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温病
春温、风温、湿温三证,以春温较多,系由伏气化热而来。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一说,应注意在 “寒”字,不限于冬季。若在初春时令犹寒,感之亦然。因虽伤于寒,原不甚重,当时未病,或已病而汗解失宣,留有余邪,皆能伏于三焦脂膜之中,阻塞气化之流通,暗生内热。久之或情志动火,或薄受外感而触发。发则不恶寒,但发热而渴。多发于暮春或夏初之时,非皆发于春季。此种温病,若由外感触发,初得时兼有头痛、发热等表证,宜用清解汤先解其表,再酌其热之轻重,以清其热;若因情志动火而触动,或其热蓄极而自发者,恒无表证,径发热而渴,宜酌用寒解汤及仙露汤等清之;热甚者又须酌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等清之;至于入腑成实,腹满痛而便燥者,更应酌用三承气汤以下之。
至于风温,由于风热袭表,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微渴者,宜用清解汤解其表。若延误时日,必传经化热,其治法又与春温略同。
湿温病,系由感受湿热所致,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身热不扬,胸痞不渴,而无内热者,宜宣解汤去滑石加苍术以宣解之。若延误时日,郁而发热者,宜将宣解汤方中滑石临证增减。
此为春温、风温、湿温三证治法之大略。在辨证方法上,悉遵仲景。伤寒、温病非异终同。《伤寒论》太阳病证篇首曰:“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详谈全篇,知此提纲亦指中风、温病、伤寒三证而言。虽始得之,其脉皆浮。但伤寒脉浮紧,无汗,恶寒;中风脉浮缓,自汗,恶风;温病脉数,发热而渴,不恶寒。脉证不同,治法亦异。至于传经之后,俱遂六经传变,传至阳明,俱现阳经脉证,而主以阳经治法;传入阴经,俱现阴经脉证,而主以阴经治法,仍以仲景六经辨证为纲领。
春温(邪在少阳阳明)
徐×氏,女,64岁,居民,法库东街。
于春季去外村探亲,夜宿汗后冒风,迁延失治十二日。现症见:寒热往来,热多于寒,目眩口苦,不时呕逆,兼潮热谵语,舌苔黄厚,大便四日未行,小便赤涩,不思食,食则作呕,脉象弦而兼滑。
诊断:其脉弦、寒热往来、目眩、口苦、呕逆等为少阳证已具;其谵语潮热、舌苔黄厚、尿赤、便燥、脉象兼滑,是一半转属阳明,入腑成实。患者虽年过六旬,亦应议下。以小柴胡汤与调胃承气汤合剂加减与之。
处方:柴胡根四钱,本党参三钱,清半夏三钱,大黄五钱,芒硝三钱,黄芩三钱,白芍四钱,天花粉四钱,甘草二钱。
用水四碗半,煎至两碗,再入硝黄煎数沸,分二次温服。第一次服后过五小时,如排便三次,止后服。
复诊:首次服药四小时后,连降大便二次,便黑甚少,遂服第二次,又降大便二次。诊其脉,弦滑之象已不够明显,不再谵语,舌苔退去多半,能食粥半碗,令其休养一日。再诊其脉未静,仍有余热,遂与清解之法。
处方:柴胡根三钱,本党参二钱,清半夏三钱,黄芩三钱,白芍三钱,天花粉四钱,玄参五钱,麦冬三钱,竹叶一钱,甘草二钱。
水煎二回,分三次服。药服尽剂,病去八九,惟觉口干微渴,将前方减量,又服一剂,病遂痊愈。
按语:此证前后三方,皆用人参者,因患者年过六旬,已延误十余日,正气必伤。用之以扶正气,其义甚佳。
春温(邪在阳明)
任×生,男,25岁,厨工。
病发季春下旬,工作过于忙碌。初觉周身不适,继则头痛,发热而渴。因生活困难,未能及时医治,延误四日。周身壮热,大渴引饮,舌苔白厚微黄,小便赤,大便三日未行。脉不甚浮,但洪而有力,一息六至。
诊断:《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病初起,仅觉周身不适,未见恶寒,继而发热而渴,故断为温病。考其症状和季节,系由伏气化热,加以劳碌过度,动摇其精气,遂勃然而发。从壮热、口渴、尿赤、大便燥、苔白厚微黄等症来看,是邪在阳明之经。宜清阳明之热为主,佐以宣通之品。
处方:生石膏一两五钱,玄参八钱,天花粉八钱,粳米四钱,白茅根八钱,连翘三钱,甘草二钱。
水煎二次,分二次温服。
复诊:脉仍洪有力,望其舌,仅舌尖部苔消退,是病重药轻。遂将前方石膏改用二两,服后诸证悉减,又服一剂,其脉已不洪数,但沉候仍有力,少觉口渴,知其尚有余热未清。
处方:玄参六钱,天花粉六钱,白芍四钱,白茅根八钱,山药四钱,甘草二钱。
煎服如前。
药服尽剂,霍然而愈。
按语:此类温病,即所谓邪伏三焦脂膜之中,阻塞气分流通,暗生内热之春温病。如果阳明热势鸱张,脉洪滑有力,白虎汤原方即可奏效。本方加白茅根、连翘,是取其轻宣透表,能使内热外达,故病愈较速。
春温重证(邪在阳明)
李×年,男,52岁,工人。
平素体弱,外感头痛,无汗。翌日周身壮热,不恶寒,口渴引饮。医治数日不效,延为诊视。脉来洪数,一息六至,而无滑象,沉候不实,壮热口渴,思饮冰水。舌苔黄褐,口干舌燥,少津液,大便二日一行,小便赤涩。坐起时稍一费力,即觉气不足用。
诊断:此证虽属外感,因有伏热,病即发热而渴,但不恶寒。翌日即壮热,口渴引饮,延至数日,口干无津,舌苔黄褐色,知是邪热炽盛,已传阳明,乃温病之重证。脉虽洪数,而无滑象,且于起卧时,稍一费力,即觉气不足用,是其人体弱正虚,于邪热炽盛之时,而出现种种不足之象。宜大清邪热,兼扶正气,以人参白虎汤治之。
处方:党参五钱,生石膏一两五钱,玄参一两,甘草二钱,知母三钱,枸杞子四钱。
水煎二回,分三次温服。
复诊:连服二剂,壮热已退,气已觉充,惟脉仍有洪象,舌苔仅退一半,气虽觉充,尚未恢复原状。因前方略减分量。
处方:党参四钱,生石膏八钱,玄参五钱,甘草二钱,知母二钱,枸杞子三钱。
煎服如前。又服二剂而愈。
按语:此证邪实正虚,虚中有实,故用人参白虎汤加减治之,在大清邪热之中,兼扶正气,并于邪热炽盛之时,立复真阴。故使邪热顿解,气液亦随之恢复而愈,乃一举两得之法。
春温坏证(邪在阳明)
李×生,男,31岁,职员。
于季春劳动后贪凉冒风,当时汗闭,晚间即发热头痛。延误两周,求为诊视。周身灼热,燥渴思饮,舌苔褐而干薄,舌形缩短,不时干呕,小便赤黄,大便微溏,面色腻垢,气息甚微,六脉沉数无力,数近八至。
诊断:脉沉数无力,且舌苔干薄,舌形缩短,大便溏泄,乃气液将亡之象,为温病中之坏证。但其人适当壮年,病又新得,投药可望好转。治以扶正益气,兼清邪热之法,以人参白虎汤加减。
处方:党参五钱,生山药一两,沙参四钱,玄参四钱,麦冬四钱,炙甘草三钱,白芍三钱,竹茹二钱,生石膏末八钱。
水煎两回,分三次服。
复诊:连服二剂,脉减为一息五至,灼热减轻,气息稍壮,大有好转,仍按前方加减。
处方:党参四钱,生山药一两,沙参四钱,玄参四钱,麦冬四钱,炙甘草三钱,白芍三钱,竹茹一钱,生石膏末六钱。
煎服如前,连服数剂而痊愈。
按语:此证邪热虽不甚炽,然已深入阳明,但大便不燥,反而溏薄,是因其中气素虚之故。急以人参白虎汤加减,扶正益气,兼清邪热,辅以山药、甘炙草、白芍等以滋阴固下,遂能邪热解而正气复,溏泄亦随之而止,病得痊愈。
春温误治(邪在阳明)
刘×山,男,48岁,营业员。
平素体弱,在旅途中曾受外感,归后病势加重。周身灼热,头痛,胸痛,面色垢腻。曾延医治疗,医者见其胸痛,于清解药中,加有破气之品。服后病势不解,且觉气不足用。第七天延余诊视。脉一息六至,但数而不洪滑,沉候不实。口干舌燥,大渴饮水,舌苔干薄、色黄兼黑,身热心烦,精神恍惚。于五六呼吸之顷,必长出气一口。坐起时稍一费力,即觉气弱难支。周身颤动,小便赤黄,大便一日一行。
诊断:此证素日体弱,于旅途中又受劳累外感。且初服药时,医者误用破气之品,因而气伤虚陷。故于邪热炽盛之时,其脉但数而不洪滑。气息甚弱,周身颤动,兼现舌苔黄褐、壮热心烦、口渴引饮等症。可知邪热已深入阳明。邪实正虚,几难为力。所幸脉尚有根,病系新得,治以大清邪热兼扶正气之法。
处方:党参五钱,生石膏末一两,玄参一两,生山药八钱,白芍三钱,甘草三钱,枸杞子四钱,天花粉五钱。
水煎两回,分三次温服。
复诊:病有转机,周身已不颤动,热退弱半,按前方又服一剂。
三诊:脉数已减,并较前有力。舌苔退去一半,仍干而色褐。知为余热未清,阴液未复之故。
处方:生石膏六钱,玄参八钱,沙参三钱,生山药五钱,天花粉四钱,甘草二钱,白芍三钱。
煎服如前。连服二剂,其病痊愈。
按语:上四例,皆为温病邪在阳明,但首案邪实正未虚,以仙露汤加花粉、茅根轻宣透表,仍为白虎汤义。后三案,为邪在阳明兼气液不足之证,属邪实正虚,以白虎加人参汤,扶正祛邪而收效。
春温(邪伏三焦脂膜)
孙×文,男,33岁,工人。
去冬曾感风寒,汗解后,时觉全身不适,未曾医治。于初春以来,觉四肢酸软无力,五心烦热,眩晕,口干而渴且乏味,舌苔白厚,便燥,尿赤,脉沉而有力。
诊断:脉证合参,知系蕴有伏气火热,由于春阳引动而发之春温。其热势炽张,势必铄阴耗液,故现五心烦热、口干而渴、大便燥等症。治以清泄里热,佐以宣散伏邪之法。
处方:生石膏六钱,天花粉四钱,白茅根四钱,连翘四钱,玄参四钱,天冬四钱,白芍三钱,茵陈三钱,甘草二钱,生山药四钱。
水煎二回,分三次服。
复诊:连服二剂,脉证如故,毫无寸效。细审之,仍仿白虎加人参汤之法,在前方内加党参二钱,石膏改用一两五钱,煎服如前。
三诊:连服二剂,病仍未减,脉证同前,惟精神稍充,饮食渐增。因未有他变,故仍按原方服之,生石膏改用三两,党参改用三钱,煎服如前,再服二剂,并加服散剂。
散剂方:生石膏一两五钱,朱砂二钱,滑石三钱,甘草二钱,薄荷冰二分。
共研细末,分为八付。日服四次,每次一付,和汤剂间服。
四诊:脉象近于和缓,舌苔退去大半,但舌根尚有黄苔。五心烦热已减,病愈强半。嘱其调整得当,即可日渐康复。惟患者深知生石膏收效甚显,遂自购生石膏一斤,研为细粉,每服三钱,日二次或三次,服完舌无黄苔,五心不热,病遂痊愈。
按语:该患先后服生石膏近十二两,方愈强半,可知其伏热甚深。正如王孟英所说:“如抽蕉剥茧,层出不穷”。邪伏三焦脂膜之中,其舌苔白厚而干,或白厚兼黄,与邪伏少阴,初起舌无苔垢可鉴别。但呼气之热,口干而渴,小便赤涩,二者相同。如系邪伏三焦脂膜之证,可放胆重用生石膏,如邪伏少阴,又非黄芩汤不能取效。
瘟疫失音证(哑巴瘟)
刘×氏,女,33岁,家务。
某日赴外地探亲,归后即觉周身不适,未甚注意,于翌晨口不能出声,但起居饮食如常,经医无效。时病已三日,延为诊视。神志苦闷,口不能出声,有时皱眉,似有头痛之意,身有微热,不咳,舌苔厚白,脉象浮大,沉候有涩象。
诊断:患者受时邪之侵袭,口不能出声,是邪闭清窍;沉候有涩象,是络有阻塞之征;脉浮大者,说明邪气盛,在外在上;身有微热,舌苔薄白,是邪在表位。脉证合参,系瘟邪闭塞喉窍而失音。治以开窍通络、芳香逐秽之法,佐以宣通达表之品。
处方:桔梗五钱,薄荷叶三钱,重楼四钱,连翘四钱,蝉蜕三钱,甘草三钱。
水煎二回,分三次服,每三小时服一次,每次送服回生丹一钱。
复诊:服完微见汗,口能出声,但声音嘶哑,脉已和缓,仍照前方继服,每隔六小时服一次,服尽则霍然而愈。
按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气不清,闭塞喉窍,则口不能出声。因肺为声音之门,故用汤剂以宣肺解表,散剂回生丹能芳香通络。一剂轻,二剂愈,而收全功。
闷疫(瘟疫郁遏)
张×振,男,45岁,工友,沈阳大西关茶店。
处境不顺,素有积火。于初夏早起冒雾后,自觉心中搅乱不安,逐渐加重,欲吐不能,欲泄不得,延至下午病势加重。诊其脉沉细而涩,时欲外出,躁扰不宁。欲吐不吐,饮水即呕,欲泄不泄,腹痛如绞。神志如迷,其痛苦难以形容。
诊断:脉象沉细,不能断为阴寒,以其素有积火,复早起冒雾,感受疫毒之气,深伏于内,不能透达于外,以致关窍气血壅滞不畅,遂呈现上述一系列的危急症状。先针刺委中、尺泽、十宣、人中等穴出血,以泄血分之火毒。再服通关利窍、驱毒逐秽之剂。
处方:朱砂一钱半,甘草末一钱,冰片三分,薄荷冰三分。
共研细末,分为三付。每隔半小时服一付,阴阳水送服。
复诊:经针刺服药后,大见安稳。身有微汗,仍觉心中搅乱。系病重药轻,余邪尚未尽除。照方又配三付,用白茅根五钱,天花粉四钱,重楼四钱为引,煎汤送服,以逐余邪,兼清郁热。
药服尽剂,周身得微汗,其病痊愈。
按语:案内散剂,系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霍乱证”之急救回生丹。其能治愈闷疫者,因朱砂能解心中窜入之毒,且善止呕吐。冰片能芳香逐秽,通活周身血脉;薄荷冰之香窜,无窍不通,无微不至,又与冰片同具发表之性,服之能作汗解,使内蕴之邪,由汗而出;甘草能解毒和中,并能缓和冰片、薄荷冰辛辣之性。以之治邪毒充斥,闭塞关窍,最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