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节 儿科常用护理技术

学习目标
掌握 常用的儿童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一、温箱使用法
【目的】
温箱使用是以科学的方法,创造一个温度和湿度相适宜的环境,使患儿体温保持稳定,用以提高未成熟儿的成活率。
【准备】
1.物品准备
婴儿温箱(图4-2),蒸馏水,温箱应检查其性能完好,保证安全,用前清洁消毒。
2.护士准备
了解患儿的孕周、出生体重、日龄、生命体征、有无并发症等。估计常见的护理问题,操作前洗手。
3.患儿准备
患儿穿单衣,裹尿布。
图4-2 婴儿温箱
【操作步骤】
1.检查温箱,温箱水槽内加入蒸馏水至水位线。
2.接通电源,预热温箱,达到所需的温湿度。温箱的温湿度应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及出生日龄而定(表4-4)。
表4-4 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温箱温、湿度参数
3.温箱达到预热温度后,患儿入温箱,可穿单衣,裹尿布。
4.定时测量体温,根据体温调节箱温,并做好记录。在患儿体温未升至正常之前应每30~60分钟监测体温1次,升至正常稳定后可每1~4小时测1次,记录箱温和患儿体温,注意保持体温在36~37℃之间,并维持相对湿度。
5.一切护理操作应尽量在箱内进行,如喂奶、换尿布、清洁皮肤、观察病情及检查等,操作可从边门或袖孔伸入进行,以免箱内温度波动。
6.出温箱条件
(1)体重达2000g左右或以上,体温正常者。
(2)在不加热的温箱内,室温维持在24~26℃时,患儿能保持正常体温者。
(3)患儿置温箱内1个月以上,体重虽不到2000g,但一般情况良好者。
7.患儿出箱后,温箱应进行终末清洁消毒,放尽水槽内蒸馏水,紫外线照射消毒30分钟。
【注意事项】
1.使用温箱要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前必须洗手,定期做细菌监测,防止发生院内感染。温箱内外每天擦拭消毒,并更换蒸馏水,每周更换温箱1次,以便彻底清洁、消毒,定期进行细菌培养。
2.操作应尽量集中进行,尽量减少开门次数和时间,避免箱内温度波动。
3.随时观察使用效果,如温箱发出报警信号,应及时查找原因,妥善处理。
4.温箱不宜放置在阳光直射、有对流风及取暖设备附近,以免影响箱内温度的控制。
5.严禁骤然提高温箱温度,以免患儿体温上升造成不良后果。
6.要掌握温箱性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要定期检查有无故障、失灵现象,如有漏电应立即拔除电源进行检修,保证绝对安全使用。
二、光照疗法
【目的】
光照疗法(phototherapy)是一种通过荧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辅助疗法。主要作用是使患儿血中的间接胆红素氧化分解为水溶性胆红素,从而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以减轻黄疸。
【准备】
1.物品准备
(1)光疗箱:
一般采用波长425~475nm的蓝色荧光灯最为有效,还可用白光照射,光亮度约160~320W为宜。分单面和双面光疗箱,双面光优于单面光。灯管与皮肤距离33~50cm。
(2)遮光眼罩:
用不透光的布或纸制成。
(3)其他:
长条尿布、尿布带、胶布等。
2.护士准备
了解患儿诊断、日龄、体重、黄疸的范围和程度、胆红素检查结果、生命体征、精神反应等资料。操作前戴墨镜、洗手。
3.患儿准备
患儿脱去患儿衣裤,全身裸露,入箱前须进行皮肤清洁,禁忌在皮肤上涂粉和油类;剪短指甲;双眼佩戴遮光眼罩,避免光线损伤视网膜;用长条尿布遮盖会阴部,男婴注意保护阴囊。
【操作步骤】
1.清洁光疗箱,特别注意清除灯管及反射板的灰尘。
2.接通电源,检查线路及光管亮度。使箱温升至患儿适中温度,相对湿度55%~65%。
3.将患儿全身裸露,用尿布遮盖会阴部,佩戴护眼罩,放入已预热好的光疗箱中,记录开始照射时间(图4-3)。
4.应使患儿皮肤均匀受光,并尽量使身体广泛照射。若使用单面光疗箱一般每2小时更换体位一次,可以仰卧、侧卧、俯卧交替更换。俯卧照射时要有专人巡视,以免口鼻受压影响呼吸。
5.监测体温和温箱变化,光疗时应2~4小时测体温1次,使体温保持在36~37℃为宜,根据体温调节箱温。
6.观察患儿精神反应、呼吸、脉搏、大小便、四肢张力变化、皮肤颜色及完整性、黄疸进展程度并记录。
图4-3 婴儿光疗
7.一般光照12~24小时才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光疗总时间按医嘱执行,一般情况下,血清胆红素<171μmol/L(10mg/dl)时可停止光疗。出箱时给患儿穿好衣服,除去眼罩,抱回病床,并做好各项记录。
8.患儿出箱后清洁消毒光疗设备,记录出箱时间及灯管使用时间。
【注意事项】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血清胆红素变化,以判断疗效;观察患儿精神反应及生命体征;注意黄疸的部位、程度及其变化;大小便颜色与性状;皮肤有无发红、干燥、皮疹;有无呼吸暂停、烦躁、嗜睡、发热、腹胀、呕吐、惊厥等;注意吸吮能力、哭声变化。若有异常须立即与医师联系,及时进行处理。
2.如体温高于37.8℃或低于35℃,应暂停光疗。
3.保证水分及营养供给 光疗过程中,应按医嘱静脉输液,按需喂奶,因光疗时患儿不显性失水比正常儿童高2~3倍,故应在治疗期间喂水,记录出入量。
4.保持灯管及反射板清洁,及时更换灯管 每天应清洁灯箱及反射板,灯管使用300小时后其灯光能量输出减弱20%,900小时后减弱35%,因此灯管使用1000小时必须更换。
5.灯管与患儿的距离需遵照设备说明调节,光照超过24小时会造成体内核黄素缺乏,为防止继发的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降低导致的溶血,一般光疗同时或光疗后应补充核黄素。
6.光疗箱的维护与保养 光疗结束后,关好电源,拔出电源插座,将湿化器水箱内水倒尽,做好整机的清洗、消毒工作,有机玻璃制品忌用乙醇擦洗。光疗箱应放置在干净、温、湿度变化较小、无阳光直射的场所。
三、婴儿抚触
【目的】
1.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增强免疫力,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
2.增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婴儿的哭闹,增加睡眠。
3.增强婴儿与父母的交流,帮助婴儿获得安全感,发展对父母的信任感。
【准备】
1.物品准备
平整的操作台、温度计、润肤油、尿布及干净的衣服、包被。
2.环境准备
关闭门窗,调节室温至28℃。
3.护士准备
评估婴儿身体情况。操作前洗手。
4.患儿准备
患儿不宜太饱或太饿,无烦躁及疲倦时。
【操作步骤】
1.解开婴儿包被和衣服。
2.将润肤油倒在手中,揉搓双手至温暖后进行抚触。
3.进行抚触动作,动作开始要轻柔,慢慢增加力度,每个动作重复4~6次。
4.抚触的顺序:前额→下颌→头部→胸部→腹部→上下肢→背部→臀部。
5.两拇指指腹从前额中央滑向两侧至发际。
6.两拇指从下颌部中央向两侧向上滑动成微笑状。
7.一手轻托婴儿头部,另一手指腹从婴儿一侧前额发际抚向枕后,避开囟门,中指停在耳后乳突部轻压一下;换手,同法抚触另一侧。
8.两手掌分别从胸部的外下方向对侧外上方滑动至婴儿肩部,交叉推行进行胸部抚触。
9.双手指分别按顺时针方向按摩婴儿腹部,避开脐部和膀胱。
10.双手呈半圆行交替握住婴儿的上臂向腕部滑行,在滑行过程中,从近端向远端分段挤捏上肢;用拇指从手掌心按摩到手指,并从手指两侧轻轻提拉每个手指;同法依次抚触婴儿的对侧上肢和双下肢。
11.使婴儿呈俯卧位,双手平放婴儿背部,以脊柱为中线,两手掌分别从脊柱两侧由中央向两侧滑行,从背部上端开始逐渐下移至臀部,最后由头顶沿脊椎做迂回动作抚触至臀部。
12.包好尿布、穿衣。
13.清理用物,洗手。
【注意事项】
1.抚触最好在婴儿沐浴后或穿衣服时进行,根据婴儿状态决定抚触时间,一般10~15分钟。避免在饥饿和进食后1小时内进行。
2.抚触开始时动作要轻柔,逐渐增加压力,让婴儿慢慢适应起来,避免用力过轻或过重。
3.抚触过程中注意观察婴儿的反应,如果出现哭闹、肌张力提高、兴奋性增加、肤色改变等,应暂停抚触,反应持续1分钟以上应停止抚触。
4.抚触时保持环境安静,温度适宜,可以播放音乐,注意与婴儿进行语言和目光的交流。
四、婴幼儿灌肠法
【目的】
1.刺激肠壁、促进肠蠕动,使婴儿排出粪便,减轻腹胀。
2.稀释和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3.清洁肠道为检查或手术做准备。
4.为高热患儿降温。
【准备】
1.物品准备
治疗盘、灌肠筒、玻璃接头、肛管、血管钳、油布、治疗巾、弯盘、棉签、卫生纸、润滑剂、量杯、水温计、输液架、便盆、尿布。根据医嘱准备灌肠液,溶液温度一般为39~41℃,用于降低体温时为28~32℃。
2.护士准备
了解患儿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腹胀及排泄情况,测量生命体征,观察肛周皮肤情况;根据患儿的年龄,做好说服和解释工作,取得患儿及家长配合;操作前洗手、戴口罩。
3.环境准备
关闭门窗,屏风遮挡,调节室温。
4.患儿准备
灌肠前排尿。
【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患儿床旁,核对无误后遮挡患儿,挂灌肠筒于输液架上,灌肠筒底距离患儿臀部平面约30~40cm。
2.将枕头竖放,使其厚度与便盆高度相等,下端放便盆。
3.将油布和治疗巾上端盖于枕头上,下端放于便盆之下防止污染枕头和床单。
4.协助患儿脱去裤子,使其仰卧于枕头上,臀部放在便盆宽边上。解开尿布,如无大小便则用尿布垫在臀部与便盆之间,两腿屈曲,适当固定患儿,各包裹一块尿布分别放在便盆两侧,并适当为患儿保暖。
5.再次核对患儿,戴手套,连接肛管并润滑其前端,排尽管内气体,一手用血管钳夹闭橡胶管,另一手分开臀部,暴露肛门。将肛管轻轻插入直肠,婴儿2.5~4cm,儿童5~7.5cm,然后固定,再用一块尿布覆盖在会阴部之上,以保持床单的清洁。
6.松开血管钳,使液体缓缓流入,护士一手始终扶持肛管,同时观察患儿一般状况及灌肠液下降速度。
7.灌肠后夹闭肛管,用卫生纸包裹后轻轻拔出,放入弯管内,若需保留灌肠液,可轻轻夹紧患儿两侧臀部数分钟。
8.协助排便,擦净臀部,取出便盆,为患儿包好尿布,协助患儿穿好裤子。
9.整理床单位,使其舒适。
10.核对,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
1.根据患儿年龄选用合适的肛管,插管动作轻柔。
2.根据医嘱决定灌肠液量,一般6个月以内的婴儿每次约为50m l,6个月~1岁每次约为100ml;1~2 岁每次约为 200ml;2~3 岁每次约为 300ml。
3.准确测量入液量和排出量。
4.液体流入速度宜慢,并注意患儿情况,如患儿疲乏,可暂停片刻后再继续,以免患儿虚脱;如患儿突然面色苍白、异常哭闹、腹痛或腹胀加剧、排出液为血性时应立即停止灌肠,并与医生联系,给予处理。
5.溶液注入或排出受阻,可协助患儿更换体位或调整肛管插入的深度,排出不畅时可按摩腹部,协助促进排出。
五、换血疗法
【目的】
换血疗法(exchange transfusion)是抢救严重溶血患儿的重要措施。通过换血可达到换出致敏红细胞和血清中的抗体,防止继续溶血;降低胆红素,防止核黄疸的发生;纠正溶血导致的贫血,防止缺氧及心功能不全。
【准备】
1.物品准备
(1)血源选择:
Rh血型不合应采用Rh血型与母亲相同,ABO血型与患儿相同(或抗A、抗B效价不高的O型)的供血者;ABO血型不合者可用O型的红细胞加AB型血浆或用抗A、抗B效价不高的O型血或患儿同型血。有明显贫血和心功能不全者,可用血浆减半的浓缩血。根据换血目的决定换血量,新生儿溶血换血量为150~180ml/kg(约为患儿全血量的2倍),应尽量选用新鲜血,库存血不应超过3天。输入的血液要置于室温下预温,保持在27~37℃之间,温度过低的库存血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温度过高则会导致溶血。
(2)药物:
生理盐水、10%葡萄糖液、10%葡萄糖酸钙、利多卡因、肝素、盐酸肾上腺素、5%NaHCO 3、苯巴比妥、地西泮(安定),并按需要准备急救药物。
(3)用品:
24G留置针、小切包、注射器、三通管、换药碗、弯盘、无菌外科手套、1000ml量杯、心电监护仪、远红外线辐射保温床、采血管、尿袋、消毒用物、换血记录单等。
2.环境准备
应在消毒处理的环境中进行,室温保持在26~28℃,预热辐射保温床。
3.护士准备
(1)掌握换血指征:
①母婴有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产前确诊为溶血病;②出生时有胎儿水肿,脐血总胆红素>68μmol/L(4mg/dl),明显贫血(脐带血 Hb<120g/L);③血清胆红素在足月儿>342μmol/L(20mg/dl),早产儿体重在 1500g 者>256μmol/L(15m l/dl),体重 1200g者>205μmol/L(12mg/dl);④有早期核黄疸症状者。
(2)了解病史:
明确诊断、出生日龄、体重、生命体征及一般状况。操作前戴口罩,术前洗手,穿手术衣。
4.患儿准备
换血前禁食4小时或抽空胃内容物,进行静脉输液,术前半小时肌注苯巴比妥,患儿在辐射式保暖床上仰卧,约束固定四肢,贴上尿袋。
【操作步骤】
1.可选择脐静脉插管换血或其他较大静脉换血,也可选择脐动脉、静脉或合适的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
2.按常规消毒皮肤,行外周动、静脉留置套管针,动脉留置连接三通管,抽血测定胆红素及生化等项目,确定抽血输血速度后开始换血。
3.遵医嘱一边为患儿输血,一边以一定速度缓慢抽血。换血量为患儿血量的2倍(约150~180ml/kg),每换血100ml,监测中心静脉压一次。
4.换血过程中,每换100ml血后要缓慢推注稀释的10%葡萄糖酸钙1ml,每换出200ml血要监测血气、血糖、胆红素一次。
5.换血完毕后,正压封管(或拔除脐静脉导管,结扎缝合后消毒,纱布加压固定),清理用物。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2.插管动作轻柔,避免损伤。
3.换血过程应要保证出入量平衡,抽血、注血速度均匀,详细记录每次入量、出量、累积出入量;注射器内不能有空气,防止空气栓塞;抽血不畅时可用含肝素的生理盐水冲洗动脉留置针,防止凝血堵管。
4.密切观察全身情况及反应,注意给患儿保暖,观察皮肤颜色并监测生命体征,记录心率、呼吸、血压、尿量及用药等,发生意外情况及时给予处置。
5.在换血开始前、术中、换血结束时均需抽取血样本送检测定血胆红素,并根据需要检查各生化项目,以判断换血效果及病情变化。
【换血后护理】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监测血糖、血胆红素变化及黄疸消退情况,注意观察有无胆红素脑病的早期征象,有无并发症等。
2.维持静脉输液通畅。
3.保持呼吸道通畅,换血后应先禁食4~6小时,4小时后可遵医嘱试喂糖水,吸吮正常无呕吐,可正常喂养。
4.拔掉动脉留置针需按压针眼5~10分钟,严密观察有无渗血,防止血肿发生。
5.脐静脉换血伤口未拆线前不宜沐浴,以防伤口感染。
六、儿童动、静脉采血法
(一)桡动脉穿刺术
【目的】
采集动脉血做相关检查。
【准备】
1.物品准备
治疗盘、采血针、1ml或2ml注射器、真空采血管、碘伏、棉签,必要时备肝素用于注射器抗凝。
2.护士准备
评估患儿一般情况,用Allen(艾勒试验)检查桡动脉供血情况;向家属解释,取得理解和配合。
3.患儿准备
让患儿手臂外展放置于治疗台上,助手用两臂约束患儿躯干及四肢,两手固定穿刺的上臂。
【操作步骤】
1.携用物至患儿床旁,核对患儿信息,洗手、戴口罩。
2.操作者用左或右手示指和中指触摸桡动脉搏动最强处,确定穿刺点。
3.常规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
4.再次核对,右手持针以15°~30°角度进针,见回血后固定针头,左手轻轻抽回血至所需血量或连接真空采血管让血流出至所需量。
5.拔针后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点约5~10分钟至不出血为止。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做好三查七对。
2.穿刺中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和呼吸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操作。
3.采血过程中一旦出现血肿,应立即按压穿刺点,停止采血。
4.严禁在输血、输液肢体上抽取血标本。
5.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者应延长按压时间并观察局部渗血情况,防止出血形成皮下血肿。
6.按压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肢体血运情况,有无青紫或苍白出现,必要时给予按摩肢体。
(二)四肢静脉穿刺术
【目的】
采取血标本。
【准备】
1.物品准备
治疗盘、采血针、5ml注射器、真空采血管、碘伏、棉签、止血带、胶布。
2.护士准备
了解患儿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根据血管情况选择合适静脉;向患儿及家长解释,取得理解和配合。
3.患儿准备
四肢是静脉穿刺最常用的部位,尤其是胳膊,抽血前应固定患儿的手臂,另一个人按住患儿的上半身,以阻止身体的移动,并用胳膊固定穿刺的部位。
【操作步骤】
1.携用物至患儿床旁,核对患儿信息,洗手、戴口罩。
2.选择血管,在穿刺点上方扎止血带,碘伏消毒皮肤。
3.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穿刺,见回血后固定针头,抽取所需血量或连接真空采血管。
4.拔针,以棉签压迫穿刺点至血止。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查对制度。
2.穿刺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的反应,并注意安慰患儿。
(三)股静脉穿刺术
【目的】
用于婴幼儿外周静脉条件不良及肥胖儿的血标本采取。
【准备】
1.物品准备
治疗盘、采血针、5ml注射器、真空采血管、碘伏、棉签、纱布垫、胶布。
2.护士准备
了解患儿病情、年龄、意识状态、心理状态;根据患儿的年龄做好解释工作。
3.患儿准备
患儿处于仰卧位,大腿外展成蛙型,以便暴露腹股沟区。由站于患儿头侧的助手用左手及前臂压住患儿左下肢,右手固定患儿的右膝关节处。
4.环境准备
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扫地及更换床单。
【操作步骤】
1.携用物至患儿床旁,核对患儿信息,洗手、戴口罩。
2.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消毒护士左手食指。
3.患儿腹股沟中、内1/3交界处,以左手食指触及股动脉搏动处,右手持注射器在股动脉搏动内侧0.5cm处垂直穿刺(图4-4);或在腹股沟下1cm处与皮肤成35°~45°角进针,有障碍感后边退针边回抽,见回血后固定,抽取所需血量或连接真空采血管。
4.拔针,以手指垫干纱布压迫穿刺点约5分钟至血止,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查对制度。
2.在整个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的反应,并注意安慰患儿。
3.如采血过程中出现血肿,应立即按压穿刺点,停止采血。
4.避免在输血、输液同侧肢体上抽取血标本。
5.按压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肢体血运情况,必要时给予按摩肢体。
图4-4 股静脉穿刺法示意图
(四)颈外静脉穿刺术
【目的】
用于婴幼儿外周静脉条件不良及肥胖儿的血标本采集。
【准备】
1.物品准备
治疗盘、采血针、5ml注射器、真空采血管、碘伏、棉签、胶布。
2.护士准备
了解患儿病情、年龄、意识状态;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儿及家长配合;核对抽血项目。
3.患儿准备
让患儿仰卧于治疗台上,肩部用软枕适当垫高,头部转向一侧并下垂,暴露颈外静脉,助手用双臂约束患儿躯干及四肢,两手固定其头部。
【操作步骤】
1.携用物至患儿床旁,核对患儿信息,洗手、戴口罩。
2.穿刺者位于患儿头端,常规消毒局部皮肤。
3.用左手示指压迫颈外静脉近心端,使颈外静脉充盈显露,拇指拉紧穿刺点下方皮肤,右手持针以30°~40°角沿显露的颈外静脉边缘按向心方向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固定,抽取所需血量或连接真空采血管。
4.拔针后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点约5~10分钟至血止。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做好三查七对。
2.穿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及呼吸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处理。
3.穿刺者应技术熟练,动作迅速,以防头部下垂时间过长,影响血液回流。
4.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者,延长按压时间并观察局部渗血情况。
七、儿童静脉输液法
(一)头皮静脉输液法
婴幼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状且静脉表浅,易于固定,方便肢体活动。故婴幼儿静脉输液多采用头皮静脉,常选用额上静脉、颞浅静脉及耳后静脉等(图 4-5)。
图4-5 头皮浅静脉示意图
【目的】
1.补充液体、营养,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2.使药物快速进人体内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准备】
1.物品准备
治疗盘、输液器、液体及药物、碘伏、棉签、胶布、头皮针、剃刀、治疗巾等。
2.护士准备
了解患儿病情、年龄、意识状态、对输液的认识程度、心理状态,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及血管状况;在治疗室做好输液前各项准备工作;根据患儿的年龄做好解释工作。
3.患儿准备
为小婴儿更换尿布,协助幼儿排尿,顺头发方向剃净局部毛发。
【操作步骤】
1.携用物至患儿床旁,核对患儿,再次核对药液,洗手、戴口罩。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排尽空气关闭调节器。
2.将枕头放在床沿,使患儿横卧于床中央,头下垫治疗巾,必要时全身约束法约束患儿,选择血管。
3.如两人操作,则一人固定患儿头部,另一人进行穿刺。穿刺者位于患儿头端,常规消毒皮肤后,一手绷紧血管两端皮肤,另一手持针在距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0.3cm处与皮肤成5°~15°角将针头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皮肤,然后将针头稍挑起,沿静脉走向徐徐刺入,见回血后打开调节器,如点滴通畅、针尖处无肿胀,可用胶布固定,调节滴速。
4.整理用物,并做好相关记录。
5.向家属作输液相关知识的健康指导。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注意药物浓度、剂量及配伍禁忌。
2.穿刺中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和一般情况,必要时暂缓穿刺。
3.根据患儿病情、年龄、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
4.加强巡视,观察速度是否合适,穿刺点局部有无红、肿、热、痛,以及有无输液反应发生。
5.输液结束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拔针。
(二)静脉留置针输液法
【目的】
1.安全留置,用于长期和反复输液的患儿。
2.可保护血管,减轻反复穿刺的痛苦。
【准备】
1.物品准备
治疗盘、输液器、液体及药物、碘伏、棉签、选择合适型号静脉留置针、无菌敷贴、封管液、正压输液接头、胶布、治疗巾等。
2.护士准备
了解患儿病情、年龄、意识状态、对输液的认识程度、心理状态,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及血管状况;根据患儿的年龄做好解释工作。
3.患儿准备
为小婴儿更换尿布,协助幼儿及年长儿排尿,取舒适体位。
【操作步骤】
1.携用物至患儿床旁,核对患儿,再次核对药液,洗手、戴口罩。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排尽空气,连接静脉留置针。
2.选择粗、直、易于固定的血管。
3.操作者扎上止血带,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皮肤,面积为8×8cm。
4.去除留置针针套,旋转松动外套管,排尽留置针内的空气,操作者左手示、拇指绷紧穿刺处皮肤,固定血管,右手持针柄,以15°~20°角刺入,见回血后再将留置针缓慢送入0.1~0.2cm后,再缓慢边送套管边退出针芯,用无菌敷贴固定好留置针,连接正压接头。
5.根据患儿年龄、病情及药物性质调节滴速。
6.整理用物,并做好相关记录。
7.向家属作输液相关知识的健康指导。
【注意事项】
1.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硬化、受伤、感染部位的静脉,合理使用保护静脉。
2.在送外套管过程中若遇到阻力,不能硬行推进,否则导管可能发生折叠或弯曲。
3.送管时固定针芯的右手将针尾稍抬起,避免外套管紧贴皮肤,产生一定的阻力。
4.静脉留置针可保留3~5天,时间不宜过长,如穿刺处针眼发红或周围有炎性反应,应停止使用并拔出留置针套管,局部做相应处理。
5.输液完毕后,用封管液正压封管(边推边退关闭夹子),以防回血凝块阻塞,使用正压接头可不封管。
八、经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
经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远端到达上腔静脉的方法。该技术操作快速简便、创伤小,减少了反复浅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为危重儿的药物治疗及长期输液提供了安全、可靠、有效的途径。
【目的】
1.为穿刺困难的患儿输注高渗液体、刺激性药物及化疗药物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途径,减轻药物对周围静脉的刺激。
2.为中心静脉压监测、肠外营养提供重要通道。
3.为长期静脉输液患儿建立静脉通路,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
【准备】
1.物品准备
PICC导管套件(包括PICC导管、套管针、肝素帽等)、PICC穿刺包(包含止血带、厘米刻度尺、20ml注射器2个、孔巾1块、方巾2块、大无菌单1块、无菌隔离衣1件、直剪刀、镊子、无菌纱布等)、无菌手套、生理盐水、肝素液、10cm×12cm无菌贴膜、专用胶布、棉签、含氯己定浓度超过0.5%的酒精溶液(不宜用于小于2个月的婴儿,可选用70%酒精和聚维酮碘)。
2.护士准备
了解患儿病情、意识状态;评估穿刺部位的皮肤及血管情况、肢体活动度,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新生儿和小婴儿还可以选用耳后静脉、颞浅静脉、大隐静脉。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儿及家长的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患儿准备
排尿排便,平卧、手臂外展呈90°,戴圆帽和口罩。
【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用物至患儿床旁,核对患儿。
2.选择穿刺部位,贵要静脉一般为最佳选择。
3.定位穿刺点,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锁骨关节再向下至第三肋间的距离及上臂周围长并记录。
4.洗手,戴口罩。
5.打开PICC穿刺包,按要求备物。
6.请助手协助扎止血带。
7.消毒穿刺部位,消毒面积为穿刺点上下直径20cm,两侧至臂缘。
8.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在穿刺部位建立无菌区,暴露预定穿刺部位。助手将PICC导管、20ml注射器、透明敷料、输液接头等置入无菌区。用生理盐水预冲导管。
9.助手扎止血带,术者紧绷皮肤,穿刺,见回血后放低角度再进针0.5~1.0cm,使导入鞘尖端进入静脉,单独向前推进导入鞘,将导入鞘送入静脉。
10.助手松开止血带,自导入鞘置入PICC导管,至腋静脉时,将患儿头偏向穿刺侧,使下颌紧贴肩头,以防止导管误入颈静脉。
11.导管顶端到达上腔静脉后,按压导入鞘上端静脉,撤出导入鞘和导丝。
12.清洁导管上血渍,保留体外5cm导管以便安装连接器,修剪导管长度,检视切面,确认无斜面,边缘整齐。
13.用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吸回血并注入生理盐水冲洗导管,保证管路通畅。
14.连接正压接头,用肝素稀释生理盐水正压封管。
15.清理穿刺点,置无菌纱布加压,外露导管弯曲呈“S”形,粘贴透明敷料,注明穿刺日期及时间。
16.联系胸部X线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17.向患儿及家属宣教有关注意事项,并填写相关记录单。
【注意事项】
1.测量长度要准确,避免导管过长或过短。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操作时动作轻柔、匀速、短距离送管和撤导丝,不能用镊子钳夹导管。送管时,严禁按压穿刺点上方血管,以免发生机械性静脉炎。
3.密切观察穿刺点和血管情况,如有红、肿、热、痛时给予适当处理,必要时拔出导管。
4.穿刺后确认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内方可开始输液治疗。
5.规范维护导管,保持导管通畅。
6.封管时采用脉冲方式,禁止使用小于10m l的注射器,以防止压力过大导管断裂。
7.透明敷料应在导管置入24小时更换一次,以后每周更换一次透明敷料和接头,如遇污染、潮湿等随时更换。
九、静脉输液港的使用与维护
相关链接 静脉输液港
静脉输液港是一种完全可以植入体内的输液装置,主要是由供穿刺的输液座和静脉导管组成。利用手术的方法将导管经皮下穿刺置于上腔静脉中,剩余导管及输液港座埋藏在皮下组织,只在患儿体表可触摸到一圆形凸起。治疗时从此处定位,将无损伤针经皮垂直穿刺到注射座的储液槽,即可用于输注各种药物、补液、营养支持治疗、输血及血样采集等。
静脉输液港能够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深静脉通道,避免了反复外周静脉穿刺,静脉输液港植入后,较现在常用的PICC及其他中心静脉导管而言无伤口,日常生活、洗澡不受限制,不需换药,从而降低了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夏季可以维护患儿良好的形象,可正常洗澡和参加游泳等户外活动,显著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目的】
1.为需要长期反复静脉化疗、输血、胃肠外营养及支持治疗的患儿提供可靠稳定的深静脉通道。
2.护理简单,感染风险低。
3.较其他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少。
(一)静脉输液
【准备】
1.物品准备
输液器、药液、10m l注射器、输液港专用无损伤针、中心静脉护理包(皮肤消毒剂、酒精棉片、无菌手套、无菌胶带、10cm以上透明敷贴、无菌开口纱布)、肝素帽、酒精、抗菌棉签、碘伏棉签、生理盐水、肝素稀释液。
2.护士准备
了解患儿病情、意识状态;评估输液港植入部位有无发红、肿胀、渗血、感染等并发症;询问患儿有无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儿及家长的配合。
3.患儿准备
平卧,年长儿协助排尿。
【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洗手,戴口罩。
2.携用物至患儿床旁,核对患儿,按触、确认注射座的位置。
3.洗手,戴无菌手套。
4.以注射座为中心,用酒精棉签螺旋状消毒,直径10~12cm。同法以碘伏消毒三次。
5.10ml注射器抽吸10ml生理盐水,连接无损伤蝶翼针,排气,夹闭延长管。
6.用非主力手的拇指、食指与中指做成等边三角形,将输液港固定,确定此三指的中心。
7.将无损伤针自三指中心处轻柔地垂直刺入穿刺隔,直达储液槽底部。
8.打开延长管的夹子,抽回血,以确定针头位置无误,用生理盐水脉冲方式冲洗输液港后,夹闭延长管并分离注射器。
9.蝶翼下垫无菌开口纱布,用无菌胶带固定针翼,再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无损伤针。
10.用酒精棉片擦拭接口,连接输液系统或抽好药的注射器。
11.当输液或静脉注射结束后,夹闭延长管,撤掉输液系统或注射器。
12.每次输液或静脉注射后,用10ml生理盐水冲管。
13.每次间歇式输液后用浓度为100U/ml的肝素盐水正压封管。当输液港用于连续输液时,专用无损伤针一般每7天更换一次。
(二)血样采集
【准备】
1.物品准备
输液港专用无损伤针、10m l注射器、20ml注射器、真空采血管、无菌手套、无菌胶带、酒精、抗菌棉签、碘伏棉签、生理盐水、肝素稀释液。
2.护士准备
了解患儿病情、意识状态;评估输液港植入部位有无发红、肿胀、渗血、感染等并发症;询问患儿有无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告知家属采血项目及目的,取得配合。
3.患儿准备
平卧,暴露采血部位。
【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洗手,戴口罩。
2.核对患儿,准备注射部位,无菌条件下定位并连接输液座(方法同静脉输液)。
3.抽回血后用10ml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输液座。
4.抽出至少2.5ml血,丢弃。
5.更换一新的20ml注射器抽取足量血标本于注射器内。
6.采血完毕后,用20ml无菌生理盐水脉冲冲管、正压封管。
7.将采集的血转移至恰当的采血管内。
(三)更换敷料
【准备】
1.物品准备
清洁手套、无菌手套、无菌胶带、敷料、透明贴膜、肝素帽、酒精、抗菌棉签、碘伏棉签。
2.护士准备
了解患儿病情、意识状态;评估输液港植入部位有无发红、肿胀、渗血、感染等并发症,询问患儿有无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儿及家长的配合。
3.患儿准备
平卧。
【操作步骤】
1.洗手、戴清洁手套。
2.使用生理盐水棉签小心去除透明贴膜及其他敷料,观察穿刺点和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炎性反应。
3.脱去手套,再次清洗双手戴无菌手套。
4.以酒精、碘伏围绕穿刺点螺旋状消毒皮肤各三次,直径10~12cm,以酒精棉签擦拭穿刺针座及延长管部分。
5.戴无菌手套,以透明敷贴固定穿刺针,以低于插针水平位置置换肝素帽。
6.贴膜上填写好更换敷料日期,固定延长管。
【注意事项】
1.必须使用无损伤针穿刺输液港。针头必须垂直刺入,以免针尖刺入输液港侧壁。
2.穿刺动作轻柔,感觉有阻力不可强行进针,以免针尖与注射座底部推磨,形成倒钩。
3.应该用透明的半透膜敷料或者纱布敷料覆盖在无损伤针和穿刺部位上。如果纱布被用来垫在针头的一个侧翼,且在透明的半透膜敷料之下,它没有妨碍穿刺部位的观察,可以视为半透膜敷料,每隔7天更换一次。
4.在拔除无损伤针过程中,应该使用正压,以减少血液的反流和引起血栓闭塞导管危险。
5.冲洗导管、静脉注射给药时必须使用10ml以上的注射器,防止小注射器的压强过大,损伤导管、瓣膜或导管与注射座连接处。
6.每次给药后都以标准脉冲方式冲洗导管。
7.注射器推注化疗药物时,须边推注药物边检查回血,以防药物渗出血管外损伤临近组织。
8.使用两种以上不同药物时,应使用10m l以上生理盐水以脉冲方式对输液港进行适时的冲洗,以防止因药物化学成分不同而产生的沉淀。
9.治疗间歇期每4周冲管一次。
10.从植入式输液港撤除连接针和(或)定期进行连接和冲洗之前,应该用100U/ml的肝素盐水封管液封管。

(范玲 贺琳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