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临床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学习目标

掌握 充血和淤血的概念;淤血的原因、病变及后果;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和机制;血栓形态特点、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梗死的概念。

熟悉 肺淤血、肝淤血常见原因和病变特点;血栓的形成过程;血栓栓塞的好发部位及后果;梗死的病因和形成的条件、类型、病理变化、对机体的影响及结局。

了解 充血的类型、病变及后果;出血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及后果;脂肪栓塞、气体栓塞和羊水栓塞的原因及后果;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

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有赖于健全的血液循环,一旦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即可引起相应的局部器官和组织的代谢、功能异常和形态结构变化,出现组织的萎缩、变性、坏死等改变,严重者甚至导致机体死亡。

血液循环障碍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指整个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如心功能不全、休克等,同时可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如左心衰竭引起肺淤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指某个器官或局部组织的循环异常,亦可以是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的局部表现,严重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又可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如心肌梗死可导致心功能不全。

本章主要介绍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包括:①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充血和缺血);②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血栓形成、栓塞,其后果可引起梗死);③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的改变(水肿、积液和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