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医院医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清太医院医家诊疗特点

四诊难参,尤重脉诊

封建禁宫,法度森严,帝后、妃嫔所患疾病,无论病因还是病证,多有隐晦难言之词,多数情况下御医亦不敢或不便细问病情,常凭三指脉诊探其症结所在。若要通过望诊、问诊辅助辨证,须经患者恩准,否则可能招致祸端。鉴于此,清太医院医家均重视脉诊,并以之作为主要的辨证手段和立法、用药的依据。从乾隆朝开始,绝大多数清宫医案均有较为详细的脉象记录,脉案的书写格式亦为:先阐脉象,次论病机、症状,最后立法、拟方。这种以脉象统领理、法、方、药的脉案书写特点,即是清太医院医家重视脉诊,以脉诊病、凭脉用药之明证。这从薛宝田的《北行日记》中亦可看出。

八月初六壬寅(钟粹宫内):是日不垂帘。慈安皇太后正坐,皇上隅坐,内务府大臣皆跪。太医院堂官李德立引余与昂庭行三跪九叩首礼。礼毕,皇太后问余:“何处人?”对以江苏人。问:“多少年纪?”对:“六十六岁。”问:“从旱路来从水路来?”对:“从海道来。”问:“一路安静?”对:“安静。”又谕:“慈禧皇太后病要小心看。”对:“是!”复随内务府大臣、太医院至长春宫。庭中花木与钟粹宫等,惟苹婆果树甚多,实将红熟。恭候慈禧皇太后召见。行礼毕,慈禧皇太后问何处人及年岁,对如前。内务府大臣、太医院跪左边,余与昂庭跪右边。

皇太后命余先请脉。余起,行至榻前。榻上施黄纱帐,皇太后坐榻中,榻外设小几,几安小枕。皇太后出手放枕上,手盖素帕,惟露诊脉之三部。余屏息,两房太监侍立。余先请右部,次请左部。约两刻许,奏:“圣躬脉息,左寸数,左关弦;右寸平,右关弱,两尺不旺。由于郁怒伤肝,思虑伤脾,五志化火,不能荣养冲任,以致胸中嘈杂,少寐,乏食,短精神,间或痰中带血,更衣或溏或结。”皇太后问:“此病要紧否?”奏:“皇太后万安。总求节劳省心,不日大安。”内务府大臣广奏:“节劳省心,薛宝田所奏尚有理。”皇太后曰:“我岂不知?无奈不能!”皇太后问:“果成劳病否?”奏:“脉无数象,必无此虑。”退下,仍跪右边。俟昂庭请脉毕,同太医院先出。随后薛抚屏、汪子常、马培之进,请脉。余与昂庭到太极殿东配殿,立方内。内务府大臣、太医院与诸医毕至方内,先叙病原,次论方剂。草稿呈内务府太医院与诸医,看后用黄笺折子楷书,进呈皇太后御览。所用之药,内务府大臣用黄签在本草书上标记。御览后,御药房配药。

——摘自薛宝田《北行日记》

御医薛宝田为慈禧太后请脉的场景,与《德宗请脉记》所载杜钟骏为光绪帝请脉的场景,如出一辙。慈禧太后唯露出寸、关、尺三部,对御医脉诊技能的要求,和光绪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诊脉完毕,御医须详明左右寸、关、尺三部脉象及所候之病因病机、病变脏腑,以此指导治法、方药,以及饮食、生活起居等注意事项。可见,脉诊是御医为皇室患者辨证诊病的主要手段,也是指导御医拟定治法、处方用药的主要依据。这客观上对御医脉诊技巧、以脉测证、以脉诊病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御医在继承前人脉学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总结、精研脉学,以确保脉诊的准确性。

事实上,清太医院医家确具极高的诊脉水平,其杰出代表首推末任院使赵文魁。赵文魁以《黄帝内经》、《难经》、《脉经》、《濒湖脉学》等脉学知识为基础,结合为晚清皇室成员、王公大臣请脉诊病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脉诊理论,著成《文魁脉学》一书。

首重脉诊,以脉测证、凭脉用药

医案1:嘉庆□年正月初六日,商景霨、陈昌龄恭请皇上圣脉弦滑。系肝经饮热,湿气不畅。有时耳鸣,此由饮热凝滞,今议用和肝化饮汤,晚进一贴,安和调理。

苏梗二钱 厚朴一钱五分(炒) 茯苓四钱 半夏二钱(制) 次生地三钱石斛三钱 橘红一钱五分 神曲二钱 麦冬二钱(去心) 枳壳一钱五分(炒)甘草五分(生)  引用荷叶丝一钱。

按语:弦为肝脉,主肝胆病、痰饮、疼痛等证;滑脉主痰饮、水湿、食积、实热诸证。嘉庆帝脉象弦滑,自诉时有耳鸣,故辨证为“肝经饮热,湿气不畅”。所用和肝化饮汤,功能理气化饮、养阴和肝,兼具健脾和胃之效。

医案2: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初六日,全顺看得总管脉息左关见弦,右寸关滑而稍数。肝脾有热,上焦浮火。以致胸膈嘈闷摆布,时作头疼,鼻干口黏,倦怠嗜卧。今用清热调肝化湿饮调治。

酒芩一钱 陈皮一钱 菊花三钱 桑叶二钱 杭芍二钱(炒) 冬瓜皮三钱 茯神三钱 石斛三钱(金) 壳砂八分(研) 莲子三钱(带心研) 藿梗七分引用荷梗二尺。

医案3:(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初七日,全顺看得总管脉息左关见弦,右寸关滑而稍数。肝脾未和,上焦浮火,胃气欠调。以致胸膈嘈闷,晚间较甚,有时倦怠嗜卧,口鼻觉干。今用清热调中化湿饮调治。

酒芩一钱 陈皮一钱 菊花三钱 桑叶二钱 杭芍二钱(炒) 冬瓜皮三钱 莲子三钱(带心研) 茯神三钱 石斛三钱(金) 三仙六钱(焦,共) 藿梗五分  引用荷梗二尺。

按语:《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数脉主热证。李莲英脉象左关见弦,右寸关滑而稍数,乃土木不和,脾胃湿热之象,故治用清热、调肝、和中、化湿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