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淡经营的魏惠王
公元前350年前后,魏国周边各国都在摩拳擦掌地练肌肉,为下一轮群殴积蓄力量,处在风暴中心的魏国也丝毫没闲着。
魏惠王是一个充满雄心壮志的君王,他上台以后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魏国的风气焕然一新。
首先是重新审视对外战略。魏国这些年来一直没有明确的扩张目标,到处结仇,终于陷入了四面受敌的窘境,尤其是秦国的一轮猛攻,实在让人吃不消。魏惠王痛定思痛,开始制定明确的扩张战略。要破解魏国的困境,首先得重新拉拢赵、韩两个亲兄弟。于是魏惠王多次跟赵侯、韩侯会盟,谈判的结果,三国重新和好,停止了相互间毫无意义的争斗。
三晋的领土犬牙交错,互相掣肘,不仅阻碍着彼此的发展,也是造成三兄弟冲突的原因之一。
所以魏惠王跟赵、韩两国进行了多次领土交换,用对方需要的领土交换自己需要的领土。这样三晋的领土都各自整合到了一起,特别是魏国,本来被分割成东、西两部分,现在成功连成了一片,并且占据了一些重要战略位置,地理形势得到很大的改善。
对于这几年骤然崛起的秦国,魏惠王采取怀柔的策略,一方面在两国边境修长城,加强防御,另一方面积极跟敌人谈判。而秦国那边正忙着推行商鞅的新法,暂时没心思对外发动战争,两国便暂时达成妥协,河西那边也终于清静下来了。
他也尽量笼络中原小国。公元前356年,宋、卫、鲁、韩的国君都到魏国来朝觐,几位国君把酒言欢,现场气氛一片祥和。
对于国内,惠王也是个比较负责任的君王。他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发展农业,发布各种惠民措施,例如把国家控制的沼泽开放给民众使用(跟秦国正好相反)……种种政策都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军事上,惠王任用庞涓。这是吴起之后的又一个传奇将领,魏国的军事实力顿时大涨,看来好像有再回巅峰的趋势了。
凭借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尽管强敌环伺,魏国的强盛依然在延续。
当孟子来到魏国的时候,魏惠王对他说:“我治理国家确实够用心了,周围哪个国君都不像我这样尽力的。”
这话尽管是他自己说的,但“用心”确实是对于他的最准确的评价,惠王虽然才能平平,但在治国方面确实尽心竭力了。
在惠王早期的政策里面,最重大的一项举措是迁都。
魏国的首都本来在安邑,那里靠近河西,受到秦国严重威胁,而且又容易被人割断和东部地区的联系,所以惠王登基以后不久就把国都迁到了东方的大梁。
经过李悝变法以后,魏国的经济重心已经逐渐移到了东部。大梁位居天下中心,四通八达,周围河流遍布,方便与中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魏国迁都到这里以后,又对周围的河流湖泊进行了大改造,把这里建成了富甲天下的中原经济中心,这次迁都,对魏国整体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促进效果。
因为国都在大梁,从此以后,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
不过迁都还有另一层含义——在魏惠王的眼里,秦国的威胁可以暂时放一边,魏国关注的重点仍然在中原。
更直白地说,魏国一直盯着的是齐国。魏惠王对外一系列的和解政策都绕开了齐国,齐国就是他留下的突破口,是他扩张的主攻方向。
对于这一点,魏国毫不掩饰。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刚刚登基,魏惠王就趁着齐国国丧的机会,纠集起魏、赵、韩三国军队共同讨伐齐国。
当时鲁共侯等人正在魏国访问。显然魏惠王想重演当年魏文侯联合三晋打压齐国的策略,再配合鲁、卫、宋等小国,形成对齐国的包围圈。
齐国是魏国三大敌人里面最好欺负的一个,先从他们下手,撕开一条突破口,接下来再对付秦、楚就好办了。
现在大刀已经举起,只等着对齐国砍下去了。
但不凑巧的是,魏惠王遇上的是田齐历史上最英明的君王——齐威王,精明强悍的齐威王是那么好对付的吗?
在齐威王面前,魏惠王一步都不能走错,一旦露出任何破绽,都可能招来敌人针对性的打击。
但偏偏这个破绽就出现了。
两大国对决的关键时刻,一对同门师兄弟的个人恩怨改变了中原争霸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