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二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冯云霞教授等人翻译了亨利·明茨伯格的《管理至简》,嘱我写一篇推荐序。为完成这一任务,我把全书译稿读了一遍,做了一些纪要,借此机会和读者朋友分享。
本书是明茨伯格名著《管理》(2009年)的缩简本,是其精华的集萃。“管理至简”并不是说管理简单,也不是说明一种具有简单特征的管理,而是简要、纯粹地研究、分析管理。
和德鲁克一样,明茨伯格认为管理是实践。管理肯定不是科学,但管理运用了科学,且更多地依赖于艺术,根植于技能。管理可以被看成发生在科学、艺术和手艺三者交汇的三角形内。正因为如此,他犀利地指出“在教室里很难学会管理”,只有通过根植于具体环境的经验才能学会。在科学、艺术和手艺三者中,不同的管理者可能会倾向于某一个或某两个方面,显现出较强的风格化特征。风格化可能会导致管理失衡,但明茨伯格经过实际研究发现,管理风格对管理成果的影响并不大;管理者所做的,由其所面对的一切决定。
明茨伯格认为,管理不是一项专门的职业。管理者和工程师、医生不同。在工程界和医学界,训练有素的专家几乎总是比外行表现得出色,但在管理界情况却不是这样。在大部分情况下,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做成事情,需要更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特定环境。
在明茨伯格看来,领导和管理不应该分离。高大上的宏观领导是令人担忧的。管理者就是领导者,领导能力是一种使用得当的管理技能。我们不能神化管理者,也不能对管理者提出过高的领导品格、能力要求。我们应倡导自然管理,对待组织不必像对待似乎有神秘权威的金字塔那样;组织是一个大家共同参与的社区,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和每一份回报都应得到尊重。不能过于沉迷在对伟大的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幻觉之中,正如德鲁克所建议的:我们可以从停止建立依赖英雄式领导的组织开始构建自然的领导力。我们应该欣赏合情合理的普通人,有缺陷但不至于在特定环境中犯大错,而且能够管理和领导得相当成功。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也许你不必具有多么高的情商和智商,只需要或多或少能够情绪健康、头脑清楚就可以了。就具体管理方式而言,帮助别人、激发别人达到最佳状态的参与型管理更强大,也更自然。
分析我国一些民营企业不能持续健康成长的原因时,我发现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领导人(尤其是创始领导人)具有英雄情结以及自大心态。此外,有些企业家因管理风格过于个人化而影响、削弱组织力量。所以在一些场合,我曾经呼吁:企业家应成为一个“平常人”,要有平常心,这样才会尊重人性和常识。
在书中,明茨伯格还略带揶揄地批评了一些管理大师盲人摸象式的管理定义:法约尔的管理是控制,彼得斯的管理是“干活”(行动),波特的管理是分析,西蒙的管理是决策,而本尼斯的管理是领导,在华尔街人士看来管理则是交易。实际上,管理是面面俱到的工作,是上面所有这些行为的汇总。明茨伯格认为,管理是在扮演一种角色,而不是扮演多种角色。如果认同多种角色的观点,管理就会被摔成碎片而散落一地。明茨伯格将所有碎片黏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基于管理对象的组合模型:信息层面的管理(沟通和控制)、人员层面的管理(领导和联系)以及行为层面的管理(行动和处理),而这三个层面的管理均需围绕着管理的首要目的:实现组织的基本目标和功能。
尽管普通人也可以做管理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简单、易行。管理过程中有许多难以摆脱的悖论和难题,需要在实践中平衡以及灵活处置。如何实现有效管理?明茨伯格在书中提供了一个有效管理的框架:从个人努力到融合社会,需要反思、分析、练达、合作和变革等管理行为,而它们又以具体的问题和实践为导向。
明茨伯格的战略、组织及管理理论,可以给我们方法论方面的启发。管理不是科学,因此不适宜采用设定假说、寻找数据以及进行实验证明假说的科学研究方法。管理研究,往往从特定的问题出发,借鉴领先企业的经验和实践,提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系统化体现在结构性模型和多步骤算法上。管理学的模型不能太抽象,太抽象可能和实际情况距离过大,但也不能不抽象,完全不抽象就没有适用宽度了。管理研究者似乎不能在模型化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也不必因“管理不是科学”而烦恼。管理研究,需要实感、智慧、洞察和博雅。
本书译者冯云霞教授和明茨伯格先生引领的国际实践管理硕士项目(IMPM),有着全面而又深远的合作,她和她的团队成员,在加拿大的麦吉尔、英国的兰卡斯特、中国的北京和苏州等地,都与明茨伯格先生有过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正是在彼此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在十年前,创立和运行了中国实践管理硕士项目(CMPM),并在业界赢得了口碑和好评。作为长期从事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老师,冯云霞教授的翻译比较符合明茨伯格先生的知识旨趣和写作风格,也显得简明扼要和直指本质。相信读者能够从本书中,体会到既高雅、深邃,又生动实用的管理知识的旖旎风光。
施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