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科医生培训规划教材 全科医学案例解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神经系统案例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案例

【案例概要】
患者邱某,男性,78岁,已婚,大专学历,退休工人。
(一)主观资料(S)
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3个月,再发2小时。
患者3个月前安静状态下无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右上肢持物不稳,右下肢行路拖行,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黑矇、意识不清、四肢抽搐、二便失禁,无肢体麻木,无口齿不清、构音含糊,无视物成双。因持续数小时无好转前往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考虑为“急性脑血管病可能”,遂转往上级医院就诊。急诊头颅磁共振(MRI)提示“双侧基底节及半卵圆中心多发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轻度脑白质变性”,考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予相应治疗后症状当日消失,未遗留肢体活动无力等症状。此后未门诊随访,遵医嘱服用“辛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因此次发病前诊断“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未予阿司匹林。2小时前患者再次无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无力,性质同前,症状持续约1个多小时后自行缓解,因此前来就诊。
3个月前因“咯血”于某三级医院行CT检查,诊断为“支气管扩张伴咯血,肺部感染”,予抗感染对症及“酚磺乙胺”止血治疗。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史。
吸烟50余年,每日约15支,未戒烟。不饮酒。每日食盐约8g,主食约250g,油脂约20g,肉蛋约100g。每日半小时以上有氧运动。父亲死于“脑出血”,母亲死因不详。家庭收入稳定,家庭关系和睦。
(二)客观资料(O)
1.体格检查
BP 120/70mmHg,BMI 23.2kg/m 2;神清语利,精神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双侧额纹对称,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颈软,双侧颈动脉未闻及杂音;心率6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双下肢不肿;右侧肢体肌力Ⅴ -级,左侧Ⅴ级,双侧肢体活动正常,双侧巴宾斯基征(-)。
2.辅助检查(含上级医院检查结果)
血脂:TG 2.1mmol/L,TCHO 6.5mmol/L,LDL-C 3.8mmol/L,HDL-C 1.1mmol/L。
颈动脉超声:右侧锁骨下动脉混合斑,右侧颈动脉强回声斑,左侧颈动脉低回声斑延至颈外动脉起始处。
脑血流图:椎基底动脉、双侧大脑中动脉及前动脉供血不足。
(三)问题评估(A)
1.目前诊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颈动脉硬化;血脂异常;支气管扩张症。
2.目前存在的健康问题
(1)危险因素:老年男性,有脑卒中家族史,吸烟史,合并血脂异常。
(2)短期内卒中症状反复发作,病情相对不稳定。
(3)目前已经存在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MRI提示有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要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延缓疾病发生发展。
(4)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能够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定期随诊,依从性较好。
(四)问题处理计划(P)
1.诊断计划
(1)ABCD 2评分≥3分均应入院诊治,该患者年龄>60岁,单侧肢体无力,持续时间>60min,故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
(2)完善头颅CT等检查,复查血脂、肝功能、肌酶、血糖等。
(3)为指导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治疗,完善血常规、凝血象、胸片等检查。
2.治疗计划
(1)非药物治疗:
①合理饮食: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食盐量6g/d以下,油脂量20~30g/d;每次进食不能过饱,饭后不要立即活动;多食一些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食物;②合理运动:目前运动强度及时间已达标,但考虑患者有支气管扩张病史建议运动量不宜过大,以不引起气促、憋气、咳嗽、咳痰加重等不适为宜;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冬季注意减小活动量,避免户外运动诱发肺部疾病加重;同时可配合深呼吸等肺功能的锻炼方法;要注意运动前的准备活动,避免久蹲等可能诱发急性脑血管病发作的动作;③戒烟:吸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同时也会加大肺部组织的损害,应立即戒烟;④防控感染:延缓支气管扩张的发展及加重,可通过积极排痰、注意保暖、流感季节减少去人群聚集地方等方法予以防控;一旦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需及早治疗;⑤咳嗽严重时需及早应用镇咳药物;如出现咯血,需立即到上级医院专科就诊;⑥心理指导:减轻心理压力,积极配合制订的治疗方案,生活中避免情绪激动等。
(2)药物治疗:
辛伐他汀20mg qn;尼麦角林10mg tid。
3.全科医生建议
转往上级医院评估脑卒中及肺功能,指导进一步治疗。
【评价】
(一)流行状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虽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但TIA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一次TIA发作后卒中复发风险第2天为3.5%、第7天为5.2%、1个月内为4%~8%、3个月内9.2%,1年内为12%~13%,5年内为24%~29%(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短暂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治指导规范(2016版)》);TIA患者发生脑卒中在第1年内较一般人群高13~16倍,5年内也有7倍。因此,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TIA患者,即使症状消失也应及时转诊明确诊断,并采取持续的、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消除病因,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二)危险因素
1.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1)年龄:脑卒中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55岁以后每10年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倍。
(2)性别: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性别之间的明显差异,从总体看,卒中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1~1.5∶1。
(3)种族。
(4)家族史:父母卒中史均增加子女卒中风险2~4倍。
2.可控制的危险因素
(1)高血压:
是最重要的独立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早期治疗高血压可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
(2)血脂异常:
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认为LDL-C增高和HDL-C降低可能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
(3)心脏病:
如房颤导致附壁血栓脱落而致脑动脉栓塞引起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4)糖尿病:
是最主要的脑卒中危险因素,血糖应严格控制达标,特别是餐后血糖达标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5)高凝状态:
是促发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6)无症状颈动脉狭窄:
研究表明有杂音组和无杂音组的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14%和3.6%。因此,在中老年人中,无症状颈动脉杂音应是一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7)口服避孕药、绝经后激素治疗:
是脑卒中的可能危险因素。
(8)其他:
吸烟、酗酒、饮食因素、肥胖、偏头痛、睡眠呼吸紊乱、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本病例患者的危险因素有:老年男性,脑卒中家族史,吸烟,颈动脉斑块,血脂异常,高凝状态(止血药物近期应用史)。
(三)心理-社会评价
患者虽出现两次卒中症状,但目前精神良好、较为乐观,可积极面对疾病,配合全科医生的治疗建议。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个人面对突发的疾病或慢性疾病出现进展加重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负面情绪,有的人能够表现出来,有的人不善于倾诉可能会隐藏自己的想法,所以全科医生应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有效预防患者不良情绪的出现和积极予以相应的心理干预。
(四)家庭评价
患者文化水平较好,能够充分理解全科医生的指导建议,配合治疗;无经济负担,可正常应对治疗费用;患者家庭和睦,可配合医生给予患者精神上鼓励与支持。
(五)协调性和连续性照顾
患者转往上级医院,完善CT、脑血流图、颈部血管超声等相关检查后考虑此次为TIA。经呼吸、血液等科室会诊,考虑患者近3个月反复出现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有急性脑梗死风险。目前支气管扩张病情稳定,无活动性出血证据,建议在密切监测病情基础上予抗血小板凝集治疗,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0.1g qd,阿托伐他汀40mg qn强化降脂,尼麦角林10mg tid改善脑代谢。住院治疗1周后转回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后纳入慢性病规范管理。
【案例提示】
TIA发生1个月内再发风险是无TIA病史者的30.4倍,1~3个月内再发风险是18.9倍,因此,TIA应该作为一个紧急缺血性事件及早处置。社区全科医生应对患者进行ABCD 2评分(表2-1),掌握“ABCD 2评分≥3分或者ABCD 2评分在0~3分,但预计2天内无法确立诊断的患者均应该入院诊治”,以免贻误患者病情。TIA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全科医生应积极干预TIA患者的基础疾病,控制“三高”(血压、血糖、血脂),同时也应结合患者个体情况,针对性地、妥善地开展抗血小板凝集及其他药物治疗。全科医生开展全方位的慢性病团队管理,积极寻求多专业、多科室的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所长,与专科医生一起为患者制订积极有效的更优化的治疗方案,预防TIA转化为缺血性脑卒中,使患者受益。
表2-1 ABCD 2评分(最高分7分)
(杨 华 严春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