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数据:一场关于健康行为的革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大思路:绘制健康大数据蓝图

回顾中国发展历程,医疗信息化也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自新医改以来,我国从国家层面提出发展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即“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2011年初,卫生部完成了“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规划编制工作,初步确定了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路线图,简称“3521工程”。所谓“3521工程”是对三级卫生信息平台、5项业务应用、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的简称,即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5项业务应用,建设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建设。同时,各地实践已经贡献出很多宝贵经验,最为典型的便是上海闵行模式(我们会在第三章着重介绍上海闵行模式)。
那么,究竟该如何绘就健康大数据的蓝图呢?
这就要能抓得住本质。 信息化最具威力的地方在于建立记录,无时无刻地忠实记录着个人的健康变化,也在毫无死角地扫描着所有健康影响因素。
由此可见,健康大数据的本源就是数据,数据中蕴藏着健康保障体系中大量的原始信息,经过推断,人们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关于健康维护行为的信息。因此,信息化的核心功能就是对这些行为进行了监控记录——当监管手段不断丰富以后,信息化可以对这些历史数据进行回溯,从而对其行为进行评价。虽然在任何一个试点上,信息化的监管功能都不够完美,但基于人们的预期,从信息系统开始运行记录的那一个时刻起,这种监管就可能已经提前到来了。
所以说,数据库是信息化的基础,是一切分析功能的来源,要想绘制健康大数据蓝图,首先要搭建数据库框架,纲举才能目张。数据库的丰富性决定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的功能的复杂性,就像盖楼房一样,地基越深,楼就可以建的越高。
一张理想的健康大数据蓝图应该包括:医院、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
(一)医院信息化是健康大数据的重要基础
在一个医院内部,基础的数据库包括为“人、财、物、力”四块内容:一是“力”,即临床数据库,应当包含健康生产过程的全部信息,包括患者的初始健康信息、医生的诊断、处方和治疗信息,以及临床过程中的各项指标数据,这是医院信息系统中最基本的“电子病历”数据库(EMR);二是“物”,即物流数据库,包括所有药品、耗材、仪器设备资产的购入、流转、使用或维护信息;三是“人”,即医院的人力资源数据库,包括所有医务人员和管理后勤人员的个人信息、资质和工作活动数据;四是“财”,即医院的财务信息,包括医院内细化到每一个行为的收入支出数据、现金流量数据和资产负债数据,后三项可以合并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在有些医院也被称为“医院资源规划系统”(hospital resource planning,HRP)。在医院内部,这四个系统应当实现互联互通,即任一物品、财务和医务人员的行为都可以精确地定位到电子病历数据库当中,从而形成信息的“闭环”,通过一致性保证数据的质量。
(二)区域性的电子健康档案为医患提供便利
在一个区域内部,不同医院之间还需要通过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EHR)建立起互联互通的一张网。EHR和每一家医疗机构的EMR应当实现双向匹配,即患者在医院的EMR可以用来更新它们的EHR;在医院的EMR数据库里,每一个医疗活动都应当链接患者的EHR,从而为日后的评价提供基础,也可以通过EHR调阅患者之前的历史信息,从而作出更好的诊断、减少不必要的检查。
(三)全社会的医疗数据互联互通利国利民
全社会的医疗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利国利民,可以创造更加具有想象空间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社会化的医疗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与医保、药品交易、财政、物价和公共卫生系统之间的匹配。例如:医保系统与EHR关联,再进而与医院的EMR关联,可以实现医保的实时结算、对医保费用进行智能审核和自动扣款等功能。再如,药品交易、物价和医院的信息系统进行互联,可以实现从医院的每一笔临床活动需求到整个地区药品采购量的自动汇总、统一招标、采购、配送和结算,更好地执行统一招标采购政策中的“量价挂钩”,减少人为干预。此外,将公共卫生和医疗信息系统相关联,可以互相预测,开展更加宏观的数据挖掘,发现规律,洞察趋势,从而节省社会医疗资源成本,创造新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李 玲 陈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