superior hypogastric plexus,SHP)曾称为腹下丛或骶前神经,是延伸入盆的椎前丛的下端;由腹主动脉丛、腰交感干下部节前纤维(髂后干)组成,左份与肠系膜下丛连接。上腹下丛位于由两侧髂总动脉和骶岬围成的髂间三角内、L 5椎体和左髂总静脉前、乙状结肠系膜后。上腹下丛在跨越主动脉分叉时轻微偏向左侧,跨越骶岬后分为左、右腹下神经。上腹下丛发出输尿管丛、睾丸丛和两侧的髂总动脉丛。丛内有交感节后纤维、交感节前纤维、上升支配乙状结肠和降结肠的骶副交感纤维。一般认为,传导子宫体痛觉的感觉纤维通过此丛。
三、结肠神经解剖的特点
(一)系膜后神经
运动(自主)神经纤维、感觉神经纤维在腹主动脉前外侧汇聚成椎前丛,在髂血管及其分支的前内侧聚集成下腹下丛。椎前丛和下腹下丛是结直肠系膜游离过程中必须保护的神经,整体位于主动脉前筋膜-肾前筋膜-骶前筋膜后方(图4-15)。这些筋膜的完整性是CME中保护自主神经的解剖基础。
图4-15 上腹下丛与肾前筋膜
(二)系膜内神经
椎前丛、下腹下丛发出纤维,沿主动脉分支——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入肠系膜,形成肠系膜上丛和肠系膜下丛,两者继续分为次级丛,分布至效应器官。肠系膜上丛发往结肠的次级丛、肠系膜下丛及其次级丛,沿系膜内各级血管走行,是CME中需要切除的部分。
总之,作为传统神经解剖理论的补充,结肠系膜后自主神经的三维解剖是CME中保留自主神经的理论基础。

(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