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急危重症护理的现状与发展

问题与思考
结合急危重症护理的发展,阐述该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一、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急危重症护理学(emergency and intensive nursing)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一门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急救实施和特别监护的学科。它既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急诊医学和危重病医学的组成部分。
二、国际急危重症护理的现状与发展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但其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早期的急危重症监护理念源自现代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1854—1856年,英、俄、土耳其在克里米亚交战时期,前线战伤的英国士兵死亡率高达42%以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前线医院参与救护,设置危重患者救治专用区域,使病死率下降到2%左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各地纷纷建立创伤治疗中心,救治战伤和失血性休克患者,并促进了创伤与休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从而形成急危重症监护的原始模式。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许多患者伴有呼吸肌麻痹不能自主呼吸,当时组建了呼吸治疗单位,把抢救器械和危重患者集中在一处,这便是最早的急危重症监护病房。通过气管切开和肺部人工通气,患者病死率明显下降,这进一步促进了急危重症监护在欧美地区的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电子仪器设备的发展,床旁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血透机等各种监护仪器相继投入临床使用,急危重症护理技术也进入了有抢救设备配合的新阶段。1958年,美国巴尔的摩市医院创立了第一个全天候危重症监护病房,并正式命名为ICU(intensive care unit)。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许多大中型医院相继成立了较为规范的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同一时期,欧洲的急危重症医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成立了创伤及呼吸道重症监护病房。1969年,德国成立了首个心脏病加强治疗病房,并成立了内科危重症学会。
196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倡导建立了紧急医疗救护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使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室救护和ICU成为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系统。EMSS的出现,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它安全、畅通、规范、高效的特点,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ICU三位一体地有机结合,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了一条崭新的生命救治绿色通道。1969年,美国创立重症加强护理学会。1971年,正式命名为美国危重症护理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nurses,ACCN),并出版美国危重症护理杂志。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在国际红十字会参与下,美国危重症护理学会在德国召开了医疗会议,提出了急救事业国际化、国际互助和标准化的方针,要求急救车装备必要的仪器,国际统一紧急呼救电话号码及交流急救经验等。1975年,美国重症监护护士委员会成立了AACN 资格认证有限公司,开始进行急危重症监护护士资格(critical care registered nurse,CCRN)的认证。目前,美国持有CCRN 资格证的护士已超过40 000人。继美国之后,加拿大、英国等欧美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也开始实施急危重症专科护士培养制度。在亚洲,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也相继在七八十年代成立了ICU。1993年,日本护理协会成立了专科护士认定制度委员会,并在相关领域培养专科护士。
进入21世纪,全球性灾害进入高发期,SARS、禽流感、海啸、地震等一系列大范围的灾难灾害,使得全球范围内对急危重症医学的发展高度关注,急危重症医学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每年一度的美国危重症医学会(SCCM)年会、欧洲危重症医学会(ESICM)年会,都是各国专家探讨急危重症医学的重要平台。
三、我国急危重症护理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急危重症医学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心脏手术的发展推动了监护病房建立。1982年,北京协和医院设立了全国第一张ICU病床,并于1984年成立综合ICU独立专科。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分别于1983年、1985年相继成立了ICU。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也正式成立了急救中心。
我国的急危重症护理事业也经历了从简单到逐步完善,并形成新学科的发展过程。在急危重症护理的早期,只是将危重患者集中在靠近护士站的病房或急救室,以便于护士密切观察与护理;或将外科手术后患者,先送到术后复苏室,清醒后再转入病房。20世纪80年代,随着急救中心和ICU的建立,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后,国家教育部将《急危重症护理学》确定为护理学科的必修课程,中华护理学会也成立了危重症护理学专业委员会,每年举办急危重症护理学习班,为开展急危重症护理工作培训人才。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ICU作为三级甲等医院检查的必备条件,促使ICU建设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我国危重症医学进了另一个快速发展期。2002年,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性危重症护理学培训班,率先在全国启动ICU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工作。在2003年全国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急危重症医学在挽救患者生命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医疗管理者和专家深切认识到发展急危重症医学的迫切性。2004年,广东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了我国第一个ICU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性文件《广东省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指导意见》。随后,2005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2008年,在汶川地震的抢险救灾中,急危重症医学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后,国家原卫生部正式确定“重症医学科”为一级诊疗科目,并出台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1年底,急危重症专科护理进入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2012年,急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正式落户北京、广州等地,为我国急危重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急危重症护理学已经逐渐发展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在救护急危重症患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危重症护理学目前正处于由单纯身体疾病向“身体-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目前还存在发展水平不平衡、管理模式不健全、专科培训体制不完善等不足,亟待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护理质量、护理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的宗旨下,如何提升急危重症护理的专业化水平,做好急危重患者护理安全工作,确保患者身心健康和安全,是衡量护理质量好坏的关键,也是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发展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