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第一节 前体B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B-ALL/LBL)
一、概述
(一)定义
前体B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precursor B cell lymphoblastic leukemia/lymphoma,前体 B-LBL),也称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recursor 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前体B-ALL),是起源于不同分化阶段的前体B细胞的高度侵袭性肿瘤。临床上既可以表现为白血病为主,也可以表现为淋巴瘤为主,因此被认为是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同一种疾病。两者生物学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当临床表现为实体肿物而无骨髓及外周血浸润或骨髓内肿瘤性淋巴母细胞<25%时,诊断为LBL;当有骨髓和外周血受累,骨髓内淋巴母细胞>25%时,则诊断ALL。前体B-ALL/LBL的白血病表现(前体B-ALL)多于淋巴瘤表现(前体B-LBL)。
(二)WHO分类
根据是否具有细胞遗传学异常,2008和2016年WHO分类均将B-ALL/LBL分为2大类,即非特指B-ALL/LBL和伴重现性遗传学异常的B-ALL/LBL,后者在2016年WHO分类中又增加了2个暂定的细胞遗传学亚型 BCR-ABL1样和iAMP21(详见第一章第二节)。
(三)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改变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的进步,目前可以用FISH、PCR、核型分析等多种方法检测染色体和基因异常,在临床诊断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B-ALL/LBL的常见染色体异常及其临床意义见表3-1。
1.染色体数量异常
较为常见,临床可以参考染色体与预后的关系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1)超二倍体细胞(51~65条染色体,DNA 指数为1.16~1.6):见于最多50%儿童前体B-ALL病例,预后好,特别是在4、10、17和18号染色体三体的患者。部分是与t(12;21)有关,后者是最常见的儿童期B-ALL染色体易位并且预后好。这两种异常成人均非常少见。
(2)亚二倍体(染色体 <45):不常见,占儿童和青少年B-ALL的1%左右,其无事件生存和总体结局均较差。也有人将亚二倍体再分为近单倍体(24~31条染色体)、低亚二倍体(32~39条)、高二倍体(40~43条)和近二倍体(44或45条)。
2.染色体结构异常
可表现为染色体易位、重排和缺失等,常见的染色体易位有:t(12;21)、t(1;19)、t(9;22)、t(4;11)等,t(5;14)、t(11;19)、t(9;11)、t(7;19)等在B-ALL/LBL中均可见到,但发生率较低。
(1)t(12;21):
多见于儿童,约 25% 有此易位。t(12;21)的易位使得12p13的 TEL基因与21q22 AML1基因融合,存在 TEL/AML1融合基因的患者大多表现为前体B-ALL。预后较好,除非年龄大于10岁或伴有高白细胞计数的患者。
(2)t(1;19):
多见于儿童,发生率5%~6%,1q23的 PBX1为前B细胞的转化基因,19p13的 E2A为B细胞增殖的重要基因,该易位使得1q23的 PBX1基因和19p13的 E2A基因融合,表达 E2A-PBX1蛋白,发生易位的病例中很少有超二倍体的表达。早期研究显示伴有 E2A-PBX1患者预后差,但是现在的强化治疗已经可以改善其预后。
表3-1 B-ALL/LBL 的常见染色体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3)t(9;22):
即Ph染色体,成人发生率较儿童高,发生率为成人25%,儿童3%~5%。与表达210kD的融合蛋白(p210)的急、慢性髓性白血病不同,B-ALL/LBL 产生185~190kD的融合蛋白(p185~190)。有该易位的ALL儿童患者被视为“高危”患者,常表现为高白细胞计数和CNS受累,复发率较高。有该易位的成人前体B-ALL患者易出现器官侵犯,预后也较差。
(4)t(v;11q23)/ MLL 重排:
在小于1岁的婴儿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约为85%,成人约为2%。患者多表现为高白细胞计数、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和其他器官侵犯。至今已发现40余种与11q23发生易位的断裂位点,其中t(4;11)最常见,形成 MLL-AF4融合基因,伴有CD15的表达,预后较差。
(5)t(5;14):
发生率较低 <1%,儿童成人无差异。5号染色体的IL3基因与14号染色体的IGH基因融合形成IL3-IGH融合基因。预后与其他ALL患者大致相同。由于其发病率低,目前对其预后无大宗研究报道。
(6)Ph( BCR-ABL)样 ALL:
是近年来被确认新亚型,2016年WHO将其分为暂定的亚型。见于10%的儿童和30%的成人患者。基因表达谱与 BCR-ABL1 ALL相似,但无融合蛋白 t(9;22)(q34;q11.2)表达。绝大多数患者有关键转录因子缺失和激酶活化异常,部分有基因重排和突变,预后差。
(7)iAMP21:
即21号染色体内部过度扩增,也是近年来被确认新亚型,2016年WHO也将其分为暂定的亚型。儿童发生率可达2%,成人少见,预后差。
3.基因异常
主要有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 IgH)、轻链基因( IgLκ、λ)或 TCR基因的重排等。
在B-ALL/LBL中,大部分为 IgH重排,但也可检测到 TCR基因重排,因此基因重排不能够作为谱系鉴别的证据。在B-ALL/LBL中,>2岁儿童比<2岁儿童 TCR重排的发生率高。在T-ALL/LBL中有 IgH重排,但罕见 IgL重排,因此 IgL重排可以作为B细胞较为特异的标记。
在儿童和青少年B-ALL/LBL中,约95%的患者有免疫球蛋白基因的重排,其中2/3为 IgH重排,1/3为 IgH和 IgL同时重排,后者的肿瘤细胞有更为成熟的B细胞免疫表型。另外5%则没有克隆性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
二、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
(一)流行病学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占儿童急性白血病的80%,其中90%为B细胞来源(B-ALL)。ALL成人发病率较低,约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其中75%为B细胞来源。男女之比约1.3∶1。发病年龄高峰为3~7岁(美国2~5岁),10岁后逐渐下降,50岁后逐渐上升,80岁左右出现第二个小高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ALL病因未明,流行病学研究提示病毒(如EBV和成熟B-ALL、HT;LV-1和成人T细胞白血病、HIV和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放射线、化学致癌物及遗传因素与疾病发生有一定相关性。儿童ALL最相关的是遗传因素及遗传易感性。
(三)病理
瘤细胞呈弥漫浸润生长,较小至中等大小,核膜薄而清楚,胞质较少,核呈圆形、卵圆形或扭曲状,染色质较细,核仁模糊不清或较小,核分裂象多见。TdT对B-LBL/ALL的诊断具有特异性。极少数同时表达TdT和sIg,绝大多数病例表达CD10。多数有 IgL基因重排,少数出现 TCR基因重排。WHO 2016年最新分类依据其遗传学异常将其分成多种亚型。
(四)临床表现
1.发热
1/2的患者伴有发热或明确的感染。
2.出血
1/3的患者在确诊时有出血症状,但严重的出血并不常见。
3.贫血
可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嗜睡、头晕、气短或心悸。
4.骨、关节痛
骨髓被白血病细胞浸润常伴有该表现。
5.肝、脾、淋巴结肿大
近1/2成人患者在确诊时出现。
6.中枢神经系统(CNS)的侵犯
表现为头痛、呕吐、颈强直、精神状态的改变及局部神经系统定位异常。
7.其他器官侵犯
包括纵隔、胸膜、睾丸、视网膜、皮肤等,表现为相应侵犯部位的症状。
(五)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数正常或仅轻度升高,约15%的患者发生高白细胞血症(>100×10 9/L),大多数患者有贫血,1/3患者血小板计数<25×10 9/L。
(2)其他实验室检查:
凝血功能一般正常,白血病细胞增殖快、肿瘤负荷高的患者可出现高尿酸血症。
2.腰椎穿刺
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的定义为脑脊液中高于5×10 6/L,且可见白血病细胞。
3.骨髓穿刺
绝大多数成人ALL患者骨髓中白血病细胞超过有核细胞的90%,近7%的患者正常骨髓完全被白血病细胞替代。在组织化学检测中,原始细胞在过碘酸-希夫(periodic acid Schiff,PAS)染色时常显示“块状”阳性反应。
4.骨髓活检
网硬蛋白沉积较常见,但骨髓纤维化少见。
5.遗传学
在淋巴母细胞肿瘤中,抗原受体基因的重排情况各异,而且不一定具有细胞系特异性。因此,前体B细胞肿瘤可能同时具有免疫球蛋白重链和T细胞受体γ或β链的基因重排或只具其一,也可能不存在基因重排。所以依赖免疫表型来划分T细胞系或B细胞系。
染色体异常虽未专门用于诊断前体B- ALL/LBL,但对于判断预后非常重要。常见的染色体异常见表3-1。其他细胞遗传学异常还包括:t(8;14)(q24;q32)、 c-MYCIgH 及变异型、6q -、9p -、12p -。
大多数B-ALL存在多种体细胞遗传学异常,最常见的是 PAX5突变,占B-ALL的30%,但不与不良预后相关。 IKZF1、JAK1/2和 CRLF2突变可见于Ph样ALL。 CREBBP和 NT5C2见于复发的ALL。 p53突变可见于达90%的低亚二倍体患者。另外,凋亡相关基因 MCL1、Bcl-2L13高表达,柔红霉素作用靶点 TOP2A基因低表达,与较高的MDR及复发风险有关。CNS白血病患者IL-15高表达。
6.免疫分型
免疫分型不仅有助于确定白血病系列特异性,还可判断预后和检测微小残留病(MRD)。表3-2列出了B-ALL各亚型的免疫表型,大多数细胞表面抗原为系相关抗原,但当难以确定细胞的系列时,可检测系特异性抗原如胞质抗原。约40%的患者表达细胞系非依赖性干细胞抗原CD34。最多30%的患者可见髓系抗原的共表达(My+ ALL),最常见的为 CD13(14%)和(或)CD33(16%)。CD13和CD33的表达与 ETV6基因(以前称为 TEL)的重排有关,后者通常是产生 ETV6-CBFA2(或 TEL-AML1)融合基因的 t(12;21)(p12;q22)的一部分。CD68、CD15和CD33的共表达常见于MLL基因重排[如t(4;11)]的患者。Ph+ ALL也常伴有髓系抗原表达。但真正符合双表型白血病(biphenotypic leukemia),即两系列积分>2分标准者很少,其标准多采用欧洲白血病免疫分型协作组(EGIL)提出的积分系统,见表3-3。
表3-2 B-ALL各亚型免疫表型特征
表3-3 急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积分系统(Royal Marsdem)(EGIL,1995年)
注:每一系列2分才可以诊断
(六)诊断及分层
1.诊断
免疫表型在前体B-ALL/LBL的诊断中起关键作用。瘤细胞几乎总是表达TdT,不同程度地表达CD19、CD22、CD20、CD79a、CD45(白细胞共同抗原)和CD10(ALL共同抗原)。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改变提示对化疗的反应和预后。
2.成人前体B和T细胞ALL的危险度分层
同一类型的ALL预后也不相同,故Hoelzer等提出了成人前体B和T细胞ALL的危险度分层(表3-4)。其中微小残留病变(MRD)与危险度相关,分子水平完全缓解定义为MRD转阴(即骨髓中可检测到的白血病细胞低于10 -4)。若“标危”患者在诱导和第一次巩固治疗后MRD>10 -4,则重新评估为“高危”。
表3-4 急性白血病的危险度分层
(七)鉴别诊断
1.伴有母细胞的套细胞淋巴瘤(MCL)
肿瘤细胞中等大小,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多部位累及。Cyclin D1阳性。增殖活性一般低于LBL。
2.粒细胞肉瘤
细胞体积大、胞质略多。免疫标记无T/B细胞和淋巴母细胞的标记物表达。Lys、MPO、α1抗胰蛋白酶等可表达。
3.Ewing瘤
B-LBL侵犯骨骼时,需要鉴别。CD99 +,不表达 T dT。
4.伯基特淋巴瘤
形态学多可诊断,淋巴细胞相关抗原和TdT阴性。
(八)治疗
1.诱导缓解治疗(induction)
(1)成人ALL:
诱导方案多为 VDLP(长春新碱+ 柔红霉素+门冬酰胺酶+泼尼松)。柔红霉素(DNR)是诱导治疗中最常用的药,剂量为30~60mg/m 2,连续3天给药或每周1次共3~4周。地塞米松(DEX)能透过血脑屏障,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防治,已逐渐替代泼尼松。阿糖胞苷(Ara-C)一般在早期强化治疗阶段(或称诱导第二阶段)应用。完全缓解(CR)率可以达84%,总生存可以达35%。对于CD20阳性的较年轻成人患者,可在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利妥昔单抗。
(2)儿童ALL:
根据危险度调整治疗强度,部分中心可先用VP(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诱导。儿童方案强于成人方案。CR率达95%,5年无病生存率达85%。
(3)青少年和年轻成人(AYA):
青少年定义为15~19岁,年轻成人定义为20~39岁。在这一群体中采用儿童方案治疗,CR率达85%,总生存达60%~80%。
(4)老年ALL:
一般为大于55或65岁患者,诱导治疗药物往往减量或调整,倾向选择非细胞毒药物治疗,并可予粒或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或GM-CSF)等支持治疗。CR可达76%,5年生存率可达23%。
(5)高白ALL患者:
伴有 MLL基因重排和成熟B-ALL的患者是发生高白细胞血症的高危人群,可采用白细胞单采术或VP(长春新碱+泼尼松)或CP(环磷酰胺+泼尼松)方案快速降低循环中白血病细胞数,同时给予水化和碱性药预防肿瘤溶解综合征。有研究报道:诱导治疗前给予7天泼尼松,39%的患者白细胞数从>100×10 9/L迅速降至<10×10 9/L;GM ALL 06/99方案建议有大肿块和高白细胞患者先口服3天DEX 10mg/m 2后再进行诱导治疗,以防止肿瘤溶解综合征。
2.巩固强化治疗(consolidation/intensification therapy)
不同协作组的方案有所不同,但都包含1~3个疗程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通常标危B-ALL接受HDMTX,高危B-ALL则接受HDMTX+Ara-C,M.D.Anderson肿瘤中心设计的HyperCVAD+MTX/Ara-C方案是目前强度最大的方案之一,可用于成熟B-ALL及其他高危亚型(方案详见附表)。
3.维持治疗(maintenance therapy)
维持治疗对大多数成人是必需的,总疗程2~3年。主要采用MTX[每个疗程静注20mg/(m 2·w)×2次]和6-巯基嘌呤(6-MP)[口服75~100mg/(m 2·w)×14次]每2~3个月1个疗程。6-MP晚间服用比早晨更有效,并且不能与牛奶或奶制品一起服用,因牛奶所含的黄嘌呤氧化酶可降解6-MP。血清转氨酶升高是用抗代谢药期间的常见现象,可能由于6-MP甲基化代谢物所致,停药后会迅速改善,如果无其他严重毒性或病毒性肝炎的证据,一般不必停用或减量。
4.CNS-L的防治
(1)CNS复发的高危因素:
①成熟B-ALL表型;②T-ALL表型;③乳酸脱氢酶(LDH)升高;④WBC>30×10 9/L;⑤纵隔肿块或睾丸侵犯。
(2)预防性治疗:
①鞘内化疗:鞘注MTX、Ara-C、皮质激素或联合应用;②全身化疗:采用HDAra-C和HDMTX;③颅脑放疗:全身化疗联合放疗时,可将放射剂量减至12Gy。高危ALL应于诱导期开始预防治疗。化疗方案中均含有预防性鞘内注射方案,一般至少需要接受6次预防性鞘内注射。
(3)确诊治疗:
1)鞘内化疗:交替或同时应用MTX 10mg与Ara-C 50mg鞘内注射,隔日1次,直至CNS中无白血病细胞,之后再按标准的预防方案进行。
2)脑部或脑脊髓照射:24Gy或增至28~30Gy。放疗后应避免用HDMTX,防止引起严重的脑白质变性。
5.睾丸白血病(testicular leukemia,TL)的防治
以放疗为主。初诊时诊断TL可以做病侧切除或双侧的放疗;做TL治疗的同时还应该继续进行全身巩固治疗和CNS-L的防治。
6.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1)2004年欧洲骨髓移植协作组(EBFM)公布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在ALL治疗中的适应证为:
1)CR1 的高危 /极高危患者(Ph +、诱导缓解化疗无反应、T-ALL且泼尼松反应不良、诱导化疗6周后MRD>10 -2)。
2)患者CR1持续时间<30个月或者CR1期MRD持续高水平;标危ALL,如有同胞相匹配供者也可考虑在CR1时进行。
3)CR2患者无论供者来源均应进行Allo-SCT。
另 外,B-ALL 中t(4;11)(q21;q23)、t(1;19)(q23;p13.3)、亚二倍体、复杂核型(5个染色体异常)和Ph样ALL 以及 T-ALL 中早期 T 细胞前体如 t(11;14)(p13;q11)和成熟T细胞患者有条件均应做Allo-SCT。多因素分析显示:年轻、移植时处CR期、预处理方案含全身照射(TBI)、HLA全合供者是提高移植生存的有利因素。
最近认为,标危患者应该用MRD状态帮助进行治疗分层。MRD阳性患者可以再分到高危组,CR1后会从Allo-SCT中获益。但随着blinatumomab的应用,MRD可以迅速转阴,其结局与Allo-SCT类似。
(2)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SCT)在儿童ALL一般用于那些较晚发生骨髓/髓外复发的患者,但在成人ALL中应用的研究较少。
7.难治复发ALL的治疗
(1)挽救化疗(salvage chemotherapy):
可使 50% 左右的难治复发病例获得首次或再次缓解,但缓解时间短,长期生存低于10%。
1)选择既往未用过或较少交叉耐药的药物如安吖啶(AMSA)、米托蒽醌(MIT)、去甲氧柔红霉素(IDA)、VM26等与中高剂量Ara-C联合化疗,再缓解率为30%~60%。
2)FLAG方案:CR率30%~83%,对伴有髓系抗原表达的ALL有显著疗效。
3)Hyper-CVAD方案:CR率在40%以上。
4)氯法拉滨:与环磷酰胺和(或)依托泊苷合用,CR率50%左右。
(2)免疫治疗
1)非结合抗体:包括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奥法木单抗(ofatumumab)、抗 CD22单抗(epratuzumab)和抗CD52单抗(alemtuzumab),有一定疗效。30%~50%的前体B-ALL表达CD20抗原,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以提高前体B-ALL的CR率、CR持续时间、总生存和无病生存。而奥法木单抗是第2代CD20单抗,为人源化单抗,其结合点与利妥昔单抗不同,与B细胞接合作用强,分解率低,作用强于利妥昔单抗。
2)结合抗体(结合化学或免疫毒素):包括结合奥佐米星的抗CD22单抗(inotuzumab ozogamicin),CR率58%。
3)双 特 异 性 T细 胞 接 合 的(BiTE)的 治 疗:blinatumomab是一种双特异性抗体,使患者的T细胞识别肿瘤性B细胞,其分子有两个结合点CD3和CD19,CR率43%。
4)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 细胞(CART):这种 T 细胞可以在体内扩增,60%的患者在体内持续作用6个月。CD19 CART CR率70%~92%,是最新和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严重的不良反应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3)Allo-SCT:
难治复发病例经挽救治疗获得CR后,条件允许者应尽快实施Allo-SCT。
8.几种B-ALL亚型的治疗。
(1)Ph + ALL的治疗:
1)常规化疗:可选择ALL方案,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合用,目前倾向于减少联合化疗药物的种类和强度。共需要接受12次CNS-L预防性鞘内注射。
2)Allo-SCT:CR1时应马上进行,可提高长期生存,否则易复发。但近年来,由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广泛使用,这一观点出现争议。
3)TKIs:第一代TKI伊马替尼单药 600~800mg/日,有效率达70%;伊马替尼和泼尼松联合诱导,CR可达90%。第二代TKIs达沙替尼或尼罗替尼可用于对伊马替尼耐药的Ph + ALL。有报告达沙替尼可以透过血脑屏障。达沙替尼或尼洛替尼加减低强度的化疗CR率可达96%~97%,但复发常见,T315I突变是复发的主要原因。第三代TKI泊那替尼可以抑制几乎所有的BCR-ABL1激酶区突变,特别是能够抑制T315I克隆,与化疗合用CR率可达100%。
4)针对c-kit、PDGFR、FLT3等多种激酶的多靶点TKIs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如FLT3抑制剂来他替尼可与化疗联合用于初诊的婴儿ALL以及MLL重排患者。
(2)成熟B-ALL的治疗:属于预后不良类型。
1)HD CTX +HD MTX:用于儿童 ALL。
2)Hyper-CVAD±利妥昔单抗:该类型高表达CD20,故可选择抗CD20单抗。
3)德国研究小组设计的B-NHL86方案。
4)大剂量化疗6~8个疗程,不进行维持治疗。由于此亚型是CNS-L的高危人群,应于诱导期即开始预防性鞘内化疗,共需要接受16次。
(3)Ph样ALL的治疗:
针对突变的基因选用相应的靶向治疗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达沙替尼和JAK2抑制剂芦可替尼等,并与化疗联合应用。
(4)iAMP21:
按高危患者的强烈化疗,而不是用标危患者的化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九)预后
1.年龄
儿童预后较好,近80%的患儿能够治愈,而成人患者预后差。
2.初始诱导治疗反应
是一项重要的预后判断指标,如在儿童中可观察泼尼松治疗1周后的反应、多药联合化疗7~10天后血中的原始细胞是否持续存在等。在成人则以诱导治疗4~6周后的疗效作为判断指标,如患者初诊时为标危,4~6周诱导化疗未达CR,则重新划归为高危。
3.预后不良基因
存在 t( 9;22)/ BCR-ABL、t(4;11)/ MLL-AF4、t(1;19)/ E2A-PBX1 和亚二倍体染色体者预后较差。存在超二倍体染色体、 TEL-AML1及三体性4、10、17染色体的患者预后较好。
4.MRD
是儿童ALL最重要的预后指标。MRD水平也能预测复发风险,诱导治疗结束时MRD>10 -4,复发风险较高;MRD<10 -4,复发风险低于10%;应每3个月复查一次。
ALL预后与年龄、不良基因、MRD等多种因素相关(表 3-5)。
表3-5 ALL预后相关因素
续表
(江滨 马一盖 常乃柏 孙琳 刘翠苓)
三、前体B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LBL)
前体B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LBL)是一种较少见的淋巴瘤,占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10%,其余为T细胞来源。而ALL只有20%~25%表达T细胞表型。与前体T-LBL不同,前体B-LBL中极少发生纵隔肿块,但淋巴结和结外部位(如骨和皮肤)受累更为常见。
(一)流行病学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男性略多于女性。
(二)病理
1.组织学
瘤细胞呈弥漫浸润生长,较小至中等大小,核膜薄而清楚,胞质较少,核呈圆形、卵圆形或扭曲状,染色质较细,核仁模糊不清或较小,核分裂象多见。除了表达TDT外,表达部分B细胞标记物。为高度侵袭性。
2.免疫表型
2017年NCCN指南第1版中典型 B-LBL 免疫表型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Ig) -,TdT +,CD10 +/-,CD19 +,CD20 -/+;其 中 TdT 对 B-ALL/LBL 的 诊断具有特异性。极少数由前体B向成熟B细胞转化的肿瘤细胞同时表达TdT和sIg,或表达sIg而不表达TdT;约有95%的B-ALL/LBL表达CD10,15%~50% T-ALL/LBL表达CD10。多数有 IgL基因重排,少数出现 TCR基因重排。WHO 2016年最新分类依据其遗传学异常将其分成多种亚型(详见第一章第三节2016 WHO淋巴瘤分类)。
(三)临床表现
1.皮肤病变 头颈部受累最常见,表现为皮肤多发性红色结节,质硬;少数年幼儿童(5个月~6岁)表现为原发性皮肤病变。
2.骨、软组织等侵犯时表现为骨内孤立性肿块,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为实体瘤性溶骨病变,常见于股骨和胫骨。
3.外周血和骨髓侵犯时可表现出ALL症状。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可有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小板常低于正常。骨髓受累时,外周血中可见到幼稚淋巴细胞,外周血白细胞数多<10×10 9/L。
2.骨髓检查
骨髓受累时,骨髓中幼稚淋巴细胞一般<25%。流式可以发现隐性的骨髓累及。
3.肿物或淋巴结活检
必须避免从较大的肿物上做少量组织活检,因为难以做出正确的诊断,有时需要重复活检而延误治疗。最好取足够的组织病理。
4.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检查
绝大多数B-LBL有 IgH基因重排,也可有 IgL基因重排,少数可出现 TCR基因重排。特征性的染色体异常包括t(9;22)/ BCR-ABL、t(1;19)/ E2A-PBX1、t(12;21)/ ETV-CBFa 等,这些改变对诊断和预后有提示意义,其中预后较好的有t(12;21)和染色体数 >50;t(9;22)、t(4;11)、t(1;19)以及染色体数<45则提示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预后较差。
5.影像学检查
B超示颈部、锁骨上、腋下等淋巴结肿大,也可出现肝、脾大。CT和PET-CT可以发现疾病累及的部位,MRI对可疑累及脊髓、颅脑或心脏的病变有帮助。
(五)诊断
确诊B-LBL主要依据2016年WHO分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检测。
(六)鉴别诊断
1.MCL变异型
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常有多部位累及,大部分患者为Ⅲ~Ⅳ期,有淋巴结和肝脾大,特别是可见巨脾,有些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可增多,肿瘤细胞中等大小,CyclinD1阳性是MCL的特异性标记,增殖活性一般低于LBL;而LBL/ALL Cyclin D1阴性,TdT阳性。
2.粒细胞肉瘤
细胞体积大、胞质略多。可根据免疫标记鉴别,除CD45阳性以外,无T/B细胞标记物表达。而溶菌酶(Lys)、髓过氧化物酶(MPO)、α1抗胰蛋白酶等均可表达。
3.Ewing瘤
Ewing瘤表达Ewing相关的mic-2和Vimentin,TdT阴性可帮助诊断。
4.伯基特淋巴瘤
二者均易在儿童中发病,如取材合适,病理形态学足以诊断。淋巴细胞相关抗原和TdT阴性对鉴别伯基特淋巴瘤有重要意义。
(七)治疗及预后
治疗原则:①根据不同预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②多药联合化疗应用于诱导治疗,尽快达到完全缓解;③缓解后加强巩固、维持治疗,减少肿瘤负荷,降低复发率;④早期进行有效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预防;⑤加强支持疗法,尽量减少化疗不良反应及并发症。⑥对于耐药和或复发的高危患者可考虑做自体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目前成人B-LBL的治疗也多采用儿童治疗方案,如BFM-90、CALGB-ALL样 方 案 及Hyper CAVD/HD MTX+Ara-C方案。对于难治复发患者一旦缓解应考虑做移植。可以选择SMILE方案、氯法拉滨、硼替佐米、利妥昔单抗等治疗。
B-LBL中20岁以下者占75%,35岁以下者占88%,3~4岁为高发年龄,因儿童高发,治疗及预后详见第7章第1节儿童淋巴瘤。合并骨髓侵犯及成人LBL尚无标准治疗方法,可参考儿童LBL,成人T-LBL及ALL的治疗。
(马一盖 江滨 孙琳 刘翠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