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前体T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ALL/LBL)
T-LBL和T-ALL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2001年WHO分类将T细胞起源的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统一命名为T-ALL/LBL,T-ALL/LBL呈高度侵袭性。
一、流行病学
T-ALL占儿童ALL的15%,多见于青少年,男女比例约为2∶1;T-ALL占成人ALL的25%。T-LBL约占所有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的85%~90%,最常见于青少年男性。
二、病理
(一)组织学
T-ALL/LBL的瘤细胞与B-ALL/LBL的瘤细胞形态上无法区分。细胞体积中等大小,胞质少,核浆比高,细胞核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膜清楚而薄,染色质细而分散,核仁常不明显(大的母细胞核仁相对明显),核分裂象多见。淋巴结受累时,淋巴结结构通常完全破坏,伴有被膜的累及,可见到“星空”现象。有时纤维组织增生分隔成多结节状。软组织中浸润的细胞通常呈单行排列形式。
(二)免疫表型
原始细胞表达 TdT,表达 CD1a、CD2、CD3、CD4、CD5和CD8,其中CD7和胞质CD3(cCD3)表达阳性率最高,但只有cCD3是系别特异性的。CD4和CD8可以双阳性,CD10也可能阳性。TdT和CD99是T-ALL/LBL的重要标记,对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鉴别有特异性,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特异的表达TdT,而外周T则不表达,故也可用于微小残留病的检测。部分病例不表达TdT和CD99,可以增加CD34协助诊断。
WHO根据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阶段将T-ALL/LBL分为Pro-T-ALL、Pre-T-ALL、皮质-T-ALL和髓质T-ALL四个亚型,不同亚型CD34、CD1a、CD2和包膜CD3表达有差异。2016年发现一类新的免疫学亚型早T前体原始淋巴细胞白血病(early T-cell precursor ALL,ETP-ALL),诊断依赖于流式免疫分型:①原始细胞表达cCD3、CD34、CD7和HLA-DR;②CD5弱阳性表达或阴性表达;③不表达CD1a、CD4、CD8;④表达髓系标志:CD117、CD33和 CD13,ETP-ALL预后较差。
(三)遗传学
50%~70%患者可检测到基因突变、重排和(或)染色体异常(表3-6)。
表3-6 T-ALL/LBL最常见的基因突变
续表
1.基因重排
(1) TCR 重排:
95% 可检测到,如 TCRα/δ(14q11)、TCRβ(7q34~35)、TCRγ(7p15)等。
(2) IgH重排:
发生率为10%~25%,但 IgL重排罕见;故 IgL可作为T-ALL/LBL的一个排除性诊断指标。
(3) STAT5:
在 ZNF198基因和8p11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基因融合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3q14上的 RB1基因的缺失或失活在T-ALL中的发生率约为6%。
(4) P16基因:
是抑癌基因,发生率较高,突变后细胞过度增殖,在肿瘤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5) NUP214-ABL1融合基因:
4%~6% T-ALL存在,是伊马替尼的靶标。
2.染色体易位
常累及14号染色体上TCR基因,如 t(11;14)、t(10;14)、t(1;14)、t(8;14)和 t(9;14),14q11~13染色体畸变发生率最高,在T-ALL和T-LBL中分别为47%和36%。
(1)t(10;14):
见于7% 的儿童和30% 的成人T-ALL,10号染色体 HOX11(TLX1)高表达,引起T细胞生长失控,是T-ALL中预后良好亚型。
(2)t(5;14):
见于20% 的儿童和10%~15%的成人T-ALL,5号染色体的 HOX11L2(TLX3)基因被活化,为预后不良因素。
(3)t(1;14)(p32;q11):
儿童T-ALL中发生率为3%~7%,该染色体异常常伴有外周血细胞增高、纵隔肿块、大龄(年龄>15岁)等临床不利因素。
(4)染色体9、10和11的缺失和易位:
47%的T-LBL存在,其中有 t(9;17)(q34;q23)易位的患者病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
(5)t(8;13)(p11;q11):
极少数有此异常者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和髓系增生,部分常发展为髓系肿瘤如AML、MDS等。
(6)与 7 号染色体相关的易位:
t(7;9)可使 T AN1 基因缩短,导致其在淋巴样组织中过度表达;t(7;19)易位可使19号染色体上的 LYL1基因缩短,DNA结合能力发生改变;t(1;7)(p34;q34)使得 TCR恒定区增强子上游与 LCK基因连接,LCK过度表达,导致胸腺瘤的发生,有时还合并其他外周淋巴组织恶性肿瘤。
三、临床表现
1.外周血、骨髓侵犯
是该病最主要的表现,30%可有外周血受累,大于1/3的患者可见骨髓异常,当骨髓中淋巴母细胞在5%~20%时为T-LBL Ⅳ期,大于25%时则为T-ALL。
2.纵隔侵犯
T-LBL常会侵犯纵隔,表现为前纵隔的巨大包块,生长迅速,出现胸闷、憋气等症状,常伴有胸腔积液。
3.肝、脾、淋巴结肿大
约90%的患者在诊断时处于Ⅲ期或Ⅳ期,肝脾侵犯较为常见。
4.其他结外部位
T-LBL病变进展迅速,易侵犯CNS、骨及骨髓、性腺;皮肤、胸膜、腹腔等也可受累,表现为侵犯部位的相应症状。
四、实验室检查
1.血细胞计数
T-ALL常表现为淋巴细胞明显增高,以淋巴母细胞为主。
2.生化检查
LDH、β 2微球蛋白升高,对预后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3.影像学检查
B超、CT、MRI、CNS检查对判断患者临床分期有重要意义。
4.骨髓活检和骨髓涂片
若有阳性发现,则可确诊。通过流式细胞术、细胞遗传学、基因重排进行检测对诊断和分型有帮助。
5.活检纵隔穿刺及活检
对有纵隔肿块而无明显浅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有重要诊断意义。
6.CSF检查
明确有无中枢神经系统的侵犯。
7.流式分析免疫表型
T-ALL/LBL表达T细胞抗原,如 CD1a、CD2、CD3、CD4、CD5、CD7和 CD8 等,cCD3和CD7常为阳性,其中 CD3为T- ALL/LBL的特异性抗原,CD45和CD34为非特异性抗原。TdT和CD99是T-ALL/LBL的重要标记,对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鉴别有特异性,可用于微小残留病的检测。
五、诊断和分期
(一)诊断
本病进展较快,可根据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等检查明确诊断。T-ALL与T-LBL可根据以下特点进行鉴别:
1.明显的外周淋巴结肿大在T-ALL中不常见,而在T-LBL中浅表淋巴结肿大多见,大而坚硬易于融合;T-LBL中常见巨大纵隔肿块,而在T-ALL少见。
2.T-ALL外周血中原始细胞数较高,血小板减少常见,而这在T-LBL中较少见。
3.脾大在T-LBL中可见,但不及T-ALL中明显。
(二)分期
T-LBL侵袭性高,90%以上就诊时已为Ⅳ期,儿童一般采用Murphy提出的St.Judes分期方案,而成人多采用Ann Arbor分期(详见第一章第七节)。
六、鉴别诊断
1.B-ALL/LBL
常以白血病为主要表现,可侵犯皮肤、骨、软组织和淋巴结,预后相对较好,可通过肿瘤细胞形态、免疫表型(TdT、CD99、PAX-5 +)及细胞遗传学检查鉴别。
2.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
以淋巴瘤为表现形式,常见皮肤、淋巴结侵犯,预后差,可据瘤细胞形态、免疫分型(大多CD56、CD4和TdT阳性)及细胞遗传学检查鉴别。
多种抗体可以协助鉴别B-ALL/LBL、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与T-ALL/LBL(表 3-7)。
七、治疗
T-ALL/LBL总的治疗原则同B-ALL/LBL,成人常用方案为急淋白血病方案、Hyper-CVAD方案等;也可参见儿童LBL方案,如:BFM-90、LSA2L2方案等,目前公认BFM-90效果最佳(详见化疗方案表)。
(一)一般治疗
1.诱导化疗
以VDLP/D四药联合为基本方案,CTX、L-ASP加入诱导方案中,也能产生良好效果,其中L-ASP给药必须持续足量且达到PK/PD要求。
MTX在T-ALL应用时需更大剂量(>3~4g/m 2)方能显效。
2.巩固强化治疗
通常采用大剂量Ara-C(HDAC)+HDMTX。Hyper-CVAD方案显示了较好的效果,但该方案对外周血干细胞有持续毒性,因此应在应用前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
3.靶向治疗
(1)nelarabine:嘌呤类似物,对 T -ALL具高度选择性,有望作为巩固阶段的一线治疗,常用剂量1.5g/(m 2·d),第 1 、3、5 天使用,22 天为一个周期,最早应用于复发难治患者,单药治疗的CR31%,ORR41%,1年生存率28%。目前有nelarabine联合Hyper-CVAD作为初始治疗研究,结果显示T-ALL患者中CR89%,T-LBL中CR可达94%,3年生存率63%。
表3-7 T、B 淋巴母细胞及NK 母细胞性淋巴瘤/白血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NUP214-ABL1阳性T-ALL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可用伊马替尼600~800mg/d口服,缓解后尽早移植;无效可用二代TKIs治疗。
(3)阿仑单抗(alemtuzumab):靶向 C D52抗原。
(4)γ-secretase抑制剂: Notch1基因突变时通过蛋白酶复合体γ-secretase切割Notch蛋白使其进入细胞核活化下游基因,针对γ-secretase抑制剂BMS-906024正在进行难治复发T-ALL的临床试验,25例患者中8例骨髓中淋巴母细胞下降超过50%,1例获得部分缓解,1例获得完全缓解。
(5) JAK3突变和IL-7R信号通路活化患者,可应用酪氨酸酶抑制剂,如托法替尼。
(6)PI3K抑制剂、mTOR抑制剂或PI3K-mTOR双重抑制剂联合糖皮质激素用于高危PTEN缺失的T-ALL治疗。
(7)ABT-199:Bcl-2抑制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柔红霉素和L-ASP试用于具有Bcl-2高表达的T-ALL。
4.造血干细胞移植
完全缓解后复发患者、高危患者建议选择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线巩固治疗,目前认为清髓的高强度预处理方案远期预后优于非清髓移植,但对于年龄较大患者减低预处理强度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优于清髓移植。
对于高剂量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的中低危患者是否选择异基因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线巩固治疗有争议,目前认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此类患者中可能获益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CNS和纵隔疾病的处理
1.CNS-L预防 在开始治疗时须进行脑脊液细胞学的评估和CNS的预防性治疗,多采用单纯鞘内化疗预防CNS-L。已有中枢神经系统侵犯,可应用大剂量MTX、Ara-C为主的化疗方案,但与联合颅脑照射相比,单纯高剂量化疗者复发率高于联合颅脑照射组(见儿童LBL节)。
2.纵隔处理纵隔复发是T-L BL治疗的一大障碍,纵隔放疗可降低纵隔复发率,但导致许多不良事件和远期反应,特别是在儿童。目前认为在儿童T-LBL中除紧急情况外不加用纵隔放疗,对于成年患者在强化治疗后可予30~36Gy纵隔巩固放疗减少复发,但最佳的预防T-LBL纵隔复发的措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LBL患者纵隔残留病灶的处理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目前的治疗选择包括:局部放疗、手术切除、患者接受维持治疗或SCT后密切观察等。
八、预后
T-ALL/LBL呈高度侵袭性,病程短,治疗困难,复发率高。
预后不良因素包括诱导治疗失败、早期复发、Ⅲ/Ⅳ期、年龄>30岁、IPI≥2、CNS受累、骨髓受累、WBC>100×10 9/L、SCT后仍有CNS受累、MRD监测具有微小残留病灶,T-ALL 中 的 e arly-T、mature-T、ETPALL。
分子生物学方面,不良预后因素包括:具有复杂核型,K-RAS、N-RAS、PTEN的表达或缺失,CD13表达,17号染色体短臂杂合缺失,IDH1、IDH2、DNMT3A突变,HOXⅡL2表达;而Notch1、FBXW7、CDKN2A/CDKN2B突变及Bcl-11B缺失是预后良好的相关因素。
(杨萍 孙琳 刘翠苓 景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