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1],国人谤王。召公告曰[2]:“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3],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4]。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5],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6]。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8],为民者,宣之使言[9]。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0],瞽献曲[11],史献书[12],师箴[13],瞍赋[14],矇诵[15],百工谏[16],庶人传语[17],近臣尽规[18],亲戚补察[19],瞽、史教诲[20],耆、艾修之[21],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2]。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23],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4]。行善而备败[25],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6]。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7]?”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28]。
译文
周厉王暴虐,国都的人严厉批评他。召公劝告他说:“百姓忍受不了您暴虐的行为了!”周厉王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提意见的人。只要报告上来,就杀那个人。国都中的百姓见面不敢说话,只是用眼神相互传递意思。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够制止诽谤我的话了,他们不敢再说什么了。”
召公说:“这只不过是把人的嘴堵起来罢了。堵塞人民的言论,比堵塞河流更可怕。如果堵塞的河流一旦决口,伤害的人一定非常多,堵塞人民的口也是这样。因此治理水患的人要疏通河道使水流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宣传开导他们使他们说话。所以天子听取意见处理政事,要求公卿以及大夫列士都要进献讽谏的诗篇,乐官贡献反映民意的歌曲,史官贡献可资借鉴的史书,太师贡献有警示意义的箴言,盲人乐师朗诵公卿以及大夫列士所献的诗,诵读讽谏的文辞,百官进谏,普通百姓向天子传达自己的意见,左右近臣要尽规劝的职责,亲戚补充考察缺失的地方,乐师和史官进行教诲,年老的长者进行修改润色,然后王斟酌思考再决定事务。所以政事推行起来而不违背法度情理。百姓有嘴,就好像土地上有山岭河流,财富用度都从这里产生;好像有平原湿地和肥沃的田野,衣服饮食都从这里产生。让百姓尽情发言,政事的好坏都能够从这里反映出来。然后推行善政而防备不好的政策,这是用来增加财富用度和衣食的途径啊。百姓在心里思考成熟后才用嘴说出来,应该采纳而推行,怎么可以堵塞呢?如果堵塞百姓的嘴,和百姓共同拥有天下还能多长时间?”
周厉王不听,于是国都的百姓再也没有敢说话的。三年后,厉王被大臣和百姓流放到彘这个地方。
【注释】
[1]厉王:周厉王,名胡。虐:残暴。
[2]召公:即邵穆公,名虎。周之卿士。
[3]卫巫:卫国的巫者。
[4]道路以目:人们在道路上相遇而不敢交谈,只能用眼神交流。敢怒不敢言。
[5]弭谤:消除、制止不满意的语言。
[6]是障之也:这是阻塞封堵啊。意谓堵住百姓的口不让说话。
[7]甚于防川:比堵塞河口不让水流通的后果更严重。川,河流。
[8]决之使导:挖掘河道使水流通畅。
[9]宣之使言:引导百姓使他们畅所欲言。
[10]公卿:高级官爵。列士:一般官爵。献诗:进谏讽谏的诗。
[11]瞽献曲:盲人乐师献乐曲。
[12]史献书:史官向天子献历史书籍,使天子知道政体作为借鉴。
[13]师箴:师傅向天子进有劝诫意义的格言。
[14]瞍赋:无眸子的盲人用赋诵方式进言。
[15]矇诵: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不配音乐的诵读。
[16]百工:为王从事各种特殊技艺的人。
[17]庶人传语:平民通过其他渠道向天子传递意见。
[18]近臣尽规:王左右的人尽规谏的责任。
[19]亲戚补察:王的同宗弥补监察王的行为。
[20]瞽、史教诲:即前文的“瞽献曲”“史献书”。
[21]耆、艾修之:六十岁曰耆,五十岁曰艾。修,修饰,润色。
[22]悖:违背,错谬。
[23]原隰衍沃:原,平原。隰,湿地。衍,低下平坦之地。沃,低下有水源之地。
[24]善败:善政与败坏的政治。
[25]行善而备败:推行好的政治,防备败坏的政治。
[26]阜:本义是高起的土山,这里引申为增多的意思。
[27]与:赞成、支持。几何:多少人。
[28]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品读
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厉王为西周最大的暴君,横征暴敛,贪婪残忍,民不堪命。召穆公直言劝告,厉王不仅不加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派遣卫国“神巫”四处监视民众,大肆屠杀、镇压。结果不出三年,国都的百姓便产生暴动,把他放逐到彘地。
文章重点是中间召公的话,其主旨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民者,宣之使言”,即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能压制舆论。前段、后段设喻,中间是正面说明。围绕不能止谤之主题,层层设喻,比喻生动贴切,辞锋犀利,笔势纵横,堪称说理妙文。
本文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一、西周时期,天子并没有绝对的生杀大权,百姓还有一定的言论自由。故当厉王制止百姓言论的时候,人们是坚决反抗的。最后结果是厉王失败而被驱逐。这在西周历史上是第一位。二、厉王被驱逐,最后死在被流放之地,而这十多年间没有天子,是几位大臣共同执政,历史称“共和”,而中国使用甲子纪年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是公元前841年,故是中国历史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和年分。西周天子失德,开始于穆王姬满,严重失德则是厉王。其后便是幽王。这三个人便葬送了周朝大一统天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