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感染性休克病人的护理
感染性休克常见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胆道感染、急性腹膜炎、绞窄性肠梗阻及泌尿系统感染等,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该类细菌释放内毒素引起休克的发生,故内毒素是导致休克的主要因素,因此又称内毒素性休克。内毒素可促使体内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①体温> 38℃或< 36℃;②心率> 90次/分钟;③呼吸急促> 20次/分钟或过度换气,PaCO 2 < 32mmHg;④白细胞计数> 12 × 10 9/L或< 4 × 10 9/L,或未成熟白细胞> 10%。
【病理生理与分类】
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来看,感染性休克可分为低动力型和高动力型两种。
1.低排高阻型休克
又称低动力型休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其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外周血管收缩致血管阻力增高,微循环瘀滞,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渗出增加,致血容量、心排血量减少。病人皮肤温度降低,故又称为冷休克。
2.高排低阻型休克
又称高动力型休克,临床较少见,由部分革兰阳性菌感染引起。其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外周血管扩张致阻力降低,心排血量正常或增高。由于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使皮肤温度升高,故又称暖休克。
【临床表现】
1.冷休克
病人表现为烦躁不安、神志淡漠或嗜睡;面色苍白、发绀或呈花斑样;体温降低、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降低、脉压缩小(< 30mmHg)和尿量减少(< 25ml/h)。
2.暖休克
在临床较少见,病人表现为神志清醒、面色潮红、手足温暖;血压下降、脉压较大(> 30mmHg),脉率慢而有力。休克加重时也可转变为冷休克。
【处理原则】
纠正休克与控制感染并重。
1.补充血容量
感染性休克病人,在发生休克前往往因发热、进食少或呕吐等,已有血容量减少;发生休克时,更因体液的转移,血容量进一步下降。因此,补充血容量极为重要。应快速输入平衡盐溶液,再补充适量的胶体(血浆或全血)。补液期间应密切监测中心静脉压,以调节输液种类、速度和量等,以维持理想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2.控制感染
原发感染病灶的存在是发生休克的主要原因,应尽早处理,才能纠正休克和巩固疗效。对未确定病原菌者,可根据临床判断最可能的致病菌种选用抗生素,或用广谱抗生素;已知致病菌种时,应选用敏感而较窄谱的抗生素。
3.纠正酸中毒
感染性休克时常伴有酸中毒,发生较早而且严重,需及时纠正。轻度酸中毒在补充血容量后即可缓解;重度酸中毒者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经另一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溶液200ml,1小时后复查动脉血气分析,根据结果调节用量。
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经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甚至已去除病因后休克仍未好转时,应采用血管扩张剂治疗。有时还可与以α受体兴奋为主、兼有轻度兴奋β受体的血管收缩剂和兼有β受体兴奋作用的α受体阻滞剂同时应用,如多巴胺、山莨菪碱等,或合用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等。心功能受损者可给予毛花苷丙、多巴酚丁胺等。
5.皮质类固醇的应用
皮质类固醇能抑制多种炎症介质释放和稳定溶酶体,缓解SIRS。应早期、大量、短程使用,维持不宜超过48小时,否则有发生急性胃黏膜损害、免疫抑制等并发症的危险。
6.其他
包括营养支持、DIC及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处理等。
【护理措施】
1.标本采集
对已知感染灶者,应采集局部分泌物或采用穿刺抽脓等方法进行细菌培养;对全身脓毒症者,应在病人寒战、高热发作时,采集血培养标本送检,提高检出率。
2.给氧
感染性休克重要的措施是氧疗,可改善组织缺氧,减轻酸中毒。给氧期间应注意检测病人血氧饱和度及末梢血液循环情况等。
其余护理措施参见本章第一节。
(赵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