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是临床治疗突破的基础。如灸法的应用。早在宋代,窦材便提出灸可扶阳保本,认为人以阳气为本,灸治可资生阳气,从理论上初步说明了灸法防治急症的机制。金元时期,各派医家在运用刺血疗法治疗急症的同时对其机制也进行了探讨。李东垣和朱丹溪主张“刺血祛瘀”;刘河间主张“刺血清热”;张从正主张“刺血解表”。另外,这一时期灸治热证的提出和运用也打破了张仲景“三阴宜灸”的传统理法。刘完素以灸百会、大椎治疗发热;刘河间亦明确主张灸能泻热,可治疗急性发热病症等。明代李枘延首先对灸治机制作出较全面概括。而张景岳说得更为明确:“凡用灸者,所以散寒邪,除阴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火力若到,功非浅显”,假如“痈疽为患,无非血气壅滞,留结不行之所致,凡大结大滞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藉火力不能速也”。再如温病的治疗,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在“六淫”致病的基础上创立“多种戾气”致病的病源论,对“温疫”的治疗主张“急症急攻”,“数日之法,一日行之”的治疗原则。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辈出,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纲领,形成新的独立的温热病学,这为中医治疗热症、急症提供了新的理论,同期的汪机著《针灸问对》、高武著《针灸聚英》、杨继洲著《针灸大成》等,他们一方面对针刺手法的研究有很多发展,对于提高针灸治疗急症的疗效有很大的促进;另一方面,他们充分发挥了针灸的特长和优势,采用了针刺或针灸结合、针灸药物结合等措施,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急症针灸治疗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