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打开感官,感知生活
在管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如实如是地看到现状,然后才能谈如何去管理。也就是说,管理者需要对人与环境的现状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和了解。放到自我管理中来,意味着我们要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和现状有一个系统的观察,对目前的状态了解得越清楚,我们越容易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开心和愉悦,应该如何互动才能让自己和他人双赢。这样,技巧才会是有用的。
对现状的觉知与观察需要我们打开感官,全然地感受这个世界,进入真实的生活中去。
常有学员朋友比较着急,希望通过一两节课的学习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我常常对她们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你所感知到的问题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那么,就更不能着急,不妨给自己一些时间,把所谓的问题放一放,先和问题保持一个距离,打开感官去感受问题,然后再来处理问题也不迟。
有意思的是,很多学员跟我反馈,当她们把问题放一放,先做打开感官的练习,那些问题居然就消失不见,不用处理了。
关于问题,我有两个理解:
1.问题不是问题,当我们觉得它是个问题的时候才是问题。
2.问题是通过我们想解决它的意图而得以存活和维系下来的。
这意味着,很多问题其实只是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它有自己的发展过程,常常不需外力就能得到解决。当我们不那么看重问题本身,而是专注于发展自我时,我们在问题上的力量就会被撤走,问题也就因为得不到我们的关注,进而萎缩消失。
然而,我们常常会把很多力量和能量放在解决问题上,却忽略了对自我的感知和滋养。这个时候,我们和问题的关系就是对抗的,我们越用力,问题就越容易长大。
举个例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吃手的阶段,这是小宝宝通过活动手和嘴巴学习感知和探索世界的正常行为。有的家长觉得这是个问题,不断地阻挠孩子吃手,于是吃手就真变成了一个问题:家长将焦虑传递给孩子,导致孩子正常的发展过程被“问题”这个标签所捆绑,亲子关系中增加了一个吃手问题的能量消耗点。如果家长很执着,甚至会让孩子吃手的行为固着下来,更有甚者,迫使孩子最终发展为焦虑症或者强迫症。
如果家长可以慢一些,仔细观察孩子吃手前后的情境,看看孩子是不是正好处在探索的敏感期,不那么执着地去表达自己的反应或者一定要“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通常就会发现,孩子吃手一段时间之后,他的探索兴趣会自然地发生改变,比如转换到脚丫子或者玩具上面来,因而就不会因家长解决问题的模式而真正演变成为需要心理干预的“问题”。
这便是不疾而速的道理,即问题并不是都需要立即去解决的。观察一下,想一想上面关于问题的两个理解,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问题真的不是问题,它只是一个过程。
打开感官,从观察生活环境开始
我常常鼓励我的学员去收拾和整理屋子,这就使得她们不得不去观察自己的生活环境。
很多学员其实早就感觉到自己的生活环境比较杂乱,一直想收拾,但总是无从下手。这个时候,我就会使出杀手锏:让大家给自己的房间拍照!单单是这一个动作,通常就会启动大家整理房屋的热情并知道自己可以从哪里着手,很多人事后回看,都觉得惊奇,为什么给自己的房间拍照就能开启断舍离的工作呢?
因为拍照会让我们和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环境拉开一个观察的距离。
拍照的时候,我们需要决定拍哪里、怎么拍的问题,这就是第一次观察。拍完照之后,因为要给老师和同学看看,就会多看两眼自己刚拍好的照片,这个多看两眼就是第二次观察。当我邀请大家在拍好的照片上先寻找可以下手整理的地方时,就会启动第三次观察。然后请大家去重新整理并拍摄整理后的照片,这就启动了第四次观察,再交给老师进行反馈、交互的过程中,第五次、第六次观察也就产生了。
就这样,你生活了多年的环境只是通过拍照、整理、反馈这样几个简单的步骤,就得到了比平日多很多的“有意识的观察”。
这种“有意识的观察”会带来很奇妙的动作:暂停。而这个暂停继而会带来深入的、精微的、与心相应的观察。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平日里无意识中感觉到的烦躁、繁乱被拍照这样一个具象化的工作呈现之后,竟然就可以发现自己或者家人不愿意回家,或者在家里总是郁闷、争吵的缘故。
这就是“有意识的观察”带来的魔力之一,它让我们的状态如实如是地呈现在自己眼前。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是我们的家,我们确实需要好好地、深深地去感受它,试着把我们的心放进来,这样才能安住其中,继而产生安定的智慧。
对于找我做家居整理个案的来访者,我通常还会更进一步地邀请她们在拍照的地方安置一个小板凳,坐在那里好好观察,体会自己和家人在其中的活动,通过眼睛来放一场日常生活的小电影,要在仔细体会和体验之后,才开始动手整理。
我也会邀请来访者去想象自己的生活环境是一个人,想象他会对你说什么,他现在的状态如何,他希望怎么样调整等,更进一步帮助来访者去体验自己的生活空间,进而了解到生活空间对自己内在心理空间的影响。通过“眼睛小电影”的方式,可以看到物理空间对家庭成员交互关系的深刻影响。
也就是说,我们要尝试着去和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我们的家成为好朋友。
当你有了这样的觉知,训练自己“有意识的观察”生活环境之后,可以更进一步了解“精神单间”和“精神开间”的概念。这就需要你将观察从个体联结转换到家庭整体系统、爱的场域中来了。
例如,客厅是一家人共同活动的地方,这是大家的公共空间。你可以邀请家人开一个家庭会议,一起讨论客厅的规划和使用,比如大家一起来讨论,如何在一个屋檐下可以彼此交互又确保各自拥有独立的空间,开放式地讨论每一个人对自己空间的需要以及如何在客厅展现交互的功能。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从物理空间进入到心理空间,而心理空间和物理空间本来就是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的。
“有意识的观察”这个工作可以帮助我们从大脑的思考过渡到手的实现,从而慢慢实现心手相应、知行合一、内外一致的状态,而相应、合一的状态可以减少人的内在冲突,获得更为真实强烈的幸福感。
这个观察也能帮助我们将“进入生活”这样抽象的口号,变成可以操作的具体工作,一旦开启它,你就会喜欢得停不下来,生活也会真正地向你敞开怀抱。你将会在主动而有意识的观察中,将生活中的无明提升到分明的状态,将日常生活中大量“不得不”的被动选择转换为“我做主、我选择、我负责”的主动选择。
说到这里,我想推荐日本作者近藤麻理惠女士写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一书,希望在“有意识的观察”之后,给大家提供整理方面的支持。
通过好好做手中的事增加感官的敏感度
《心经》里说到的“眼耳鼻舌身意”,是对我们感官的高度概括。“有意识的观察”除了前面提到的要用眼、用心(意)之外,还可以调用其余的感官参与到观察的过程中来。
我们为什么要训练感官的敏感度呢?
首先,每个感官的打开和训练都能带来生活美感的促进与生活质量的提升。你会看见、听见、闻见、尝到、触摸到、感受到更多细微的美好,生活中的“小确幸”会大大增加。
其次,感官敏感度的增强,可以让个体和环境发生更为精微的关联,在关系中产生更多的觉知。保持“主动而有意识的观察”又能让个体仿佛在一个更高的维度空间里,敏感地看到又不至于卷入其中,观察让我们与现实生活保持了这个距离。
而最终,这可以增强一个人“看见”的能力。
那么,我们如何训练感官的敏感度呢?
“看见”的能力增强之后,我们对世界可能性的认知会大大拓宽,也就将不再那么容易大惊小怪,看见得越多,越知道世界是千变万化的。这样,接纳进而悦纳的能力也就能自然生发。在不断悦纳的过程中,个体和自己、和他人、和万物关系的弹性就会增强,和谐相处的机会大大增多,愉悦感、幸福感自然也将大大增加。
在琐碎的生活中,如何通过“主动而有意识的观察”来训练和打开自己的感官呢?一个非常有效的工作就是“好好做家务”,这也是我给参加自我管理课程和工作坊学员的核心家庭作业之一。
我有一个学员做全职妈妈很多年,来到我的课堂,抱怨自己每天洗衣打扫,很是琐碎、辛苦,先生也不怎么帮忙,她希望有所改变。下面是我和她的对话:
我:现在有人可以替代你去做家务吗?
她:没有。先生上班,孩子上学,大部分的家务都得我来做。
我:你打算请阿姨或者老人帮忙吗?
她:不打算,这些事都是我要去做的。
我:好,那看来这是你必须完成的工作。我想邀请你从这么多的家务中只挑一样工作出来,每天做的时候,花3~5分钟的时间让自己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这一周就做这个练习,可以吗?
她是很爱干净的人,因此也从未想过将家务交托给别人,以前觉得很累,只是因为工作量大,每天想着赶快做完而完全无暇享受做家务的过程。我们聊完后,虽然她有点困惑但也很愿意去尝试。一周以后,她继续来上课,做了一个特别生动的反馈:她选择了给花草浇水擦叶片的工作来做练习。
这一周,她和往常一样每天浇花擦叶片,但因为要有3~5分钟的感受过程,她非常惊讶地发现,内心的平静不知不觉回来了,连先生都说她这一周怎么没有那么多抱怨了。她第一次发现,绿萝的叶子是那么绿,浇花的时候,水滴洒在不同的叶片上有细微不均的声效差异。即便是绿植也有自己的味道,在早晨、中午、傍晚,花草们呈现的状态完全不一样。她觉得自己的心变得安宁和沉静起来,仿佛发现了新大陆,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有趣的事情,而她之前竟然毫无知觉。
这份知觉让她在炒菜的时候,在接女儿放学回家的时候多了很多新意,例如炒完菜,为了让菜品相好一点开始练习摆盘,结果孩子和先生都发现了这个细微的变化,她觉得非常开心。再如,以前女儿放学回家都要吃点东西,她只是把点心用一个个塑料袋装好给孩子备着。但这一周的后面几天,她看不下去了,觉得真丑啊,就去买了个托盘,把点心装在托盘里,牛奶倒入杯子里热好后放在铺了新桌布的小圆桌上,女儿看到后很惊喜:“妈妈,谢谢您,我是公主耶!”
她的分享充满了感官打开后不断发现的真乐趣,让我们都听得入了神,这哪还是一周前愁眉苦脸的她啊!
我非常感谢她对我的信任和愿意尝试去做去成为的勇气。同时,我更相信,这还只是她美好生活的一个小小开始。
又过了一段时间,她给我发来私信,说和先生的关系进入到更深入的、充满美感的亲密状态。
这是我做带领者的美好时刻,因为无条件的信任和勇往直前的勇气,让她收获了自己感官打开之后的美好日子,我真心地为她和她的家人感到开心。
感官的敏感度增加,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进入生活,实现“当下的真心”,即便是做家务,也能得到“家事的抚慰”,进而帮助我们对生活产生更多细致入微的体验,并将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真心纳入其中,这便是心手相应、知行合一、内外一致。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练习,完成它,需要你当下的真心,从每天3~5分钟开始,可以选择的途径非常多,在这里列举一些,供大家参考:
1.认真地听自己讲话,听听自己的语音、语调、语气;
2.认真地听爱人/孩子/父母讲话,看着他们的眼睛,放空自己,不评价地去感受他们;
3.认真地在洗脸之后看看镜子里的自己;
4.静坐3~5分钟,感受周围的世界;
5.认真地洗个脚,感谢它支撑你脚踏实地的每一天;
6.认真地上个厕所,感受身体的放松和紧张;
7.认真地切菜,打开所有感官去贴近食物;
8.认真地洗碗,感受水流、水声、碗的质感;
9.手洗衣物,认真、仔细地感受一切;
10.好好地擦拂灰尘;
11.整理衣橱;
12.叠被子;
13.抄写一首诗;
14.练习毛笔字;
15.画一幅小画;
16.给孩子做一个全身的抚触;
17.仔细、温暖地感受爱人的双手;
18.仔细看看爱人的脸。
……
这就是生活中的不疾而速,等待你的感知来将你和生活进行深深的联结,当你可以沉入生活,你就活在了当下,智慧就会升起。
去做任何可以帮助你进行“主动而有意识的观察”的事情吧!
爱是一个动词,帮助我们进入生活
感官打开之后,怎么做可以更具体地帮助我们进入真实的生活,并发现生活与精神的关系呢?我们如何实现爱自己,爱他人,进而活出丰盛的自己呢?在这里,我要进一步说的主题是:爱是一个动词,我们需要去做去实践去成为。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就是不管给孩子念多少遍“二月春风似剪刀”,也不如在春天里带他去看初春时节嫩黄的柳叶;不管给他念多少遍“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如在中秋时节,带他观察月圆月缺。带孩子进入真实的世界,可以帮助孩子与真实的世界建立联结,以此发现孩子的独特性,从而拥有一个接纳和拓展的空间。
对孩子如此,对我们自己也是一样。
具体如何做呢?从本章开始,请大家跟着我从观察自己、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好好做家务开始做起,这也是练习的必经过程。我相信,某一天,当你坚持不懈地去实践之后,你会突然发现,你已经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