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月经周期的调节
月经周期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又称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ypothalamus-pituitary-ovarian axis,HPO)(图2-4)。此轴受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除此之外,抑制素-激活素-卵泡抑制素系统也参与月经周期的调节。
(一)下丘脑生殖调节功能
下丘脑的一些神经元既有神经细胞功能,又有合成和分泌激素的内分泌功能。
1.下丘脑分泌激素
下丘脑主要分泌肽类调节激素,通过垂体门脉循环到腺垂体,对垂体激素分泌起促进作用,这种激素称释放激素,其中与性激素调节有关的激素是GnRH。下丘脑弓状核和正中隆突是合成和分泌GnRH的部位,它能使垂体合成和释放黄体生成素,故称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GnRH具有极强的生物活性,分子中的1~3位及第9位氨基酸的稳定对保持其生物活性具有重要意义。它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输送到腺垂体,与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膜上的GnRH受体结合,促使其合成、贮存及释放黄体生成激素(LH)和促卵泡激素(FSH)。
图2-4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GnRH释放呈脉冲式分泌,脉冲的频率和幅度在周期中呈规律的变化,一般约60~90分钟释放一次,其频率与月经周期相关,正常月经和病理情况下均伴有相应的GnRH脉冲式分泌模式的变化。GnRH的脉冲式释放可调节LH/FSH的比值,当脉冲释放减慢时,FSH升高LH降低,导致LH/FSH比值下降,反之比值升高。GnRH的分泌受来自血流的激素信号(特别是垂体促性腺激素和卵巢性激素)的反馈调节,也受神经递质的调节。激素的反馈调节按作用方式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按调节路径分为长反馈、短反馈和超短反馈。卵巢分泌到血循环中的性激素对下丘脑的反馈作用称为长反馈,垂体激素对下丘脑GnRH分泌的负反馈为短反馈,GnRH对其本身合成、分泌的抑制作用则为超短反馈。
2.肽类激素的作用机制
肽类激素分子量较大,不易通过细胞膜而进入细胞质,故肽类激素的受体都位于细胞膜上。研究发现肽类激素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后,多个复合物在细胞膜上移动形成片状,然后内陷成微小囊泡,通过Gs蛋白的介导,使无活性的Gs、α、β、γ-二磷酸鸟苷复合物转变为有活性的Gsα-三磷酸鸟苷复合物,后者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使ATP转变为cAMP并激活蛋白激酶,从而促进激素的基因表达,并实现其生物效应。
(二)腺垂体生殖内分泌功能
腺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和催乳素与生殖调节直接有关。
1.促性腺激素
包括促卵泡激素(FSH)和黄体生成激素(LH),由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其分泌也呈脉冲式。FSH和LH均属糖蛋白,其蛋白部分都由α及β亚基构成,FSH、LH和hCG、TSH(促甲状腺激素)的α亚基都很相似,所区别的是β-亚基,所以β-亚基是决定激素抗原特异性和生理功能的关键所在,但须与α亚基结合成完整分子才具活性。LH和hCG两者的β-亚基在结构上有89个氨基酸排列顺序相同,因此两者在抗原性和生理功能方面有相似之处。FSH受体主要位于颗粒细胞膜上,LH主要与卵泡膜细胞的受体有高亲和力。
FSH的主要生理作用为:刺激卵泡生长发育;激活颗粒细胞内的芳香化酶,促进其合成和分泌雌激素;促使卵巢内窦卵泡群的募集;调节优势卵泡的选择和非优势卵泡的闭锁退化;在卵泡晚期与雌激素协同,诱导颗粒细胞生成LH受体,为排卵及黄素化做准备。
LH的主要生理作用为:排卵前LH作用于卵泡内膜细胞,使之产生雄烯二酮,为雌二醇合成提供底物;排卵前促使卵母细胞进一步成熟,当卵泡成熟后,LH的突发性高峰使成熟卵泡破裂,排卵形成黄体,并维持黄体的继续发育和分泌孕激素及雌激素。排卵一般发生在LH峰后24~36小时,排卵后LH又急剧下降,孕激素对LH起负反馈作用。
2.催乳素(prolactin,PRL)
是由腺垂体嗜酸性细胞所分泌的蛋白激素,能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其分泌主要受下丘脑释放的PRL抑制因子抑制性调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也可以刺激PRL的分泌,由于PRL抑制因子与GnRH对同一刺激或抑制作用常同时发生,因此,当GnRH的分泌受到抑制时,可出现促性腺激素水平下降,而PRL水平上升,表现为闭经泌乳综合征。临床上有一些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妇女,由于其TRH升高,刺激PRL分泌,导致出现泌乳现象。妊娠期PRL水平升高,能使乳腺发育但不能泌乳,这是因为雌、孕激素水平较高抑制泌乳。产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泌乳开始,吸吮乳头是刺激PRL继续分泌的重要因素。大剂量PRL可抑制雌激素、孕激素的合成。
(三)卵巢激素的反馈作用
卵巢性激素对下丘脑GnRH和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具有反馈作用。小剂量雌激素对下丘脑产生负反馈,抑制GnRH的分泌,减少垂体的促性腺激素分泌。在卵泡期,随着卵泡发育,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负反馈作用加强,垂体释放FSH受到抑制,循环中FSH水平下降。在卵泡期晚期,随着卵泡的发育成熟,当雌激素的分泌达到阈值(≥200pg/ml)并维持48小时以上,雌激素即可发挥正反馈作用,刺激下丘脑GnRH和垂体LH、FSH大量释放,形成排卵前LH、FSH峰。排卵后,血液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明显升高,两者协同发挥负反馈作用,FSH和LH的合成和分泌又受到抑制。
(四)月经周期的内分泌调节机制
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调节正常月经周期(图2-5);月经还受大脑皮质、外界环境和精神因素的影响,其中任何一种环节发生障碍,都会引起卵巢功能紊乱,导致月经失调。
1.卵泡期
在前次月经周期卵巢黄体萎缩后,雌、孕激素水平降至最低,对下丘脑及垂体的抑制解除,下丘脑开始分泌GnRH,使垂体FSH分泌增加,促使卵泡逐渐发育,在少量LH的协同作用下,卵泡分泌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变化。随后雌激素逐渐增加,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增强,抑制下丘脑GnRH的分泌,使垂体FSH分泌减少。随着优势卵泡逐渐发育成熟,雌激素出现高峰(达到200pg/ml),并持续48小时,对下丘脑产生正反馈作用,促使垂体释放大量LH,出现LH高峰,FSH同时出现一个较低的峰,大量LH与一定量FSH协同作用,使成熟卵泡排卵。
2.黄体期
排卵后,在少量LH和FSH作用下,黄体形成并逐渐发育成熟,分泌的雌、孕激素逐渐增加并形成高峰,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变为分泌期。由于大量雌、孕激素协同的负反馈作用,使垂体分泌的LH和FSH减少,黄体开始萎缩,雌、孕激素分泌也减少。子宫内膜失去性激素的支持,发生坏死、脱落,从而月经来潮。雌、孕激素和抑制素A的减少解除了对下丘脑、垂体的负反馈作用,FSH及LH分泌增加,卵泡开始发育,下一个月经周期又重新开始,如此周而复始。
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都会导致月经失调。
图2-5 卵巢及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和激素水平关系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