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门诊工作特点
门诊医生经过一系列的诊察手段及临床思维,对疾病给出初步诊断,对符合对症治疗的患者进行门诊治疗,如果门诊医生对患者病情有疑问、或者判断为病情复杂、病情较急或较重,则往往将患者收入病房做进一步的检查、诊断和治疗。
一、门诊医疗工作的特点
(一)门诊医疗工作时间紧、任务重
随着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预防等需要日益增长,各级医院的门诊量都呈现不断攀升的势态,区域内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显得尤为突出。门诊医疗工作要求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接诊数量众多的门诊患者,完成必要的检验检查,并给出初步诊断、治疗建议。对于门诊初诊患者来说,多数患者为主观感受重,早期症状不典型;对于接诊医生来说,往往存在病种繁杂、与患者交流沟通时间短、接诊任务重、时间紧迫等特点。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全面地完成每一例患者从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病情分析、检验检查建议、诊疗资料汇总、解答患者问题等过程,显得非常不容易。
(二)门诊就诊环节众多、连续性不强
门诊是一个多环节组成的功能齐全的整体系统。门诊诊疗全过程涉及的环节众多,包括:导医咨询、预检分诊、挂号交费、二次分诊、候诊、诊室就诊、交费、完成检验检查、再次进入诊室、取药等,甚至更多。对于一个处于疾病状态的初诊患者来说,必须经过上述诸多环节。因此要求门诊的流程合理、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各环节紧密连接,是保证患者顺利通过诸多诊疗环节的关键。事实上,因患者或医院多方面的原因,会导致环节脱节,甚至无法顺利完成的情况,这既耽误了患者的时间,也影响医生对病情的综合判断和合理处置。
(三)医生接诊过程连贯性不强
一般地,大部分医生既要从事门诊工作,也要从事病房工作。所以各专科的门诊医生大多采取定期更换或短期指派的方式,90%以上的医生都不可能长期固定在门诊工作。即使是相对固定的专家门诊,也常常会有临时停诊、换诊的情况。因此,复诊的门诊患者前来就诊时,因前述种种原因,可能会由不同的医生接诊,造成接诊过程的不连贯。对于复诊患者,要求当前接诊医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患者的病情,前期就诊及处置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难度,尤其是疑难疾病或慢性病患者。不同的接诊医生,其临床思维、用药经验等略有差异,个别门诊患者有可能无法理解这种改变和差异,造成沟通障碍。
即使是接诊初诊患者,大部分门诊医生在短时间内接诊几十个门诊患者,也无法记清楚每个门诊患者的所有情况,即使是同一门诊单元的患者,检查结果回来以后再次就诊,医生也需要一定时间去梳理病情,做出处置建议。
(四)门诊诊疗工作专业性要求高
门诊医生每天要接诊大量的患者,加之环节众多,接诊过程连贯性不强,人均服务时间偏短等诸多因素,突显出门诊诊疗工作极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这不仅要求医务工作者服务态度要好,同时需要医务工作者有扎实的基本功。在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门诊挂号已经按专科挂号,这就要求分诊人员准确分诊和指引,对于规模较小的基层医院,专科分类设置不完全,这就要求接诊医生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科的诊疗规范和技术,同时要了解和基本掌握相关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否则会发生漏诊、误诊等较严重的不良事件。
(五)门诊工作系统性强、从业人员多元化
门诊患者在医院停留的时间短暂,但是经历的却是整个门诊系统,这个过程涉及多个临床学科专业和非临床科室,如医院管理、卫生经济、后勤保障等,是多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从业人员的组成也是多元化,包括医疗、药学、护理、医疗技术、财务会计、工程、保洁、水电维护等不同专业的人员,他们很多人对医学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但都参与了患者的门诊就医过程,在某种程度上,都代表医院参与门诊医患沟通环节。即使是和诊疗工作高度相关的人员,他们的职称、学习经历、非专业的素养等都各不相同。在与门诊患者沟通的过程中,从业人员的多元化可能会给患者留下不同的印象和感受。目前虽然有些医院的保洁、保卫工作进行外包服务,但在患者心目中,保洁工人、安保人员仍然是医院的员工之一,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给门诊患者带来不同的内心感受。
二、门诊患者的特点
(一)门诊患者所处的疾病状态各异
门诊患者所处的疾病状态各异,这种不同包括:初诊患者还是复诊患者?是直接到门诊就诊还是经人介绍或基层转诊,或慕名而来到该院门诊就诊?轻度疾病还是疑难重症?慢性疾病还是急性疾病?不同疾病状态的患者在与医生沟通时的心理需求和期望会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处于不同的阶段,患者和家属对医疗的需求和期望值都完全不同,比如恶性肿瘤患者,在初步诊断、术后随访等疾病状态,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
(二)门诊患者的身份各异
门诊患者来源于社会各阶层,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性格特征、生活阅历等不尽相同,这些不同的特质会导致他们对相同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身份各异的门诊患者在医疗保障的方式上也存在多样性,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完全自费、享受离退休待遇等,不同医疗保障的门诊患者,对诊疗过程中的经济承受能力各不相同。
当前医患之间的信任度不高,有些患者到门诊前最先想到的是在医院找一个熟人或朋友,认为熟人或朋友更信得过,期望获得更好的医疗效果。而接诊医生往往因为是熟人或朋友,而忽略了一些基本问题的沟通,简化了部分告知细节。殊不知,往往通过熟人或朋友来的特定门诊患者,他们对医疗结果的期望值非常高,在门诊诊疗过程起始之初就抱有不信任的心态,这类人群极易因沟通不畅发生纠纷。有研究表明,30%的医患纠纷发生在熟人朋友,或者有特定关系的人群之间。
随着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进一步开展,目前规模较大的医院均开展了预约诊疗工作。对于通过预约途径来门诊就诊的患者,他们来院之前的期望值高,尤其是对医疗就诊流程的复杂性准备不充分,所以预计自己在门诊停留时间的准备不足,如未能按时就诊,或在后续的检验检查过程等候较长,这些患者极易表达不满。
(三)门诊患者心态各异
门诊患者因为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疾病状态,所以看病求医时的心态各不相同。有的初诊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对严重不良后果准备不充分,怀抱非常乐观的心态求医,认为会“药到病除”;相反,有的初诊患者缺乏对基本的医学常识,一旦身体不适就极端焦虑,认为大难临头,但又非常害怕得到“坏消息和坏结果”;有的复诊患者,自认为“久病成良医”,接诊医生的解释和处置如与他的预期稍有不同,就会质疑;对于刚被诊断为较严重疾病的部分患者,则是在不同的医院、或同一医院的不同的医生处反复就诊,反复咨询,对医生的诊断和处置意见加以比较。基于心态和需求不同,门诊患者对门诊医生接诊时的期望值就有所不同,因此,门诊医生对相同疾病状态的不同门诊患者进行基本一致的沟通时,患者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四)门诊患者就诊的随机性强
除非急危重症,门诊患者就诊的随机性极强,其就诊时间往往根据个人工作、生活安排主观决定,医院方面干预极少。但是大部分患者都希望在当天能完成门诊诊疗过程,加之一些医学检验检查需要患者空腹,所以大部分门诊患者会选择上午就诊,所以在上午门诊时段,就诊人群相对集中;对于知名度较高的地区性龙头医院,外地就诊患者往往会趁周末休息日,提前赶到医院附近,所以知名度较高的综合性医院,前半周的门诊量高峰较明显,尤其是星期一上午。这需要院方增加上午的门诊医生力量,否则会导致医生接诊患者的平均时间严重缩短,沟通不畅等。门诊患者相对集中,会增加接诊医生对疾病正确诊断和处置的难度,同时患者会因较长时间的等待而出现焦虑情绪,而在与医生短时间的接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满、抱怨、抵触等情绪。这都会严重影响门诊医患沟通的效果。
三、门诊工作潜在的风险
门诊医疗工作的特点和门诊患者特征的多样性,决定了门诊工作固有的一些潜在风险。门诊环节众多、门诊患者对环境流程不熟悉、门诊医生和门诊患者接触随机性强且时间短暂,都是门诊潜在风险的引发点。此外,门诊患者就诊前的挂号、候诊、候检时间较长,到医生接诊之前往往已经等候了很长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门诊患者的焦急、焦虑情绪。而与医生接触、交流、沟通的时间短暂,如果医患双方交流沟通的方式不当,极易引发门诊患者的不满情绪。
在信息化的今天,门诊患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医学相关的知识,尤其在生病或身体有明显不适时,这种获取医学知识的动力更加明显。但是他们往往选择网络媒体,获得和自己疾病有关的相对局限的知识,对一些问题进行片面的解读。但是,医学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极强,况且目前医学的认知水平还不能回答和解决所有的症状和不适。而门诊接诊医生往往因为时间有限,认为门诊患者不懂医等原因,只是告诉门诊患者一些结论性的东西。如果与门诊患者此前自己的“判断”不符合,容易因沟通不畅引发冲突。
近年来,随着媒体对医疗行业的关注力度加大,个别极端的案例在新闻媒体中曝光。有些新闻媒体为了博取关注量,引起轰动效应,刻意歪曲事实,将医生,甚至医疗行业妖魔化。同时,因为医患之间信息量不对称,医生是掌握信息的一方,容易让门诊患者觉得医生是“强者”,自己是“弱者”。这些都直接导致门诊患者对医生、医疗行业出现认识偏差。有些门诊患者从一开始对医生就有质疑和抵触情绪,不断产生: “医生都是想骗钱”,“不照医生的话做,他就会报复我”等负面的心理暗示。因此在诊疗过程中,一旦医生的判断和自己的预期不吻合,就对医生产生质疑和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