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生物靶向治疗(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章 可逆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细胞膜上的多功能糖蛋白,是HER/erbB家族的四个成员之一,故又名HER1或ErbB1。编码人EGFR的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p13~q22区,全长200kb,由28个外显子组成,编码1186个氨基酸,其糖蛋白分子量约170kD,与HER2/ErbB2/Neu/p185、HER3/ErbB3、HER4/ ErbB4等被归入HER/ErbB家族,同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EGFR通常以单体形式存在,它的主要结构包括3个部分:与EGF等配体结合的膜外区、螺旋状跨膜区和膜内酪氨酸激酶区。配体与EGFR膜外部分结合后,引起受体的二聚化作用,形成同型或异型二聚体。研究证明,EGFR主要与HER2形成异型二聚体,这种EGFR/ HER2异型二聚体在细胞膜上停留的时间比EGFR同型二聚体长,而且不易被细胞内吞,即使被内吞也不至于被降解掉,仍然可以循环到细胞表面被重新利用,这样可以增强EGFR信号传导,延长信号传导的时间,也有利于信号传导途径的多样化。二聚体化的EGFR发生构象改变,使胞内区的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TK)被激活,羧基末端特异的酪氨酸残基被磷酸化。磷酸化的酪氨酸为具有SH2(Src homology 2)结构域或者PTB结构域的蛋白质信号分子提供停泊位点,这些信号分子包括衔接蛋白(如Shc、Crk、Grb2、Grb7、Gab1、Dok-R)、激酶(如SRC、Chk、PI3K)、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如SHP1、SHP2),进而激活RAS-RAF-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PI3K-AKT等多条信号转导途径;从而引起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黏附、血管生成、凋亡抵抗及放化疗耐受等。
临床上通常采用下列两条策略来抑制EGFR信号转导,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一是采用抗体来选择性作用EGFR细胞膜外配体结合区,包括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单链Fv抗体、免疫毒素共轭物等,通过和内源性配体竞争性结合受体膜外区,阻断信号转导;另一是采用小分子EGFR细胞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来选择性抑制细胞内酪氨酸激酶的活化,阻止下游的信号转导。这种阻断过程可分为可逆的和不可逆的,故相应阻断的小分子药物又被称为可逆性和不可逆性EGFR-TKIs。吉非替尼(ZD1839,Iressa),厄洛替尼(OSI-774,Tarceva)是前者的代表性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章节重点介绍可逆性EGFR-TKIs在晚期NSCLC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