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心脏骤停后的管理
对于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心脏骤停后的管理可显著减少早期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导致的死亡,而且有利于降低后期多器官功能衰竭及脑损伤的发生率,进而明显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这是一种需要以统一的方式实施的综合性、结构化、完整的多学科心脏骤停后治疗体系,包括定向体温管理、特殊脏器的评估和支持、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及评估。
成人心脏骤停后的处理流程 见图1-19。
一、定向体温管理
亚低温疗法已证实是唯一可改善复苏后神经系统功能预后的措施,应考虑用于所有自主循环恢复但不能对医生指令做出反应的患者。国际上,亚低温是指28~35℃的轻中度低温范围,复苏研究和临床一般采用32~34℃的中间范围。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推荐,对于昏迷的成人院外室颤性心脏骤停ROSC患者应该降温至32~34℃,并持续12~24小时。对于其他心律失常(如无脉电活动或心室停搏)所致者,也要考虑人工低温。诱导亚低温有多种方法,如冰袋、冰毯、冰帽;快速输入4℃的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利用血管内热交换装置进行的血管内制冷等,但尚未证明哪一种方法单独应用效果最佳。
图1-19 心脏骤停后处理流程
二、特殊脏器的评估与支持
1.呼吸系统
心脏骤停后,患者可因肺水肿、感染、肺不张以及误吸等因素出现呼吸功能障碍,有发生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需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调整吸氧浓度,达到以最低的吸氧浓度维持动脉血氧饱和度≥94%,吸氧浓度过高可导致氧中毒。同时机械通气时要常规避免过度通气和低碳酸血症,以免脑血管过度收缩加重全脑缺血。
2.心脏骤停后的镇静
镇静治疗可减轻情绪激动及谵妄状态,能防止患者自伤、改善人机对抗等。可选用短效镇静剂静脉注射或持续滴注,神经肌肉阻滞剂尽量少用或不用。
3.心血管系统
ROSC后应立即做12导联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查,辅助判断急性冠脉缺血或急性心肌梗死的存在,必要时给予介入治疗。如果确认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脏骤停,可应用亚低温疗法联合冠脉介入治疗。
三、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1.可根据情况选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及米力农等药物,优先选择通过中心静脉给药。成人常用血管活性药物用法、用量及适应证见表1-2。
表1-2 常见血管活性药物
续表
2.目前普遍把治疗目标定在平均动脉压≥65mmHg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70%。
四、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及评估
1.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的临床表现包括昏迷、癫痫、肌阵挛、不同级别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以及脑死亡。
2.目前应用的一些神经保护药物(如尼莫地平、利多氟嗪、糖皮质激素、辅酶Q10等)尚无证据表明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和预后。
3.昏迷患者的神经学评估 在ROSC后第一个24小时内,目前没有哪项体征或检查方法可以预测复苏后昏迷患者的不良结局。24小时以后,没有镇静、低血压、亚低温、低氧等因素影响的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及体格检查结果可对不良结局有一定预警作用,但不能凭借独立的预测参数就妄下结论,还需结合多因素综合判断。头CT、磁共振成像以及血液和脑脊液的生物标志物(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生化标志物S100B,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均有相关研究,但目前尚不推荐作为不良预后的预测手段。
(王雁)
练习题
1.心肺复苏时,为避免高浓度长时间持续给氧造成肺再损伤,应逐步调低FiO 2以保证SpO 2维持在( )以上
A.90%
B.92%
C.94%
D.96%
E.98%
答案:C
2.亚低温疗法是唯一可改善复苏后神经系统功能预后的措施,以下关于亚低温疗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此疗法应考虑用于所有自主循环恢复但不能对医生指令做出反应的患者
B.复苏后的亚低温治疗温度一般在28~35℃之间
C.目前指南推荐,对于昏迷的成人院外室颤性心脏骤停ROSC患者应该降温至32~34℃,并持续24~48小时
D.对于无脉电活动或心室停搏所致心脏骤停患者不需考虑人工低温
E.诱导亚低温的诸多方法中,冰袋、冰毯、冰帽等物理降温方法单独使用效果优于其他方法
答案:A
3.成人心脏骤停后,关于心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正确的是( )
A.肾上腺素可用于阿托品无效且经皮起搏失败的症状性心动过缓
B.去甲肾上腺素尤其适用于伴有低血容量的低血压患者
C.多巴胺慎用于伴有症状性心动过缓的低血压患者
D.新近研究证实小剂量多巴胺输注对于维持肾血流、改善肾功能效果显著
E.应用多巴酚丁胺将显著升高全身血管阻力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