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简介
孟和,男,蒙古族,1933年11月出生,辽宁省北票人,1961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伤科研究所)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外固定器疗法的创始人和倡导者,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组建全国第一个骨科生物力学实验室,创建了全国首个骨科外固定学术团体“全国骨伤外固定学会”。从事中西医结合骨科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50余年,在中西医结合骨科及生物力学领域不断创新,在理论上首次提出骨折弹性固定准则,创新性建立了完整的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治疗体系,在骨折、矫形、骨病的临床治疗上得到广泛应用,先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著作8部,获得国家专利8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实现了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的自主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与器具创新,在中西医结合骨科理论、技术和器械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我国中西医结合骨科治疗水平的进步。
王和鸣,男,汉族,1943年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65年7月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医学系,曾西学中4年。现任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骨伤研究所所长。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南少林骨伤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负责人。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执行主编等职。
学术专长:擅长治疗各种创伤性骨折、脱位,骨关节痹证;在痿证治疗方面有独到之长,曾参与开发多种治疗骨质疏松症新药。在脊柱治疗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其创立的“多方位整脊疗法”于1993年由中华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学术成就: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补骨方对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巴戟天影响骨髓基质细胞转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等重大科研课题10余项。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基础》、《中医伤科学》、《中国骨伤科学》及其他专著20余部,参编著作2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我国第一个中医骨伤专业的创建与发展》获1989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005年《中医骨伤科基础课程体系的创立与发展》荣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10年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1985年获福州市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获福建省优秀教师称号,1994年获福建省优秀专家称号。其领导与组织的“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与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中医骨伤名师”称号,2008年获福建省高校名师奖,2013年获“福建省名中医”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