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儿童神经心理行为发育

学习目标
掌握 儿童感知、运动和语言的发育规律。
熟悉 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
了解 儿童心理活动的发展特点。
案例2-2
月月,女孩,2岁,目前能说2~3个字构成的句子,不能正确运用“你”“我”,能搭6~7块积木,能有目标地扔皮球,能独自两步一阶上、下楼梯,但不会单腿跳。
请思考:
1.月月在语言、运动等方面的发育正常吗?
2.月月处于语言发育的哪一阶段?
在成长过程中,儿童神经心理发育主要是指感知、运动、语言的发育,以及记忆、思维、情感、性格等心理活动的发展,故此期的发育也称之为行为发育。它与儿童的智力发育密切相关,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
一、神经系统发育
神经心理发育以神经系统发育和成熟为物质基础。在胎儿时期神经系统发育最早,尤其是脑的发育最为迅速。出生时脑重已达成人脑重的25%左右,此时神经细胞数目已与成人相同,但其树突与轴突少而短。7岁时已接近成人脑重,约1500g。脑重的增加主要由于神经细胞体积增大和树突的增多、加长,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神经系统髓鞘化在4岁左右完成,故婴儿时期由于髓鞘形成不完善,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慢,且易于泛化,不易形成明显的兴奋灶,儿童易疲劳而进入睡眠状态。儿童脑耗氧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量的50%,而成人为20%。长期营养缺乏可引起脑的生长发育落后。
脊髓在出生时发育已较成熟,其发育与运动功能的发育相平行,随年龄而增重、加长。脊髓下端在胎儿时位于第二腰椎下缘,4岁上移至第一腰椎,做腰椎穿刺时应注意穿刺位置。
出生时儿童即具有觅食、吸吮、吞咽、拥抱、握持等一些非条件反射和对强光、寒冷、疼痛的反应。有些无条件反射如吸吮、握持、拥抱等反射会随年龄增长和大脑皮质的发育而逐渐减退;有些神经反射出生时存在,以后永不消失,如角膜反射;有些神经反射出生时不存在,以后逐渐形成,如腹壁反射(表2-5)。随着条件反射的形成和积累,儿童综合分析能力逐渐提高,智力发展也逐渐趋于复杂和完善。
表2-5 儿童神经反射发育特点
二、感知的发育
感知(sense and perception)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选择性地获取信息的能力。感知的发育对儿童运动、语言、社会适应能力的发育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一)视感知发育
新生儿已有视觉感应能力,瞳孔对光有反应,能注视或跟踪移动的物体或光点。但因视网膜视黄斑区发育不全和眼肌调节能力差,视觉不敏锐,只能够看清15~20cm范围内的事物。不少新生儿可出现一时性斜视和眼球震颤,3~4周内自动消失。新生儿期后视感知发育迅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育成熟(表2-6)。
表2-6 儿童视感知的发育特点
(二)听感知发育
出生时因鼓室无空气,听力较差,但对强声可有瞬目、震颤等反应;出生3~7天后听觉已良好。新生儿听力筛查(neonatal hearing screening,NHS)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的有效办法,我国已将其纳入常规新生儿筛查内容。随着儿童月龄的增长,听感知发育逐渐趋于成熟(表2-7)。听感知发育与儿童语言发育直接相关,听力障碍如不能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内或之前得到确诊和干预,则可因聋致哑。
表2-7 儿童听感知的发育特点
(三)味觉和嗅觉发育
出生时味觉发育已很完善。婴儿接触的第一种食物是略带甜味的母乳,因此婴儿对于略带甜味的东西是非常敏感的。新生儿对不同味道如甜、酸、苦、咸等可产生不同的面部表情;生后1~2周的新生儿已可辨别母亲和其他人的气味;3~4个月时能区别愉快和不愉快的气味;7~8个月开始对芳香气味有反应。
(四)皮肤感觉的发育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和深感觉等。触觉是引起某些反射的基础,新生儿触觉已很灵敏,尤以眼、口周、手掌、足底最为敏感触之即有瞬眼、张口、缩回手足等反应,而前臂、大腿、躯干部触觉则较迟钝。新生儿已有痛觉,但较迟钝,第2个月起才逐渐改善。新生儿温度觉很灵敏,冷的刺激比热的刺激更能引起明显的反应。
三、运动的发育
运动发育分为大运动(gross motor)和精细运动(fine motor)两大类。正常儿童大运动发育的里程碑是孩子获得某项大运动功能的年龄,发育里程碑是有顺序的,儿童获得一个能力后才能学会下一个能力。运动发育遵循自上而下、由近至远、从不协调到协调、先正向动作后反向动作的规律(图2-6)。如先能抬头,后会坐立行走;先能抬肩,后会用手指取物;先手舞足蹈但不会取物,后学会准确抓取物品;先会拿起物品,后学会放下。
图2-6 自上而下的运动发育规律
儿童的运动发育分为大运动和精细动作两类。大运动又称大肌肉运动,是身体对大动作的控制,如抬头、坐、爬、站、走、跑、跳等。精细运动是相对于大动作而言较小的动作,如抓握物品、图画等。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大运动和精细动物逐渐发展(表2-8)。
表2-8 儿童大运动及精细动作的发育特点
四、语言的发育
语言(language)为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与智能关系密切。语言发育是儿童全面发育的标志。正常儿童天生具备发展语言技能的机制和潜能,但是环境必须提供适当的条件,其语言能力才能得以发展。语言发育必须听觉、发音器官和大脑功能正常,并须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三个阶段:①发音阶段:婴儿2个月时能发生和谐的喉音,3~4个月咿呀发音,7~8个月能发“爸爸”、“妈妈”等复音,但都没有词语的真正意义,8~9个月能重复成人所发简单音节。②理解语言阶段:9个月左右的婴儿能听懂简单的词意,如“再见”、“抱一下”等。10~12个月时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亲人对婴儿自发的“爸爸”、“妈妈”等语言的及时应答,促使婴儿逐渐理解这些音的特定含义。③表达语言阶段:一般12个月时会说简单的词句,如“再见”、“没了”;1岁半时能用15~20个字,能指认并说出家庭主要成员的称谓;2岁时能指出简单的人名、物名和图;到3岁时能指认许多物品名,并能说由2~3个字组成的短句;4岁时能讲述情节简单的故事。随着儿童月龄的不断增长,语言能力越来越强(表2-9)。
语言发育的过程中需注意下列现象:①乱语:又称隐语。1~2岁的孩子,很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但由于词汇有限,常常说出一些成人听不懂的话语即乱语;②口吃:3~4岁的孩子,词汇增多,但常常发音不准或句法不妥;③自言自语:是儿童从出声的外部语言向不出声的内部语言转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一般7岁以后,儿童不会再出现自言自语,如继续存在,则应引起注意。
五、心理活动的发展
儿童出生时不具有心理现象,待条件反射形成即标志着心理活动发育的开始,且随年龄增长,心理活动不断发展。
(一)注意的发展
注意(attention)是人的心理活动集中于一定的人或物。注意可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婴儿期以无意注意为主,3个月开始能短暂地集中注意人脸和声音;随年龄的增长、动作语言的发育,儿童逐渐出现有意注意,但幼儿时期注意的稳定性差,易分散、转移;5~6岁后儿童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二)记忆的发展
记忆(memory)是将所获得的信息“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可分为感觉、短暂记忆和长久记忆3个阶段。长久记忆又分为再认和重现两种,再认是以前感知的事物在眼前出现时能认识;重现则是以前感知的事物虽不在眼前出现,但可在脑中重现,即被想起。1岁内婴儿只有再认而无重现,随年龄增长,重现能力也增强。幼儿时期的记忆特点是时间短、内容少,只按事物的表面特性记忆信息,且以机械记忆为主,精确性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理解、分析能力的发展,儿童有逻辑的记忆逐渐发展,记忆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复杂,记忆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三)思维的发展
思维(thinking)包括感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1岁以后儿童开始产生思维。在3岁以前只有最初级的形象思维;3岁以后开始有初步抽象思维;6~11岁后儿童逐渐学会综合分析、分类、比较等抽象思维方法,使思维具有目的性、灵活性和判断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想象的发展
想象(imagination)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新生儿没有想象能力;1~2岁儿童仅有想象的萌芽;3岁后儿童想象内容稍多,但仍为片段、零星的;学龄前期儿童想象力有所发展,但以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到学龄期才迅速发展。
(五)情绪、情感的发展
新生儿因不适应宫外环境,常表现出不安、啼哭等消极情绪,而哺乳、抚摸、拥抱等则可使其情绪愉快。6个月后儿童能辨认陌生人时逐渐产生对母亲的依恋及分离性焦虑,9~12个月时依恋达高峰。婴幼儿情绪表现特点为时间短暂,反应强烈,容易变化,外显真实。随年龄增长和与周围人交往的增加,儿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对不愉快事物的耐受性逐渐增强,逐渐能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反应渐趋稳定。
(六)个性和性格的发展
个性(personality)是个人处理环境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与他人不同的习惯行为和倾向性,包括思想方法、情绪反应、行为风格等。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心理特点,因此表现在兴趣、能力、气质等方面的个性各不相同。性格(character)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是在人的内动力与环境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具有阶段性:①婴儿期:由于一切生理需要均依赖成人,逐渐建立对亲人的依赖性和信赖感,如不能产生依恋关系,将产生不安全感;②幼儿期:已能独立行走,有一定的自主感,但又未脱离对亲人的依赖,常出现违拗言行与依赖行为相交替现象;③学龄前期: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主动性增强,但常因失败而出现失望和内疚;④学龄期:因学习能力提高和某些行为得到认可而满足,又因经常失败而产生自卑;⑤青春期:体格生长和性发育开始成熟,社交增多,心理适应能力加强但容易波动,在感情问题、伙伴问题、职业选择、道德评价和人生观等问题上处理不当时易发生性格变化。性格的形成有遗传影响,但主要源于生活环境和教育,一旦形成即相对稳定。
六、社会行为的发展
儿童社会行为(personal-social behavior)是各年龄阶段心理行为发展的综合表现,其发展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与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的教育有密切关系,并受神经系统发育程度的制约。新生儿觉醒时间短,对周围环境反应少,但不舒服时哭叫,抱起来即安静;2~3个月时能以笑、停止啼哭、发音等行为表示认识父母;3~4个月时开始出现社会反应性的大笑,对母亲声音表示愉快;7~8个月时表现出认生,对发声玩具感兴趣;9~12个月是认生的高峰,会模仿别人的动作,呼其全名会转头;12~13个月喜欢玩变戏法和躲猫猫游戏;18个月时逐渐有自我控制能力,成人在附近时可以玩很久;2岁时不再认生,爱表现自己,吸引别人注意,喜欢听故事,看动画片,能执行简单命令;3岁时人际交往更成熟,与人同玩游戏,能遵守游戏规则,此后,随着接触面的不断扩大,对周围人和环境的反应能力更趋完善(表2-9)。
表2-9 儿童的语言发育、适应周围人和物的能力及行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