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三基”理论与实践(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引起药疹的药物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类:①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氨基比林、保泰松等。②抗生素:以青霉素类最常见;磺胺类、四环素类、酰胺醇类(如氯霉素)。③镇定催眠及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④抗痛风药物:如别嘌醇。⑤血清制剂及疫苗: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疫苗、蛇毒免疫血清等。⑥中药类:包括中草药、中成药、注射用中药制剂等。
(二)发病机制
1.免疫学机制
药物的成分非常复杂,从低分子量的化学制剂到高分子量的蛋白制品。低分子量的药物属于半抗原,进入体内后与大分子蛋白结合,从而形成完全抗原。或者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与体内的载体蛋白结合成完全抗原。诱发机体的变态反应。目前已知的药物过敏反应分为四型:
Ⅰ型变态反应有IgE介导,激活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和白三烯等化学介质,引起瘙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恶心、呕吐、腹泻、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以及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Ⅱ型变态反应为细胞毒型,抗原特异性IgG或IgM与进入细胞膜的药物抗原相互作用,在补体的作用下破坏细胞。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Ⅲ型变态反应为循环免疫复合物型,药物抗原与特异性IgG或IgM抗体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组织,激活补体系统造成组织损伤。例如血清病样反应、药物热、血管炎。
Ⅳ型变态反应为迟发型变态反应,是药物致敏的淋巴细胞所介导的细胞毒反应。例如药物接触性皮炎、红皮病型药疹、大疱性表皮坏死型药疹等。
药物过敏反应的影响因素:
(1)摄取药物的机会越多,产生药疹的频率越高;
一旦致敏,小剂量药物也可诱发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
(2)药物的性质:
从结构上看,含有苯环和嘧啶环的药物致敏性高。
(3)遗传因素:
过敏体质者更易发生药物过敏,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有家族史者是无家族史者的2~3倍。
(4)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可以直接影响机体对治疗药物的反应。疾病也可以改变机体对药物的反应,例如抗生素过敏多发生于治疗机体感染的过程中,而很少发生于应用抗生素预防某些疾病的健康人中。
药物的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现象:交叉过敏是指机体被某种药物致敏后,可能对与该药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过敏。多价过敏指机体处于高敏状态,可能对平时不过敏或者与致敏药物化学结构不同的药物也产生过敏反应。
2.非免疫学机制
引起非变态反应性药疹的药物相对较少,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其本身的药理作用:例如烟酸可以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面部潮红;抗凝药可以引起紫癜;阿司匹林可以直接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引起荨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