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亚历山大形象的变迁
亚历山大形象的原点
对亚历山大的赞辞
凭借自身的睿智与英勇,这位国王在短时间内建立了空前绝后的伟业。尽管自古以来,众多的国王在人们的记忆中流传了下来。但亚历山大的功绩之大,足以让他凌驾于所有的国王之上。因为他用十二年便征服了欧洲不少地方,以及大半个亚洲,收获了与古代英雄及半神相媲美的显赫名声。(狄奥多罗斯《历史丛书》,第十七卷第一章)
回想当时,任何民族、任何人都对亚历山大这一名字耳熟能详;他的名字传遍了所有的城市。实际上他这样无与伦比的人,让我无法认为是这个世界的人,只能是神。(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第七卷第三十章)
上述引用不过是对亚历山大的赞辞中的片鳞半爪。他的伟大,纵使费尽千言万语也不足以称赞。那么,诸如此类赞辞所代表的亚历山大形象,又是经过怎样的途径传播到今天的呢?
撰写于古代的亚历山大传记是了解他的基本史料。现存完好的亚历山大传记有五部,其中有三部以希腊语撰写,两部以拉丁语撰写。实际上,上述所有传记均写于罗马时代。罗马许多政治家、将军和皇帝都仰慕亚历山大的东征,恳切地希望能够复制这份伟大功业。因此,为探索亚历山大形象的源流,首先应该将目光投向罗马时代。
仰慕亚历山大的罗马人
将军庞培活跃于公元前1世纪,据说他的容姿与亚历山大有几分神似。庞培从年少起便刚柔兼备,朝气蓬勃又带有王者风范,因此人们称他为亚历山大。他本人对此称呼并不抗拒,以至于长大成人后也常常有人称他为亚历山大。庞培在征服小亚细亚和叙利亚等地、巩固罗马在东方的统治体制后,于公元前62年回国举行了凯旋仪式。据说,在盛大的队列中,他乘坐镶满宝石的战车,身披亚历山大曾用过的斗篷。这件斗篷是他从小亚细亚的本都王国国王米特里达梯处缴获的战利品中发现的。对庞培而言,该斗篷象征了现在的罗马成为了欧洲及亚洲的统治者。
历史上,庞培后来败给了恺撒。而恺撒在公元前61年赴任西班牙行省之际,读过亚历山大的传记后陷入长时间的沉思,并潸然泪下。友人问他哭的理由,他答道:“与我同龄时,亚历山大已经成为了如此多民族的国王,而我却依然无所建树,能不伤感吗?”
亚历山大与波罗斯王的战役 亚历山大称赞波罗斯王的英勇,诚恳地对待他。夏尔·勒·布伦的画作,卢浮宫美术馆藏
此时恺撒已三十九岁。渡过卢比孔河、成为罗马独裁官则是十二年以后的事情。
公元前44年,恺撒遭暗杀后,安东尼和屋大维将地中海世界一分为二。安东尼与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结婚,两人生下孩子,起名为亚历山大,并加上“赫利俄斯”(太阳)一名。公元前30年,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两人,征服了埃及。他让人将亚历山大的遗体从首都亚历山大城的陵墓中运了出来。他望着亚历山大的遗体入神,将黄金的皇冠放在遗体之上,撒满鲜花表示敬意。有人问他是否还想看托勒密王朝历代国王的遗体,他这样回答:“我想看的是亚历山大大帝,而不是死者。”
对他而言,亚历山大仍如同活着一样。
后来,屋大维获得奥古斯都的尊称,成为首任罗马皇帝。有段时间,在给各类文件和信函盖章时,他用的是刻有亚历山大肖像的印章。
此外,他那弯举右手、巍巍然站立的雕像也被认为是模仿了亚历山大的雕像。
古罗马第三任皇帝——卡里古拉,曾试图远征不列颠和日耳曼尼亚。他在出发前就穿上凯旋将军所穿的服装踱步,时而还佩戴上从亚历山大的石棺中找到的胸甲。只是他的远征尚未实现便已结束。
五贤帝之一的图拉真远征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于公元116年顺底格里斯河而下,抵达波斯湾海岸。在那里,他望着驶向印度的船只,联想起亚历山大,感触万千:“亚历山大是幸运的,若我也年轻的话,想必也一定会远征印度。”
成为守护神的亚历山大
在帝政时期的罗马,亚历山大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贵族马修斯的家中,男性使用的戒指、银器,女性使用的手镯、戒指,以及其他所有的装饰品上,都刻有亚历山大的浮雕。此外,衣服、房间的装饰、女性外套等都织有亚历山大的图案,颜色五彩斑斓。该家族的成员科尔内利乌斯·马塞尔在赫拉克勒斯神殿举行聚餐时,首先高举碗干杯,然后把碗在所有亚历山大的狂热崇拜者之间传一遍。碗面四周以精细的画像表现了亚历山大伟大的一生。当时的罗马人有一种信仰:只要身上带有亚历山大的像,不管是金制的还是银制的,做什么都能得到他的庇佑。总而言之,亚历山大的像成为了守护神。
像这样,罗马的皇帝、政治家、贵族纷纷赞美、模仿亚历山大,并持有一个相同的态度:信奉亚历山大,从而获得好运。这并不只是单纯的仰慕,也不是没有依据的白日梦,而是具有现实性的。在当时,罗马完全征服了地中海世界,并逐渐扩大东方的疆域。在东方与罗马对峙的先是帕提亚王国,随后是萨珊王朝的波斯帝国,尤其后者是自称被亚历山大消灭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后继者的大国。此外,在小亚细亚的边境行省,平定周边各民族的战争接连不断。在东部国境与其他民族展开的战争,不断让罗马执政者想起亚历山大的东征。这也给他们提供了心理依据,视自己为那位伟大的征服者。
专制君主的亚历山大
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之间存在一种强烈的认识:亚历山大是冷酷无情的暴君,是与东方专制君主同类的野蛮统治者。罗马皇帝尼禄的老师、斯多葛派哲学家塞涅卡在《论愤怒》中选取了亚历山大被愤怒支配、刺杀心腹克莱特这一片段,谴责这种与东方野蛮君主们相同的残暴行为。斯多葛哲学的影响直达罗马的上层阶级,它重视内心的沉着,指出人不应被心情左右,强调严格的克己之心与义务,认为理性的生存方式才是最崇高的。以该观点来看,亚历山大沉溺美酒、杀害亲信、沾染上东方“落后”的习惯,作为人,这是名副其实的堕落,更有违君主之道,是不可取的反面教材。
公元4世纪的神父奥古斯丁在其代表作《上帝之城》中,为了诠释失去正义的王国不过是一个大规模的海盗团伙,介绍了这样一段逸闻:一名海盗在被抓捕后,亚历山大责问他:“你为什么在海上抢劫?”他毫不畏惧地回答道:“跟陛下抢劫全世界是一样的。只不过我用小船来做这件事,所以被称作海盗。而陛下用一支大舰队来做这件事,因此被称为皇帝。”奥古斯丁认为这个回答正中要害,确切地说出了真相。(第四卷四章,部分字句有所调整)这让笔者想起了一句相似的电影台词。卓别林在《凡尔杜先生》中曾这样说过:“杀了一个人是杀人犯,但杀了一万人就是英雄。”实际上,被亚历山大杀害的心腹克莱特正是因为说出了类似“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话而激怒了亚历山大。亚历山大也正是因为进行了数以万计的杀戮才成了英雄。
顺带说一句,这种暴君形象在中世纪得到了继承。在但丁的《神曲》中,亚历山大堕入第七圈地狱。在那里,“杀人掠财的暴君们”在滚烫的红色血河中,不断地发出刺耳的惨叫声(地狱篇第12首)。
现存的亚历山大传
现存的五部亚历山大传都是在上述罗马时代政治性、理性的氛围中撰写出来的。
这五部作品基于当时罗马人对亚历山大形象的理解而写成,一方面作品受这些理解的影响,另一方面作品也对罗马人观念中亚历山大形象的形成产生了影响。这五部内容丰富多彩的作品,不仅对流传下来的亚历山大形象提出自己独特的主张,还对与自己观点不符的形象提出批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存的传记都是“争议之书”。
这些传记中有的强调亚历山大的伟大、突出其英雄性格,具代表性的如公元前1世纪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所撰写的《历史丛书》第十七卷。该书叙述多有夸张的描写,感情色彩浓厚,给人以哗众取宠的印象。
而最具个人传记特色的是普鲁塔克的《亚历山大传》。他在序中写出了他作传的目的:
比起数万人伤亡的战斗、规模庞大的阵列和种种城邦包围战,细微的动作、片言只语和玩笑话更能凸显人的性格。画家在画肖像时,只捕捉展现性格的脸和眼睛的神情,而不考虑其他部分。与此相同,大事件、战争等交给他人来写,而我则重在挖掘他的灵魂特征。(第一章)
普鲁塔克的传记不仅突出了亚历山大英勇和果敢的性格,还涉及他与亲信的关系以及日常生活的细节等。他坦率地承认亚历山大的弱点和短处,细致地描写了亚历山大后悔和悲叹的情景,给人展现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亚历山大。
与此相对,公元1世纪元老院议员库尔提乌斯的《亚历山大传》则突出道德层面的描写。据他所言,波斯灭亡后,亚历山大采纳了东方风格的宫廷礼仪,变得傲慢和懒惰,再加上过度酗酒,人格已经堕落。这样的定性与斯多葛派有异曲同工之处。此外,在《地中海世界史》第十一至第十二卷中,作者查士丁努斯的道德审判也十分突出,书的基本内容是亚历山大沾染上东方的陋习,自甘堕落,最终沦为暴君。
在罗马帝政时代,将亚历山大视为野蛮的专制君主、染上东方陋习的暴君的看法广泛传播。实际上,这也折射出了现实中罗马皇帝的形象。在公元1世纪,卡里古拉、尼禄、图密善等皇帝沉迷酒色,淫荡不堪,他们采取恐怖政治,杀害近亲,肆意惩处元老院议员,接连做出种种独裁者般的行为。这些残暴无情的皇帝——不——昏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亚历山大。因此,当时的罗马人很容易就接受了亚历山大的暴君形象。
而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则对上述暴君形象进行了反驳,他将亚历山大描写为伟大的统帅、旷世的国王。这本书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对史料的选择上。阿里安依据被认为是可信度最高的作品展开论述,特别是采用了曾是军人的托勒密的记述,因此战斗场面的描写异常详细。传记中还融入了作者对亚历山大战术的讲解,这反映出阿里安作为政治家、将军,自身具备的素质和才能。另外,就其他传记中指出亚历山大的缺点、堕落行为等,阿里安以第一人称进行辩解,认为亚历山大也是血肉之躯的人类,当然会有弱点。在近代历史学界,这部传记因准确、理智的记述而获得很高的评价,长时间都被视为亚历山大的“正史”,与其他四部相比具有更高的地位。
亚历山大传的原本
以上为现存的亚历山大传。对此,我们不可以忽略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上述传记都是在亚历山大死后数百年才撰写出来的。即便最早的狄奥多罗斯,其生活年代也在亚历山大离世近三百年后,而阿里安更是晚了五百年。这时间间隔正好与现代日本历史学家、作家撰写战国时代大名的传记一样。因此,作家们当然只能以在自己之前的作品为线索进行撰写。那么,罗马时代的作家所依据的材料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与亚历山大一同远征的从军者,代表人物有以下五人。
(1)亚里士多德的亲戚、历史学家卡利斯钦斯。他接受任务,负责撰写这次远征的官方记录,因此他的作品可以说是亚历山大的“正史”,但实际上他将亚历山大描写为英雄转世,作品具有很强的史诗韵味。
(2)工程师、建筑家阿里斯托布鲁斯。据说,他从公元前3世纪初开始执笔亚历山大的传记,当时八十四岁。根据人们的评价,这部作品既没有逢迎亚历山大,也没有歪曲事实,因此可信度很高。罗马时代的阿里安多采用他的资料。
(3)马其顿贵族、亚历山大亲信之一托勒密。他是埃及托勒密王朝的缔造者,其晚年撰写的亚历山大传是一部军事史,详细记录了亚历山大参与的战役。其中详细且准确地记载了各场战役的兵力、经过,以及亚历山大的意图和命令等。
(4)师从犬儒学派哲学家第欧根尼的哲学家昂西克里特斯。他的作品把事实和空想混杂在一起,强烈地奉承亚历山大。但作品中保留了一些有关印度的片段,记载了当地的自然、风俗和婆罗门僧侣等。
(5)亚历山大的朋友、希腊人奈阿尔科斯。在印度河河口,他受命指挥舰队,完成了印度洋沿岸的航海探险,留有详尽的航海记录。
此外,还有一些小人物作家,以下从略。但这里必须再增加一位没有参加远征,却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家。
(6)公元前3世纪,活跃在埃及托勒密王朝首都亚历山大城的克莱塔库斯。他在托勒密的庇护下撰写了十二卷的亚历山大传。该作品迎合一般民众对亚历山大的印象,与史实有不小的差距,但由于作品富有故事性,因而从希腊化时代至罗马时代被广为传阅。
如上所述,在亚历山大传的作者中,作品保留至今的有罗马时代的五人;作品已失传,但仍至关重要的有希腊化时代的六人,共计十一人。由于前者根据后者的作品撰写传记,因此这些已失传的作品被称为亚历山大传的原本。研究亚历山大时,有必要时常关注这十一人,不断确认现存作品中的哪些部分借鉴了哪部原本,同时检验其中叙述的意图和可信度。仅以上工程已经十分烦琐了,然而实际上远不仅如此。因为原本的六部作品本身已经塑造了各自的亚历山大形象,在此基础上,罗马时代的作家再加以改造和修正。也就是说,我们要观察亚历山大,只能通过希腊化时代和罗马化时代这一双重滤镜。十一位作家与双重滤镜的搭配组合让亚历山大反射、散射,展现出变化莫测的形象。两千多年来,亚历山大的人物形象之所以犹如万花筒般变化万千,可以说是因为现存史料的保存状况及其性质造成的。
近代历史学界的亚历山大形象
马基雅维利的绝赞
那么,近代历史学界又是如何研究亚历山大的?历史学作为严谨的实证科学诞生于19世纪。为弄清亚历山大传各自的特征,除去有悖事实的记述,探寻双重滤镜对面“客观的”亚历山大,古代史方向的研究人员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历史学家也是所处时代的一分子,不可能完全脱离他们所生存时代的价值观。本以为取下滤镜,实际上又增添了其他的滤镜,甚至在古代亚历山大形象上,抹上浓厚的近代颜料。这种现象并不罕见。
在介绍近代历史学界的亚历山大形象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近代思想家们的认识。
16世纪的意大利人马基雅维利在描绘理想君主形象的《君主论》中,多次以亚历山大的事迹作为例子。亚历山大死后,他的帝国为什么没有爆发针对其继业者的叛乱?在古代波斯,王与诸侯的关系就如同主人和用人,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统治。因此,哪一方一旦获得胜利并切断君主的血统,要维持其后的统治就很容易了。马基雅维利冷静而透彻地观察到,比起胜利者的力量,统治安定的关键更是在于臣民的存在形式。进入启蒙思想时代,对亚历山大绝对的赞扬成为主流。人们对于他的缺点,不仅不进行辩解,反而视这些缺点为衬托优点的材料。
16世纪法国思想家蒙田在《随想录》中写到最伟大的三名希腊男性时,把亚历山大排在了第二位(其余两位是叙事诗人荷马和公元前4世纪底比斯将军伊巴密浓达)。他认为,亚历山大在一般人的半生时间里达成了人类所能达成的全部成就,让人不能不认为他超越了人类的范畴。正义、节制、宽容、信义、对部下的爱、对败者的仁爱等,他的一身集中了那么多崇高的品德。亚历山大虽也有种种异常行为,但普通的正义准则不可能铸造如此伟大的功绩。蒙田认为,不能用人类社会的一般准则去衡量亚历山大(第二卷三十六章)。
18世纪的孟德斯鸠也持有同样看法。他认为亚历山大努力消除征服者和隶属民之间的差别,礼遇波斯王国的女性,因此在他死后,被他征服的所有人都进行了哀悼,被他击败的王族甚至还落下眼泪。这正是亚历山大的特别之处,是他人无法比拟的地方。那么,如何看待亚历山大的恶行?不论是放火烧毁波斯波利斯王宫,抑或杀害亲信克莱特,他都发自内心地后悔,因此人们才不憎恨他,反而同情他,从他暴躁的性格、缺点中发现了灵魂的美(第十篇第十四章)。在孟德斯鸠看来,亚历山大的各种缺点是使他更伟大的佐料。
高举崇高的理念
近代历史学不进行上述主观的道德评价,而是以严密、实证的态度对待各类事实。但这里想讨论的问题有二,一是观察亚历山大的视角,二是在长期的视野下亚历山大的历史意义。
在19世纪中叶的普鲁士王国,亚历山大因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世界帝国而获得极高的评价。获得同样评价的还有征服希腊各国的腓力二世,以及统一了地中海世界的罗马人恺撒。当时的政治背景是:德意志尚未统一,而普鲁士作为领军国家,推动着德意志的统一进程。因此,对于普鲁士的历史学家而言,把分散的众多民族和国家统一为一体,是具有最高价值的。从这个视角出发,亚历山大的远征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意义。
1871年,德国在普鲁士强大的军事实力下实现了统一。与此相对应,亚历山大的世界帝国形象也具有了浓厚的军事色彩。
另一方面,亚历山大也被认为是促进东西文明融合的旗手。早在19世纪初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论述道:“由于亚历山大,高度成熟的文化才得以传播到东方,被占领的亚洲土地也得以希腊化。”(部分字句有所调整)他认为,亚历山大将优秀的希腊文化带到了东方,在落后的东方播撒下了文明的种子,是文明化的使者。而这个为人们所熟知的口号,也与殖民地统治正当化,即由先进的欧洲统治落后的亚洲、非洲的理论相重合。
20世纪3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学者塔恩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他把亚历山大描述为拥有人类同胞观念的先驱者。亚历山大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曾祈祷马其顿人和波斯人团结合作,各民族齐心协力。对此,塔恩认为,这正是所有人类皆为同胞的宣言,在历史上,亚历山大是最先超越了民族界限的人。上述冠冕堂皇的解释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生变化的国际形势。在当时,英帝国应在其统治下各民族的要求,给予他们一定的自治空间,成立了英联邦。另外,国际联盟成立,列强间缔结了不战条约和裁军条约,国际合作的势头高涨。与此相对应,亚历山大世界帝国的军国主义色彩有所减弱,换上了理想主义的外衣以便适应国际合作的潮流。并且,塔恩出身名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根深蒂固。其结果是,在他笔下,亚历山大被塑造成与英国绅士相称的形象,如在性生活方面禁欲。塔恩的亚历山大形象与东西融合论相并立,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研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如上所述,亚历山大被塑造成胸怀世界帝国、融合东西、人类同胞等崇高理念,朝着远大理想迈进,然而最终未能实现的年轻天才英雄形象。
不夸张、虚饰的亚历山大
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新的研究,对上述亚历山大的形象进行了根本性的批判。这些研究否认亚历山大具有崇高的理念、目的,认为他的行动和政策都是应不同时期的状况而采取个别判断的结果。新研究着眼于小状况而非大状况,不依靠先验的观念而重视一个个事实关系。这类研究被称为极简主义(minimalism)。这与时装界去掉礼服多余的装饰、保持简约风格的简约主义是一样的。这种研究认为,亚历山大不是一直遵循着某一大原则,而是就不同的状况,在不同的时期做出最合适的决断,因此他是一名能冷静辨别目的和手段的有为政治家。亚历山大的英雄光芒也因此被削弱,超凡魅力被剥夺,成为一个不加以夸张和虚饰的大帝。这样的亚历山大,也许可以说适应了大众民主主义时代的要求,因为这个时代警惕强势的领导者登台。
极简主义的研究方法带来了微观视角,这一点确实促使亚历山大的研究产生了飞跃性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界从根本上对现存史料重新进行探讨,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极简主义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由于极简主义将亚历山大这一人物和功绩分解为一个个的要素和局面,反而隐藏了另一个危险——无法把握一个整体的亚历山大。也许正因为如此,最近出现的数种研究著作都提出了是否应该对亚历山大进行整体把握这一问题。本书开头也曾提过,亚历山大是一个包含巨大矛盾、极为复杂的人物。以近乎显微镜般的视野观察,再加以合理解释,就能把握如此复杂的人物吗?现在,专家中占据主流的研究方法依然是将亚历山大非理性的情感和冲动涵括在内,试图把他作为一个人从整体上进行理解。这种方式也符合目前这个时代的状况——不论哪里,领导者的资质都被质疑;不论哪里,都需要优秀的领导者。人们正在寻求一个符合当今21世纪时代背景的亚历山大。
探寻21世纪的亚历山大形象
读到此处,各位读者的心中大概会油然生出一种失落感。因为不论怎样的亚历山大形象,都不过是各个时代不同作家、学者的主观创造,大家一致认同的亚历山大形象根本就不存在,可能将来也不会出现。不是这样吗?一方面来讲,的确如此,因为历史学只能依据现存极少的线索去靠近历史,无论积累多少合理的论证,结论却往往只能停留在假设的阶段。这可以说是历史研究的宿命。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历史学研究也是社会工作的一种,要从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中为当代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历史形象,这是我们承担的职责。而构建上述历史形象,需要基于实证研究,而不是没有依据的推论。这也是我们的使命。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与21世纪初叶相符的亚历山大新形象呢?
第一,不陷入片面的英雄史观,而是尽可能地在客观的历史条件中把握亚历山大这一人物。的确,亚历山大是旷世奇才,但任何伟人都不可能超越他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不论东征是多么空前绝后的伟业,亚历山大只不过是最大限度地活用了当时他拥有的条件,与当时面临的课题展开较量,不断攻克,不断前进。笔者认为,通过探究清楚这些条件、课题和具体的解决策略,可以让亚历山大的人物形象建立在更为客观的基础上。
第二,在长期的框架中考察亚历山大的业绩。亚历山大以短短的十年完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伟业,如果以短期的视野进行考察,那么只会对他的功业瞠目结舌。评价历史上的人物,关键在于长期观察,即他从前一个时代继承了什么,又给后一个时代留下了什么新的东西。并且,像亚历山大这样的征服者,必须仔细探究他在各个征服地继承了什么,又留给各个征服地什么。总而言之,要在时间和空间的二重框架内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
当然,亚历山大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本书不可能包含所有的主题。再者,本书也不是他的传记。与亚历山大的内心世界相比,本书更侧重于以时间、空间为视点,重点探究其帝国的实际状况。这是因为直接展现他本人主观意图的史料十分稀少,大多数情况只能通过当时的证据来进行推断。与此相比,笔者认为以下研究更有建设性:通过现存史料来研究军队的构成及权力结构、亚历山大的人事等各类政策、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在各地区面临的课题等,不断构建相对可靠的侧面,以此来呈现亚历山大帝国的实际状况。通过这样的研究,如果能从历史中的亚历山大那里找到指向未来的指针,那么本书或许可以说有些许存在的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