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毒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神经毒理学是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损害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一门学科,是在毒理学与神经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状况日益加重,各种有害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成为国内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典型神经毒物导致的急慢性毒性事件频发,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的一些医学院校及相关研究机构均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神经毒理学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方法涉及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物行为学、人群流行病学等;研究水平从微观到宏观;研究领域涵盖职业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神经毒理学问题。 2010年,中国毒理学会神经毒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在团结神经毒理学工作者、促进神经毒理学学术交流、推动神经毒理学研究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的神经毒理学工作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年来亦加大了对神经毒理学研究领域的经费投入,以“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获得立项,对我国神经毒理学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科研工作者在国际神经毒理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逐渐增多;在国际学术团体中的地位与影响力逐渐提高。 2011 年6 月6 日,来自全球26 个国家的300 余名神经毒理学界专家齐聚西安,参加由国际神经毒理学会(International Neurotoxicology Association,INA)和国际职业卫生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Occupational Health,HCOH)联合主办、中国毒理学会和第四军医大学承办的第十三届国际神经毒理学大会。 本次会议汇集了国际神经毒理学领域的权威人士,针对国际神经毒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介绍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新技术、新成果和新进展,展望了神经毒理学的发展前景,促进了我国神经毒理学工作者与国外神经毒理学界的交流与合作。 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神经毒理学的研究已经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 在此大背景下,编撰出版一部代表我国神经毒理学领域最高水平的神经毒理学专著正当其时。

《神经毒理学》由4 篇组成。 第一篇为绪论,主要内容是围绕神经毒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任务,及其发展历史进行介绍,目的是让读者对神经毒理学有一个宏观的、概括性的了解。 第二篇和第三篇为总论部分,其中第二篇围绕神经毒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些共性问题加以阐述,主要涉及与神经毒理学研究相关的神经系统解剖结构、毒性作用靶细胞(神经元、胶质细胞)、神经系统的发生及老化、神经系统的屏障结构、神经元突触传递、脑的高级功能等内容。 第三篇主要介绍神经毒理学研究方法,涵盖了目前国际上较为成熟、主流的电生理学、形态学、神经行为学、神经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影像学、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技术;同时也介绍了神经毒理学研究过程中实验动物的选择方法。 第四篇为各论部分,重点介绍了典型环境神经毒物的毒性表现、毒性机制、相关卫生标准、防治措施。

我们开展神经毒理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神经毒性的发生、发展特点和机制,更重要的是控制神经毒性,维护和促进健康,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为此,本书一方面突出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针对神经毒理学领域的快速发展,我们力求将近年来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呈现给大家,以便增进大家对这一领域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强调了实用性,突出介绍了典型神经毒物危害效应的防治措施。 因此,作为一本系统的神经毒理学著述,它既可以作为相关领域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相关医学院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科研院所开展神经毒理学研究和防治工作的参考书。 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人士也有一定的学习参考价值。

本书的编写团队由来自第四军医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广西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宁夏医科大学等高校的40 余位专家学者组成。 他们长期从事神经毒理学、神经科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 在编写过程中,各位编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然而,作为神经毒理学领域的一项探索和尝试,本书无论是组织结构、章节安排、具体内容等方面难免存在着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读者、同仁提出宝贵的批评和改进意见,以使本书日臻完善。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第四军医大学、中国毒理学会领导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各位老师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 中国科技大学阮迪云教授在百忙之中审阅了书稿。 还有许多同志为书稿的整理、校对等做了大量默默无闻的实际工作。 在此,我谨代表全体编著者,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陈景元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