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全九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亚历山大和希腊人

远征东方略史(一)

东征时期划分

从本章开始到第七章,我们将按照远征过程,依不同主题,详细论述亚历山大帝国的实况。首先把东征划分为三个时期,以图示意。

第一个时期是从公元前334年远征开始,到公元前330年夏大流士三世被杀、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灭亡为止。这期间,亚历山大以为希腊复仇为名攻打波斯,在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伊苏斯战役及高加美拉战役中大获全胜。此后和平占领了埃及、巴比伦尼亚这些拥有古老传统的国家,取得波斯帝国的西半部领土。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灭亡,使得远征的表面目的达成。

第二个时期,从公元前330年秋进攻中亚开始,到公元前326年跨过印度河,在希法西斯河停止远征,决定返程为止。亚历山大为了追求自身的目的,已经抛弃了为希腊复仇的名义。他自称亚洲之王,提拔波斯贵族担任高官,吸纳东方的宫廷礼仪。像这样,因采取与东方合作的方针,遭到将士们的强烈反对,但他还是一次次地排除亲信中的反对派,坚持己见。在进攻原波斯帝国的东半部领土时,马其顿军队直面险峻的山脉、炙热的沙漠和雨季的印度河,所到之处若是有居民反抗,便进行残酷的杀戮。

亚历山大的远征图

第三个时期,从公元前326年末开始,马其顿军队沿印度河而下,到达河口,向西行进,返回巴比伦,到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为止。这一时期,亚历山大面对的是如何统治帝国这一重要课题。他肃清叛乱的波斯人总督,让马其顿老兵退伍,将大量亚洲人编入军队,对权力的根基进行重组。希腊各城市虽然迈出了将亚历山大神格化的第一步,但另一方面又因流亡者的归国而弥漫着躁动不安的空气。亚历山大接下来计划乘船周游阿拉伯半岛,然而在出发前因热病而倒下,还没来得及指定继承者就去世了。

基于以上示意图,第四、五、七章的开头将再就远征的过程稍作详细说明。但因叙述方便的需要,各章关于远征简史的划分,和以上的时期划分可能有不一致之处,在此事先声明。

远征军的编制

远征军出发时的兵力如下图所示。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远征的主要部队。

骑兵部队是马其顿军队的中坚力量,八队共1800人,被冠以代表着伙伴、朋友的“hetairoi”一词,而获得“伙伴骑兵”的美称。他们顶戴头盔,身披铠甲,腰佩短剑,单手紧握长达2.7米的长矛。组成战斗队列时,八队中最右侧的一列担任全队前进引导的任务,其布局每日更新。战斗方阵一般采用矩形,有时也可转变为楔形。所谓楔形,就是部队的指挥官位于楔形的前端,全体排列成一个细长的等腰三角形,如雁形阵般敏捷地杀入敌军方阵。

马其顿步兵分为被称为“Pezhetairos”的重装步兵部队和被称为“Hypaspistai”的近卫步兵部队两种。虽然两者都是排成密集方阵作战,但说到密集步兵部队时特指前者。

亚历山大的兵力

“Pezhetairos”是伙伴步兵的意思,为了培养士兵对国王的亲近感和忠诚心,连一般的步兵也给予“国王的伙伴”的荣誉称号。共分六队,每队一千五百人,共计九千人。这支由腓力二世独创的步兵部队,最大的特点是每人手持长达5.5米的长矛(Sarissa)。铁质的矛头长五十厘米,整体重量达七公斤,士兵两手持矛。战斗时,前四排的士兵水平持矛向前推出去,五排以后的士兵长矛向斜上方立起前进。当时希腊步兵的长矛为2.5米左右,而马其顿步兵的长矛攻击距离远,能够先发制人。这种像刺鼠般令人恐惧的密集部队,直到公元前2世纪才被罗马军击败,的的确确是不败的步兵部队。

“Hypaspistai”即近卫步兵,本来只是持盾的随从兵,腓力二世进行了扩充,选拔出身体强健的优秀者组成精英步兵部队。其战斗作用和密集步兵一样,只不过密集步兵每次打仗前临时征集、依据出生地编练而成的,而近卫步兵是职业军人,可以长期随军战斗。亚历山大将近卫步兵扩充到三千人,分三队,每队一千人。其中有一队是精锐中的精锐,作为国王的禁卫队。这支部队战法灵活,可以进行游击战、奇袭作战,沙漠和山岳地带的急行军,以及骑兵部队的侧面防卫,等等,所有的状况都可以应对。

除此之外还应特别说明的是,腓力二世的时代攻城兵器飞速发展。公元前340年攻击希腊城市佩林苏斯时,腓力搭建了高达三十七米的木制攻城塔,把塔拖到城墙前,从塔中投射石弹和箭。另外还用破城槌撞坏城墙,挖掘坑道使城墙向下塌陷等。腓力甚至改良了远距离发射箭和石弹的发射机。用发射机以四十五度仰角射出箭和弹,射程远达四五十米。

而国家财政方面则是另一番情况。虽然腓力二世开发矿山,收获大量战利品来补贴国家,但是无休止的战争、贿赂他国,以及对亲信的慷慨解囊,都造成了大量资金被浪费。

等到亚历山大远征出发时,国家财政已经极度拮据。他在公元前324年发表演说时,提到国库只有六十塔兰特,父王的借款却有五百塔兰特。因此亚历山大又借了八百塔兰特,这才勉强凑齐远征的费用。而据普鲁塔克所述,当时亚历山大手头只有七十塔兰特,又借了二百塔兰特,且军队所带粮食也仅够吃三十天。直到伊苏斯战役后,军队获得波斯的大量财宝,财政状况才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对小亚细亚沿岸地区的进攻

公元前334年春,马其顿军队在安菲波利斯集结,出发远征。二十天后到达渡河点塞斯托斯。副统帅元老级人物帕曼纽率领主力部队,率先渡过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登上亚洲大陆。

亚历山大亲率六十艘船,向以特洛伊战争的传说而著称的古都特洛伊进发。他从船头将长矛掷向亚洲土地,最先登陆,并宣称“用矛夺取领土,从众神那里接管亚洲”。这是把自己比作特洛伊战争英雄们的举动。之后他们和两年前派出的先遣部队会合,兵力达到47100人。

波斯一方把小亚细亚各地的总督和将军们召集到泽雷亚,商议对策。希腊雇佣军队长门农(Memnon)提出焦土作战方针,以使马其顿军陷入粮食危机,逼其撤退,但因受到当地总督阿西提斯的强烈反对而被驳回。最终两军在格拉尼库斯河对决。马其顿军以骑兵为先锋,渡河进攻。战争很激烈,就连亚历山大周围也陷入骑兵乱战。他自己也像荷马史诗中描述的一对一决斗那样,杀死了敌军的两个指挥官。突然,敌军中另外一人挥刀砍向亚历山大,千钧一发之际,亚历山大被亲信所救。之后中央的步兵打垮敌军,波斯军溃败而逃。

萨迪斯的神殿遗址 萨迪斯曾经是吕底亚的首都,也是波斯统治小亚细亚的据点。笔者拍摄

首战告捷,通往小亚细亚西岸的道路由此打开,部队南下,向萨迪斯进发。这里曾经是吕底亚王国的首都,波斯人把它变成统治小亚细亚的据点。然而,当兵临城下之际,驻扎军的指挥官主动交出了城市。此后,爱琴海沿岸的希腊各城市也纷纷打开城门,主动投降。亚历山大“解放”的各个城市都树立了民主政治的旗帜。只有米利都和哈利卡纳苏斯顽强抵抗。尤其是哈利卡纳苏斯,它是坚固的要塞城市,将军门农率领精锐部队据守城池。马其顿军反复使用攻城武器,在激烈的包围战之后,攻破了哈利卡纳苏斯。占领米利都后,亚历山大解散了由一百六十艘战船组成的希腊舰队。这是因资金不足,加之他判断自己的舰队可能不敌作为波斯海军主力的腓尼基、塞浦路斯舰队。于是他采取夺取港口以控制沿岸地区、从陆地逼迫波斯海军解体的作战方针。

从剧场望向博德鲁姆湾 曾经称作哈利卡纳苏斯的博德鲁姆。笔者拍摄

冬天到来,亚历山大命令副统帅帕曼纽率领骑兵部队和同盟军向萨迪斯方向移动,在内陆的戈尔迪乌姆会师。他自己则率领步兵部队向小亚细亚南岸进军,征服了从吕基亚地区到皮西迪亚地区的各城市。途中在法塞里斯北部,有一段浪涛汹涌、难以通过的岩滩道路,但是亚历山大一行通过时正巧赶上北风压倒浪涛,因此得以平安渡过难关。历史学家卡利斯钦斯把这看作上天的保佑,是亚洲之海为表示欢迎而向亚历山大行的跪拜之礼。这也是亚历山大神话的开端。之后部队北上,到达弗里吉亚地区的首府戈尔迪乌姆。这是自赫梯帝国时代以来小亚细亚内陆地区的交通要冲,波斯“御道”也经过这里。就这样,远征第一年,马其顿军占领了小亚细亚的西半部分。

伊苏斯战役

公元前333年春,帕曼纽的部队在戈尔迪乌姆与大部队会师,开始了第二年的远征。出发前,亚历山大访问了戈尔迪乌姆的城堡。那里有古代国王米达斯献纳的大车,传说谁能把车辕上的绳结解开,谁就能称王。亚历山大接受了这个挑战,有记载说他是把钉子拔下来解开的,也有记载说他是用剑把它斩断的。这就是有名的戈尔迪乌姆之结的传说。

戈尔迪乌姆王宫曾经所在的山丘 中央是城门遗址,左边是其他遗迹。笔者拍摄

在爱琴海,门农率领的波斯海军活动频繁,夺回了很多希腊的岛屿和城市。据说他想要把战火烧向马其顿、希腊本土一侧。

这种作战方针若成功的话,远征军就将断开与本国的联系,被孤立在敌方领土上。但到了初夏,门农在进攻莱斯博斯岛的米蒂利尼的战斗中因病去世。这对亚历山大来说是一大幸运,在远征初期就排除了最大的敌人。虽然门农去世,但在新指挥官的领导下,波斯海军仍控制着爱琴海东部的制海权。马其顿军的后方被搅乱,亚历山大不得已只能命令重建海军。制海权的前景难以预料,远征军的前途也不容乐观。

两军到达伊苏斯战场的路线

初夏离开戈尔迪乌姆的马其顿军向前进发,从安塞拉(今安卡拉)南下,在称为西利西亚之门的关卡攻破波斯守卫队,到达沿岸的塔尔苏斯。在这里,亚历山大在西德那斯河洗澡后发起高烧,在病床上躺了两个月左右。塔尔苏斯山脉流下来的水即使在夏天也很凉,据此推测他可能得了急性肺炎。初秋时,亚历山大的身体终于恢复,于是在征服了西利西亚地区之后,向伊苏斯进发。途中,得到波斯军在阿玛努斯山东部宿营的消息,军队就直接向阿玛努斯山南部的山隘急进。

大流士三世率领的波斯军队8月从巴比伦出发,10月到达索克依。这里是广阔的平原地带,对于波斯骑兵大部队极为有利。但因亚历山大病倒及马其顿军进军迟缓,大流士三世的判断被打乱。他不再等待,率军从阿玛努斯山北部朝伊苏斯进发。两军共计近十万大军,演绎了史上绝无前例的“错过”。敌军出现在身后的消息让亚历山大非常吃惊,他即刻北上。就这样,两军相逢在皮纳罗河(今帕亚斯河),在海与山之间宽度仅为2.5公里的堤防上对决。

伊苏斯战场 两军对峙的皮纳罗河。近处是波斯军,对面是马其顿军队。笔者拍摄

亚历山大率领近卫步兵快速渡河,突破迎面而来的波斯轻装兵,与紧随其后的骑兵部队一起向敌军中央的大流士杀过去。大流士见势不妙,迅速逃走。波斯军中央部分虽占据优势,却因主帅逃跑而全线崩溃。波斯军队的骑兵因战场狭小无法展开战阵,数量上的优势更不能显现。放弃广阔平原移军到狭窄海岸地带开战,是大流士的致命失误。亚历山大乘胜追击大流士,但未能追上。

伊苏斯战场全景 战争在阿玛努斯山山麓到海边2.5公里处进行

大流士的豪华帐篷和精美日常用品全部被缴获,他的母亲、妻子和三个孩子也都成了俘虏。按波斯惯例,国王亲征时,后宫也陪同左右,甚至国王和贵族的家属也随军前行。亚历山大将她们妥善安置,给予王室应有的待遇。大马士革的一个波斯军据点也被帕曼纽占领,从那里掠夺了大量财富和贵族妇女。丰厚的战利品让亚历山大终于摆脱了财政危机。

提尔城

公元前333年晚秋,马其顿军队向腓尼基进军,为追赶大流士而进入内陆,但在这之前,有必要确保东地中海沿岸一带的稳定。腓尼基各城邦虽有国王执政,但是几乎所有的国王都率领舰队在爱琴海活动,大半城市的国王都不在城内,不攻自破。然而,作为迦太基的母邦而闻名于世的提尔城却拒绝归顺。亚历山大断定:将拥有强大海军的提尔城置之不顾,这是很危险的。于是,从公元前332年1月开始,他发起了持续整整七个月的包围战。

提尔城是一个重要的要塞城市,位于距离陆地八百米的岛上,周围有坚固的城墙,要攻克这座城市极其困难。亚历山大投入了大量的木材和沙石,从陆地向海岛营建长堤,在长堤前段安置攻城武器展开进攻。提尔人也不甘示弱,驾驶舰船放火,顽强抵抗。然而,腓尼基人和塞浦路斯人的国王们却叛离波斯,率领两百艘舰船归顺亚历山大。从陆地进攻海上的战术因此得以奏效。亚历山大命全部舰队封锁海岛,击溃南边的城墙,让步兵突入城内。似乎为了宣泄长期包围战的愤懑,马其顿军队大开杀戒,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最终,八千提尔人战死,近三万人被卖作奴隶。

远征军再次南下,只有巴勒斯坦地区南部加沙地区的居民进行了顽强抵抗。他们的城市离海岸约四公里,位于海滩和沙地环绕的山冈上。亚历山大在周围建造土台,在上面安放攻城武器展开进攻。在两个月的包围战后,城里的男性全部被消灭,女人和孩子被卖作奴隶。由此,亚历山大将从叙利亚至巴勒斯坦的沿岸地区全部收入囊中。

另一方面,在小亚细亚,从伊苏斯战役中逃亡的波斯将军们召集士兵,伺机反攻。公元前332年春,他们率军攻打吕底亚地区。弗里吉亚总督安提柯击溃了他们。就这样,小亚细亚内陆地区也被完全平定了。

科林斯同盟与希腊的大义

科林斯同盟组织

如第三章所述,腓力二世把征服的希腊各国统一为科林斯同盟,以此作为统治希腊的工具。亚历山大继承了这一做法,以科林斯同盟全权统帅的身份,动员希腊同盟军远征。这里我们探讨一下同盟的内容。

虽然条约原件没有保存下来,但根据同时期的政治辩论可知,条约规定保障各城邦的自由与自治,禁止变更政体、消除债务及土地再分配,保障海上运输安全,将背叛者视为敌人。庆幸的是,在雅典卫城出土了一件碑刻,上面记载了条约末尾各国代表的誓约。


誓约:本人向宙斯、盖亚、赫利俄斯、波塞冬、雅典娜、阿瑞斯等所有的神和女神起誓,本人将守护和平,绝不破坏有关马其顿腓力的条约。对于信守此条约者,无论是在陆地抑或是海上,本人绝不会怀有敌意进行攻击。对和平参与者的城邦、要塞和港口,本人绝不用任何方法夺取。本人绝不破坏腓力及其子孙的王权,绝不破坏各城邦和平起誓时的国家制度。本人绝不违背此条约,其他人如若违反,绝不饶恕。若有人破坏此条约,本人必依据受害者的请求,对其进行援助,并遵从评议会的决议与总帅的命令,与破坏普遍和平者斗争到底。


此条约接下来还列出了参与国的名称及各国的决议权数量。由于石碑受损严重,只能读出一部分国家的名称。决议权则是根据各国能提供的兵力大小来分配的。

条约最后所提及的是普遍和平,如第二章所述,这是自公元前386年以来希腊人在波斯国王的主导下反复缔结形成的和平条约。很明显,科林斯同盟继承了普遍和平条约的框架。腓力利用这一条约形式,设立了各国代表组成的评议会,以此实现对希腊各国的统治。禁止变更政体是为了在各国延续亲马其顿政权的统治,禁止消除债务和土地再分配则是为了保护那些支持腓力的上层民众的利益。也就是说,这些条款的目的其实就是把加盟国的政治和社会秩序按照现状固定下来,更进一步向马其顿国王及其子孙起誓,确保忠诚。像这样,将希腊人半个多世纪奉行的国际关系体系变成了统治希腊的工具。这可以说是腓力巧妙的外交策略和干练的手腕得以充分发挥的例子。

条约中对希腊人承诺的“自由和自治”,通常只是歌颂希腊各国独立的固定表达而已,其实它已经变质为马其顿统治下带有限制的独立了。此外,腓力二世为了巩固希腊统治,在科林斯、底比斯、安布拉基亚、卡尔基斯四个城市驻扎军队。这些军队后来被称为“希腊的桎梏”。另外,小亚细亚的希腊各城市从波斯统治下被“解放”后,并没有加入科林斯同盟。

希腊的大义

进行东方远征的大义从名分上说有两个。其一,为了报复约一百五十年前希波战争中波斯人蹂躏希腊土地、亵渎众神的行为;其二,为了把小亚细亚的希腊人从波斯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亚历山大用语言和行动反复宣传:自己所做的一切从始至终都是为了希腊。

首先,在格拉尼库斯河战役获胜后,亚历山大将战利品中的三百具盔甲赠予雅典,供奉卫城的雅典娜女神。还命人刻了以下碑文:


此为,腓力之子亚历山大及除斯巴达人以外的希腊人,从亚洲夷狄(波斯)手中缴获的物品。


给雅典送去盔甲,是因为雅典是希波战争胜利最大的功臣。供奉卫城,是因为过去波斯人占领雅典时,烧毁了卫城神殿,亵渎了雅典娜女神。特意刻上“除斯巴达人以外”,是因为斯巴达是唯一一个拒绝加入科林斯同盟的国家,把它和“忠诚”的雅典作对比,以此拉拢雅典民众。此次送给雅典三百具盔甲,与公元前480年希波战争温泉关战役中牺牲的三百名斯巴达士兵的数量一致。就这样,亚历山大把希波战争中斯巴达的贡献堂而皇之地从希腊大义中抹去了。

高加美拉战役之后,亚历山大对普拉提亚和克罗顿两国予以特别关照。首先,他下令复兴在公元前373年被底比斯破坏的普拉提亚。因为在希波战争中,普拉提亚把他们的国土作为战场,为此承受了沉重的灾难。此外,亚历山大命人给位于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城市克罗顿送去了部分战利品。因为意大利和西西里岛的其他希腊人没有参加希波战争,只有克罗顿人派一艘船参加了萨拉米斯海战。实际上,这也并不是正式参战,只是某个拥有运动会夺冠经历的克罗顿人装备了船舰,以个人名义参战的。总之,亚历山大特别表彰了他们在希波战争中的勇气和贡献,对此表达敬意。

在波斯帝国都城之一苏萨的宫殿里收藏了薛西斯国王从希腊带回的战利品,其中包括哈莫迪奥斯和阿里斯托基顿的青铜像。他们在公元前6世纪末刺杀雅典僭主,为推翻庇西特拉图一族的僭主政权创造了契机。亚历山大下令马上把这两尊青铜像送回雅典。从专制君主波斯国王手中夺回推翻僭主政权功臣的青铜像,没有比这更好的远征名义了。

对背叛者的惩罚

反之,与波斯站在同一阵营的人被视为希腊大义的背叛者,绝不宽恕。在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中,五千希腊雇佣兵埋伏在波斯军背后的山冈上。波斯骑兵战败逃亡后,伏兵被马其顿军包围。他们向亚历山大请降,却遭到拒绝。亚历山大命令步兵、骑兵齐进向他们发起猛烈的进攻。这五千名希腊雇佣兵中,有三千人战死,两千人成为俘虏。亚历山大在这些俘虏的脚上扣上脚镣,押往马其顿,以违背希腊大义为由,让他们从事重体力的劳动。

虽然可以认为这是正确的政治决断,但普鲁塔克在亚历山大传中记载“他的愤怒战胜了理智”,所以才对希腊人发起猛攻。如果理性决断的话,他应该饶恕这些优秀的雇佣兵,把他们编入自己的部队,这才是明智之举。然而,他首先想到的却是对背叛者的惩罚。事实上,这样残酷的惩罚反而使受雇于波斯军的其他希腊雇佣兵吸取了教训。他们不再对亚历山大的原谅抱任何希望,于是在各地与波斯军队一起奋勇抵抗。特别是在伊苏斯战役中,希腊雇佣兵被部署到波斯战列的中央,压制马其顿密集步兵部队,使其陷入苦战。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雇佣兵都被无情判罪,在公元前334年的米利都攻围战中,三百名希腊雇佣兵逃到了一座无名小岛上,打算抵抗到底。亚历山大得知后动了恻隐之心,以把他们编入远征军为条件,与之和解。

在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中被俘的雇佣兵中也有雅典人。公元前333年,雅典向驻扎戈尔迪乌姆的亚历山大派遣使节,请求释放同胞。亚历山大拒绝了这一请求,但称如果情况好转,可以再派遣使节过来。释放雅典俘虏是在平定埃及后、再次驻扎腓尼基的公元前331年夏天。当时他已经统一了地中海东部一带,完全掌握了制海权。

希腊雇佣兵受雇于波斯的时期不同,受到的处置也不尽相同。大流士三世死后,曾追随他的一千五百名希腊雇佣兵在里海南岸的希尔卡尼亚投降。亚历山大释放了科林斯同盟成立前的雇佣兵,给其余士兵发放与受雇于波斯军队时相同的酬金,把他们编入自己的军队。

像这样,亚历山大对背叛者的态度并不相同,那是因为他的政策需要因时而异。对格拉尼库斯的雇佣兵进行严惩,这对刚开始的作战有很大作用,正因为远征才刚刚开始,他有必要把大义名分放在首位。

然而,随着远征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残忍报复的例子。公元前329年,亚历山大抵达了位于中亚索格底亚那(译者注:中国古称粟特)地区布朗奇达伊居住的城市。布朗奇达伊出生于小亚细亚的米利都,是掌管狄迪玛阿波罗神殿的神官一族的后裔。公元前479年,薛西斯国王从希腊撤军后,布朗奇达伊将神殿的财宝转让给了这位波斯国王,随后薛西斯王放火烧光了神殿。据说,此后布朗奇达伊一族追随波斯军队,离开故国,来到这个偏僻的地方定居。亚历山大把布朗奇达伊的后代视为希腊的背叛者,于是派步兵包围他们并将之残忍杀害,不留一个活口。不仅如此,他还破坏城市,拆毁城墙,甚至连神圣的森林也全部被夷为平地。虽然许多学者认为此事并不可信,但多种古代史料均有记载,事件的真实性毋庸置疑。希腊大义并不足以为这些彻底的杀戮和破坏行为提供理由。极有可能是马其顿军队对中亚民众的不断起义束手无策,便杀害他们来宣泄不满。可以认为,布朗奇达伊的背叛与对神的亵渎只是将那些残忍行为合理化的借口而已。

小亚细亚的希腊人被解放了吗?

宽大的处理:普里埃内

远征第一年,亚历山大沿小亚细亚沿岸地区南下,沿途不断解散希腊各城市的寡头政治,建立民主政权,恢复各地原有的法律,允许自治。建立民主政权是因为在波斯统治下,寡头派在各城市掌握政权,亚历山大要在各城市建立支持自己统治的政体,并不是因为对民主派有共鸣。

问题是其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关于小亚细亚沿岸各城市的情况,保存至今的刻有亚历山大所发书简及公告的石碑能够反映一些问题。首先看一下得到最宽大处理的、位于迈安得罗斯河畔的普里埃内。以下为公元前332年左右亚历山大发布的公告的一部分([ ]内为复原部分)。


亚历山大之公告

瑙洛库斯居民中的普里埃内人拥有自治和自由权,与其他普里埃内人一样,可拥有位于市区和乡间的土地及房屋。米尔瑟莱欧和佩迪埃司的土地及其周边属于本王,这些村落的居民需缴纳租贡。普里埃内人的筹款,予以免除。另,允许尔等派兵驻留“卫城”。……诉讼……[判决]……法庭……(以下缺损)


大致经过和内容经复原如下: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军从波斯人手中“解放”了普里埃内之时,亚历山大命令这个城市提供筹款。翌年,波斯人发起反攻,虽然夺回沿岸各城市和岛屿,但普里埃内始终忠于亚历山大。与此相反,在普里埃内西部约7公里的一个叫作瑙洛库斯的小港口,非希腊人居民却投靠了波斯。完全驱逐波斯军队之后的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发布了以上公告。为奖励普里埃内人的忠诚,免除其筹款;为惩罚投靠波斯的瑙洛库斯民众,把瑙洛库斯城与普里埃内合并,规定非希腊人的土地全部归亚历山大所有,并要求其缴纳租贡。租贡为定期缴纳的税金,筹款为特殊时期要求支付的资金。像这样,虽然希腊城市普里埃内被允许自治和自由并免除筹款,但非希腊人的居住地收归亚历山大所有,并被要求缴纳租贡。

普里埃内人被免除筹款,意味着沿岸地区的其他希腊城市要承担被免征的那部分款项。另外,从公告中提及的驻扎军队,以及之后出现的诉讼、法庭、判决等词来看,可以推测亚历山大有干涉内政的权力。此外,上述命令不是以条约的形式,而是以公告的形式发布的,也就是说,亚历山大可以随时撤销或更改。虽然普里埃内得到了最宽大的处置,但其“自由和自治”事实上是受限制的,只有遵循亚历山大的意志才能被认可。

亚历山大的介入:希俄斯

与大陆相邻的爱琴海海岛各城市虽然已经从波斯帝国独立出来,但东方远征开始后,反而被卷入了波斯海军的反攻战争。针对其中的一个城市希俄斯,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4年发布了以下公告。


从希俄斯逃亡的人应全部回归祖国。希俄斯的国家体制应为民主政体。为避免民主政体与逃亡者归国相互矛盾,应选举立法委员会起草并修订法律。修订以及起草的法律应送至亚历山大处过目。希俄斯人应出资提供配备船员的二十艘三层划桨战舰。在我方舰队与希腊人的其他舰队一起巡航期间,这二十艘战舰必须停留在海上。至于把城邦拱手让给夷狄(波斯人)的叛徒,已经逃跑的,应将其驱逐出所有共同守护和平的城邦,且应遵从希腊人的决议,予以逮捕。对已被逮捕的,应将其押至希腊人评议会,接受判决。回归希俄斯者若与市内留守者产生纷争,应将其带至我处接受裁决。在其相互和解之前,亚历山大国王将派遣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部队驻守希俄斯。希俄斯应承担一切费用。


公元前5世纪提洛同盟成立以来,希俄斯一直是雅典在爱琴海地区强有力的同盟国。公元前357年希俄斯脱离雅典,建立了寡头政治。但在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派遣远征波斯的先遣部队到小亚细亚沿岸,推翻了其寡头政治,希俄斯投靠马其顿,随后也加入了科林斯同盟。然而,次年波斯军队夺回了沿岸地区,希俄斯的寡头政治得以复辟。公元前334年,以亚历山大的到来为契机,亲波斯的寡头派市民被驱逐。上文的书简就是这一时期亚历山大致希俄斯人的公告。公告规定,对逃亡者的逮捕和审判按照科林斯同盟决议执行,这也符合解放希腊人这一远征的大义名分。与此相反,新法的制定要有亚历山大的认可,对于恢复归国者财产而可能引发的纷争,“由我处”即亚历山大自己裁定。因为希俄斯是与爱琴海制海权紧密相关的军事要岛,所以亚历山大对其内政干涉的程度,要比普里埃内强得多。

当时,爱琴海上尚存有波斯海军的势力,他们在各地夺回岛屿及城市,使得局势短时间内仍动荡不已。上述书简中亚历山大命令希俄斯派遣二十艘三层划桨战舰,就是为了应对这一状况。然而,翌年因亲波斯派内奸的串通,致使希俄斯再次落入波斯军手中。最终“解放”希俄斯是在公元前332年末,那时波斯舰队被完全驱逐,爱琴海也成为了“马其顿之海”。

有关希俄斯的情况,还保存了一封亚历山大以第一人称所写的书简,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他是如何解决逃亡者回国后产生的纷争的。


他(姓名不详)意志坚定,没有向夷狄(波斯人)投降,特此证明。他是我的朋友,对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也是友善的。并且,他为了让逃亡者归国、为了解放曾被夷狄建立寡头政治的城市,尽心尽力。因此,我提出以下请求:为了报答他为市民团所做的贡献、为诸位所参加的战斗,撤销对他父亲的决议;在归国者中将没收的财产最先返还于他;表彰他和他的朋友,把他作为爱国者来看待,信赖他。


从上文提及的对其父亲的决议可以看出,此人曾追随被驱逐的父亲出境,无奈之下投降于波斯,最后对“解放”希俄斯做出了贡献。幸运的是,他受到了亚历山大的赏识,在其支持下平安回国,还恢复了财产。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他和亚历山大的个人交情,是亚历山大的决断。

随后,在公元前331年,被逮捕的寡头派希俄斯人被带到了停留在埃及的亚历山大面前。亚历山大把他们流放到了尼罗河上游阿斯旺附近的象岛上。之后,在希俄斯人的请求下,亚历山大终于撤走了驻留部队。

国家体制变更的影响:埃菲索斯

像这样,各城市的政治体制变更频繁。流放与回归、没收与恢复财产,在这样的反反复复中,市民内部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有时甚至达到了城邦分裂的程度。埃菲索斯便是其中一例,相关事例整理如下。

直到公元前336年,在波斯的统治下,寡头派掌握了埃菲索斯的政权。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派出的先遣部队南下后,民主派发动政变,驱逐了寡头派。为了称颂腓力,民主派把他的画像立于神殿前。不久后民主派领导人希罗庇托斯离世,民众把他视为城市的解放者予以表彰,并在广场为其修建墓地。

大约公元前335年,波斯一方的希腊雇佣兵队长门农率领军队开始反攻,驱逐马其顿军队,把他们逼到小亚细亚西北部。逃亡的埃菲索斯寡头派与门农串通,夺回了政权,并驱逐了民主派。寡头派以希尔法克斯一族为核心,抢掠了阿耳忒弥斯神殿,放倒了腓力画像,甚至挖掘了民主派领导人希罗庇托斯的坟墓。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的军队到来后,又驱逐了寡头派并恢复了民主政治。民主派市民马上报复寡头派,杀害了希尔法克斯一族。亚历山大禁止了其他报复活动,恢复秩序,受到了埃菲索斯民众的拥戴。

这是多么残酷又混乱的一幕悲剧!卷入这场混战的市民及其家人承受了多大的痛苦与辛酸?类似的事例在史料中并没有一一记载,这是因为此类国体变更在希腊城市是常有的事。尽管埃索菲斯从波斯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了,可还是很难从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走出来。

自由大义的背后

高加美拉战役结束后,亚历山大在致希腊的书简中称:所有的僭主政治已被消灭,希腊人可根据各国法律执政。这意味着,在波斯国王支持下统治各国的僭主们,与波斯王权一起被推翻了。从前后文的关系来看,这里说的希腊人指的是居住在亚洲的希腊人。而“根据各自法律”的统治,正如上文所分析的,终究是以服从亚历山大的统治为前提的。

然而,在当时,希腊本土的几个城市还存在亲马其顿派的僭主政治。根据公元前331年所作的、以德摩斯梯尼之名流传下来的政治辩论,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斯基昂、培林尼和美赛尼亚三个城市还保留有僭主政治,并且都是由安提帕特扶植的。安提帕特是亚历山大的代理统治者,毋庸置疑,这些僭主都是在亚历山大的认可下才掌握政权的。尽管标榜着希腊的大义——“自由”,但只要对亚历山大自身有利,即使是僭主政治也会予以支持。大义名分与现实政策相悖,打着自由的旗号,却支持独裁政权,这一点与现代美国如出一辙。这也许是阐释当权者实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性格最好的例子吧!

对希腊人的不信任

同盟军的待遇

尽管高举着大义名分的旗帜,但若仔细分析远征中亚历山大和希腊人的关系,可以发现他对希腊人怀有不信任感。不管对希腊文化爱得如何深沉,在战争和现实政治的层面上,他未必信任希腊人。

在与波斯军主要的会战中,亚历山大并不怎么使用作为同盟军的希腊军队。在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中,他仅派遣了六百名骑兵,而近七千名步兵没有参战。一千八百名色萨利骑兵倒是活跃在最左翼。虽然他们也是希腊人,但因很早就臣服于马其顿,所以获得了特殊的待遇。在伊苏斯战役中,也没有出现同盟军步兵,取而代之的是希腊雇佣兵,但除了一小部分被部署在右翼外,大部分都被部署到第二列,即马其顿密集步兵部队的后方。在高加美拉战役中,虽然同盟军步兵被安排在第二列,但却是为了包抄波斯大军背后做准备的。

总之,在三大会战中除了色萨利骑兵外,其余的希腊军队几乎没有参战,即便是参战,起的作用也不大。与此相反,在伊苏斯战役和高加美拉战役中,波斯部署了一批精壮的希腊雇佣兵,他们为大流士三世所器重。在伊苏斯战役开始前,亚历山大召集各级指挥官和部队队长,发表了一场激情澎湃的演说。其中,提到希腊人互相残杀,称对方只是为了金钱,而己方是为了希腊。但“为了希腊”只是个口号,最终亚历山大还是不信任坦然投向敌人一边的希腊人,害怕他们背叛,尽量避免把同盟军部署到第一战线。

海军也是一样。远征第一年,马其顿舰队有一百六十艘舰船,当然其中大多数都是希腊的,但最大的海军国雅典却只有二十艘舰船被编入马其顿舰队。实际上,当时雅典的船坞里拥有三百五十艘舰船。的确,波斯海军的主力——腓尼基和塞浦路斯都拥有强大的海军。亚历山大深知难以抵抗,所以在占领米利都后,便遣散了自己的海军。但实际上,只要利用好雅典海军,就可以抵抗波斯海军,还能确保爱琴海的制海权。但他没有这样做,这在政策层面上是说不通的。虽然亚历山大醉心于希腊文化,但即便对希腊首屈一指的雅典,他在政治方面也不予以信任。这是他心理上的症结。

亚吉斯的起义

亚历山大的担心在希腊本土成为了现实。公元前331年夏,斯巴达国王亚吉斯得到了波斯的援助,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斯巴达是唯一一个拒绝加入科林斯同盟而选择“光荣独立”的国家。其最大的理由是,科林斯同盟承认了原斯巴达统治下的美赛尼亚人是独立的,而且腓力二世对多起领土纷争的裁定,都对斯巴达极为不利。亚吉斯联合波斯海军司令,寻找时机,在亚历山大的增援部队由马其顿向东方进军后,立即发动起义。起义军兵力步兵两万名、骑兵两千名,其中包括约八千名从伊苏斯战役中逃脱的希腊雇佣兵。与之相比,代理统治者安提帕特率领的军队只有步兵一万二千名、骑兵一千五百名。亚历山大当即派出马其顿舰队,以及当时已经归顺的腓尼基、塞浦路斯舰队共一百艘船只,前往增援。次年初,又通过叙利亚总督运送了战争费用。亚历山大最担心的是雅典是否会参加叛乱。所幸,最终雅典还是没有和亚吉斯结盟。公元前330年春,马其顿、希腊联军举兵四万,在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中部的麦加洛波利斯与起义军展开了殊死搏杀。斯巴达起义军中超过五千三百人战死沙场,亚吉斯也殒命于此,这场起义最终得以平息。

令人意外的是,亚历山大却将此次大战称为“老鼠的闹剧”,似乎对其十分不屑。这是想说明此次起义不值一提,还是不想认可统帅安提帕特的功绩,我们不得而知。然而,他正是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才不断派遣舰队并运送军费,那又为何对此嗤之以鼻呢?因这一次起义验证了一直以来对希腊人的不信任,他认为抓住了蔑视希腊人的根据,在他心目中希腊人的政治位置更加低下了。不信任感带来的表里不一的虚张声势和蔑视,正是这种意识的表现。

事实的隔离政策

公元前330年夏,大流士三世被杀死,阿契美尼德王朝灭亡。之后,希腊同盟军在波斯帝国旧都埃克巴坦那解散。名义上为了希腊的战争也结束了。此后,从军的希腊士兵除了色萨利骑兵之外,全部变成雇佣兵。那么这些士兵又是如何处置的呢?就结局而言,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被抛弃或被隔离了。安置这些士兵的地方除了部队驻地之外,还有各地新建的城市,即亚历山大城。

亚历山大城的建设,经常被美其名曰“亚历山大东西方融合政策的一环”,实际上这是不得要领的定性。迁入亚历山大城的居民不外乎三类人:希腊雇佣兵、退役的马其顿士兵及当地居民,其中当地居民还包括当地的战俘。这三类居民中最多的要数希腊雇佣兵。依据德国古代史学家伯尔夫的研究,从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28年,被编入远征军的希腊人估计最多有四万四千人,其中至少有两万五千人被安置到了东方。在此之中,受雇于波斯军队后投降的士兵也不在少数。特别是参加了亚吉斯起义后被送往亚洲的八千名士兵,他们当初由波斯雇佣兵队长门农雇佣,之后经历了伊苏斯战役,都是训练有素的战士。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他们都是失去祖国的希腊人,其中包括被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流放的人。他们心中对马其顿人和亚历山大极度怨恨,所以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社会影响上,这些人对帝国来说都是极其危险的存在。因此,将这些人迁入亚历山大城,是亚历山大出于将不稳定因素隔离在偏远地区的考虑。在隔离的实施方面,马其顿的士兵也不例外。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将那些对自己提出过批判性言论的人,以及在信中写过有损自己利益内容的人聚集起来,给他们扣上“无纪律部队”之名,进行惩罚。在巴克特里亚、索格底亚那地区,将被认为具有反叛倾向的马其顿骚乱分子分别安置到了十二个军事殖民地中。

在距希腊本土五千公里的偏远地区,希腊的移民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严酷的自然环境、流放般的屈辱、格格不入的疏远感、对过去希腊生活的思念、与马其顿人的冲突、来自原住民的敌意,这一切相互交织,在原本就不愿长住于此的移民心中产生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积怨。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的死讯在印度河沿岸流传开来。听闻这一消息,位于巴克特里亚、索格底亚那地区的三千名移民揭竿而起。他们一起占领了首府巴克特拉(现巴尔赫),但却在回国的方法上出现了意见分歧,而后,领导者被杀害,集团分裂。翌年,印度地区的马其顿人总督腓力遭希腊雇佣兵暗杀。这是由于希腊雇佣兵被强制留在印度,加之其他原因导致了两者的对立而引发的。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离世后,东方各行省的希腊人联合发动起义,起义军步兵两万、骑兵三千。摄政安提帕特派遣军队进行镇压,三千名起义士兵惨遭杀害。幸存下来的希腊人留在当地,参加了之后的继业者战争。

希腊的大义不过是为了掩盖其征服战争的旗号而已。同时,这个大义本身就是为希腊士兵带去莫大苦难的元凶。

民族间莫大的隔阂

希腊人既是被马其顿人征服的民族,同时也是亚历山大帝国统治者中的一员。那么,希腊人与马其顿人两民族之间的障碍是否消除了?答案是否定的。狄奥多罗斯和库尔提乌斯的亚历山大传中,记录着这样一段逸闻。

公元前325年,在印度河流域,亚历山大邀请归顺的各部落领主,举办了盛大的宴会。宴会上马其顿人库拉格斯酒醉后,向雅典有名的拳手狄奥克西斯提出要一对一地对决。第二天两人的比赛开始,理所当然地,希腊人为狄奥克西斯加油,而亚历山大和马其顿人则为库拉格斯鼓劲。比赛以狄奥克西斯的胜利结束。希腊人为之喝彩,而亚历山大却因马其顿人在其他民族面前败北而面露不悦。从那之后,亚历山大对狄奥克西斯的态度开始变得冷淡。数日后,亚历山大的亲信们命令仆人将黄金酒杯置于狄奥克西斯的床下,并在之后的宴会上指控他有偷窃行为。狄奥克西斯无法忍受周围鄙夷的目光,当即退席,给亚历山大写下一份遗书之后,用剑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按今天的常识来看,运动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创造出和平与友好。然而当时显然并不存在这样的常识。对亚历山大和马其顿人而言,不管是以何种形式,只要是本民族的荣誉受到任何损伤、武勇受到一丝轻蔑,都是无法容忍的。这个事件可以认为是亚历山大想让希腊人再次认识到,到底谁才是帝国真正的统治者。到头来,希腊人虽然算是亚洲征服者中的一员,但对于真正的统治者马其顿人来说,却只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同盟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