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脐的特点
脐针疗法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为同行所接纳与推崇,主要是临床治疗效果极佳和治疗范围极广,这取决于三个方面。其一,是脐针疗法的独特理论。它不同于任何一个针刺疗法的理论,它是易医理论,是易经的理论来指导医学,故称脐针疗法是易医学的入门之法。其二,是脐的特殊的胚胎发育和特殊的解剖关系。这使脐与人体内各脏腑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故脐能治百病。其三,与脐在人体的特殊地位有极大的关系。脐在人体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它既不同于五官九窍,又不同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是沟通人体内外的通道,是人体与大自然交通的出入口,是天人相应、内外相连的路径,故人们都比较看重五官九窍。而脐却是一个盲端,是人体体表唯一的一个盲端缺陷,也是人体唯一与母体连接的遗迹,也正因为它的唯一性,在养生保健、治病疗疾方面就有别的组织、器官所不能替代的地位,有其自己特殊的功能。
(一)脐是特殊的穴位信息点
生物全息律认为:生物的任何一个小的局部都包含了整体的宿影。任何一个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相对完整性,并与周围的部分有相对明确边界的相对独立部分都是全息胚。人体存在着大全息元,大全息元中又有小全息元。虽然,每一个全息元都包含着整体的信息,但各全息元之间对整体信息的浓缩度又存在差异。越是大的全息元其含有的信息量就越大,我们提取的信息就越多,这也是易医学里的“察微知著”理论。
从全息律的角度来看我们人体,经络系统可以说是全身的信息流,而每一个穴位或多或少地都包含有整体的经络信息,每一个穴位都像是全身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窥获整体的全息。
人体的穴位数以千计,它们各自分布排列在自己固定的位置上,如果将穴位看成是闪烁的星星,那么在人体表面我们就会发现群星璀璨。这些星星或明或暗,或大或小,都在向我们提供了机体的信息。与大自然的星空一样,满天的繁星不仅只是证明黑夜已经到来,人类应该休眠,更深层的含义则是天文学中的大量信息。宇宙大太极,人体小太极,从“天人相应”的角度就应该领悟到人体的穴位,就应该知道人体就是小天地,要读懂这个小天地的“书”,不能不下功夫来钻研它,探索它。
比如“人中穴”,在我还没有研究易医脐针时认为其名不实,“人中”应该是人体的中心,而人体的中心应该是“神阙”,只有“神阙”在人体的体表位置上才是真正的中心。但为什么“人中”另有其穴?这是由于古人在原始中医学里十分注重以易导医,“人中”一名就可略见一斑。我们从易经的角度来看“人中穴”的命名,就了解了古人取名的真正含义。古人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天主气”“地主味”。“人中”穴上是鼻,下是嘴。鼻的功能是主呼吸,故象征“天”;嘴的功能是主摄食,故象征“地”;而天地之间是人,所以“人中”穴就这样产生了。另外,人体的九窍是人体与大自然相通的九个通道,其排列上六窍为双眼、双耳、双鼻孔,形成一个坤卦,下三窍口腔、前阴、后阴,形成一个乾卦,按人体九窍上下的自然排列,将这两个经卦与人体对应相叠就形成一个泰卦。泰,安泰,健康之意,地在上而天在下,为天地之交也,故天地之交为之泰。天地人为三才,人在天地间,故名“人中穴”。原来古人是以人体结构和易经的卦象来确定“人中”这个穴名的,并不是以人体体表的中心来定位,这说明了古人是多么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内在联系,多么注重卦象与人体结构的关系,也说明了自先人以来,我们的中医是与易经息息相关的,是水乳相融的,笔者认为,传统原始的中医就是我们现在的易医。
如果按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人中穴”与生命中枢和内分泌系统关系密切,如天癸气竭,冲任不足,“人中”可见黑斑。“人中”黑色常为肾气将竭之状。古文献曰“人中黑者死”。“人中”也是现代医学中枢复苏的重要穴位,其深在的内涵就是“人中”能反映阴阳之交的状态,这就说明了为什么观“面王以下”能断有无子嗣,手掐“人中”能有复苏的作用,故曰“虽看一穴,能知生死”。
其实并非只是“人中穴”与人体的生命中枢、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有密切的关系,脐也有同样的功能,并比“人中”有着更广泛的内在联系。笔者在数年对脐的研究与探讨中认为,脐是人体一个标志和器官,脐是人体中最大的全息元之一,它保留了许多人体先天与后天的信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反复体验,就能获取整体的信息,从而指导临床。
(二)脐是人体的正中点
如果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这两半分离的人体基本上是对称的,而脐正在这条分离线上。这分离线的人体前部,在中医学里称为任脉。而分离线的人体后部被称为督脉。如果我们将人体上下相折叠,脐也恰在前折叠线上,中医称此为带脉。脐处于这个正中位置,与任、督、带脉相连接,又与冲脉相交会。任、督、冲合称为“一源三歧”,脐是任脉的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总领一身之阴经。脐是与诸经密切相关的重要部位。因而,也是关系一切病症的重要穴位,故脐可治百病。
脐是人体的正中点,中国文化的“中”和“正”有特殊意义,有重要地位。中国传统医学为什么称之为中医,大多数人认为中医指的是中国的医学,笔者不敢苟同。中医这个称呼至少含有三个内容:其一,中医的地域性,这里指的是中国特有的医学,所谓中国特有的医学就是说中医是用东方思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出生、发展和壮大的传统医学,如果离开了中国这块土地就不可能出现中医。虽然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中医诊所和医院,但他们都源于中国,他们都是按东方思维的治病原则来进行诊治的。其二,道出了中医的核心,那就是“中庸医学”。中国的先贤认为做任何事都必须是中庸,所谓的中庸就是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中庸就是平衡,中医讲的就是阴阳平衡,这就是中医的真谛。“太过则抑之,不及则助之”,这也是中医的不二法门,故中医讲究“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其三,说出了中医的治疗原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古人曰:“上医者治国,中医者治人,下医者治病。”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中医是一门治人的技术,它不仅治病,关键是治人,是治疗有病的人。治人就是整体调节,就不能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如果将眼光局限于一个病上那就是下医了。比如我们治眼睛的疾病时就不能不考虑肝,因为“肝开窍于目”。对于老视我们就应该知道这是因为肾水不足,水不涵木所引起,所以要从补肾下手来养肝,来调节眼睛,治疗眼睛。如果遇到学生用眼过度引起眼疾,我们就要考虑是否与心有关,因为“久视伤血劳于心”。这也是中医与西医的不同之处,中医讲究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要注意是否是什么脏腑出现了病变,从而指导我们在治疗中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治疗什么脏腑。
中医对人体结构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上下相连,内外相通,左右相关,以中候中”,所以自古以来中医就存在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前病后治的方法。“有诸内必形于外”,说明脏腑的疾病可以在体表反映出来。同样,我们也可以从机体外表的变化来发现人体内部发生的病理改变。在中医临床上同样存在“四肢的病中央治,中央的病还是中央治”的治疗捷径。因为人体的中央就是一个“太极点”,只要在这个“太极点”上治疗就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就能轻而易举地将已经失调的阴阳给纠正过来。而“肚脐”就是人体的“太极点”,是治疗疾病的最佳位置。
(三)脐是人体的敏感点
脐乃神阙,为古代丹家所说的“玄关一窍”,即“气舍”,是气会聚之所。古代气功家也认为,人体有一个以脐为中心的太极图,直径三寸大小,中间有两个对抱相持的阴阳鱼,在此产生阴阳相感,气血升降出入,生机周流不息。医学气功是我国传统医学和养生学中的一朵奇葩,气功学对脐情有独钟。在气功的修炼中十分强调放松、入静与意守。气功术语气沉丹田、意守丹田、返观内视,这些都与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丹田一说实为道家修炼的术语,因为效果明显,以后逐渐被引用到了气功界和养生学中。“丹田”一说在气功界里有三丹田与五丹田之别,一般人们所说的丹田常泛指下丹田,其具体的部位是脐下一块区域,相当于中医腧穴学中所讲的气海、关元穴部位。但也有一些气功书中认为下丹田即是以脐为中心的一块区域,其实也不为错。气海乃中气之海,关元为元气之开关、关隘、关键之处,而脐又名为气舍,为中气之房舍,意守均可产生同样的效果。在气功书籍中常将两个肾区分别称为命门和肾门。命门属火,肾门为水。它们的定点与现代解剖学的肾区有所不同,是以脐为中心向后达腰部,在其两侧,这也是气功修炼的重要部位,这样脐在气功学中即是意守之位,也是定点之处。
(四)脐是先天与后天的连接点
脐是我们自母体出生唯一与母体相连的通道。脐带未断之前,子体尚属先天,并非一个完整的独立生命,它依然靠母体血液从脐带输入,将代谢产物再从脐带输出到母体。一旦脐带断离后,子体就由先天态转为后天态,这时一个新的、完整的生命才算真正降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脐是先天与后天的连接门户。通过对脐的观察,我们不但可以得知机体后天的情况,也可推测个体的先天素质,比如目前被认为最先进的产前诊断就是通过脐血穿刺而获得胎儿健康信息。现代医学也已证明在脐带中有大量的先天信息,如脐血中含有大量的胎血干细胞,将其提取输入,可利用干细胞分化的特性,治疗许多血液系统的疑难病症。
过去,临床上在治疗先天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疗效自然不佳。近年来因为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临床上采用基因法来治疗这些疾病,看来似乎是一条光明大道。与西医相比,中医能否也用自己的特色来治疗这些先天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没有必要从分子、从基因的角度来与西医一争高低,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脐的特殊地位,利用这个先天与后天的桥梁之地来做文章呢?应该是可以的。近几年,笔者已开始从这一方面着手,并获得一些突破。曾经治疗过一个患有先天性视神经萎缩的小女孩,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儿从开始双眼有光感,双眼的裸眼视力仅可在10厘米内见视力表里最大的字的状态,达到与正常人一样距离来看书,而且可以看到书里的页数编号。在加拿大温哥华也曾治疗一个先天性胰岛缺乏症的女孩,治疗一次血糖就降至正常,治疗一个疗程高血糖基本得以控制。从上述病例的治疗中我们得到以下体会:在治疗任何疾病时不要被病名给吓倒。笔者发现有许多医师在就诊时发现患者的疾病是先天性或是遗传病就自动放弃,因为在他们的大脑里这些病是不能治愈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过去所学的知识束缚了自己,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变成根深蒂固的观念,变成不可逾越的鸿沟,他忘记了医学是在发展的,过去的知识已经变为曾经,新的知识已经来临,所以作为一个医师要不断学习,要干到老学到老,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并且要不断创新,君不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易医脐针是独立的医学体系,无论它的理论和操作的方法都与现在的西医有着太多的不同,所以西医认为不能治愈的疾病,我们未必不能治愈,从易医理念出发,认为“天下没有不能治的疾病,所谓不治是不懂其理,不得其法”。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敢于挑战任何疾病。病是什么?古人说“阴阳失衡之谓病”。中医讲阴阳、讲平衡。只要阴阳不平衡了,阴阳失调了,人体就会得病。刚失衡则刚得病,微失衡就是得微病而不是显病,不是显病未必医院就能查得出来,查不出来也未必没有病。大失衡就是大病,严重失衡就是重病,亡阴亡阳就是绝症,就要死亡。至于称什么病名那都是后人自己命名编造而已,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什么病其根本就是阴阳失衡,只要将阴阳调节好了,这个病也就好了,《内经》说“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
(五)脐与循环系统的关系
从脐是胎儿的唯一供血器官来看,脐是人体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一个部位。国外学者认为:脐有动、静脉,并形成一个广泛的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系统,这个血管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在母体与胚胎或胎儿的血液之间执行物质交换,将带氧的血液输入到胎儿,又将不带氧的血液从胎儿带到胎盘,经胎盘带到母体。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脐与循环系统的关系先天就已形成,这也是西医里说的“脐血循环”。
出生后脐周分布丰富的脐周静脉丛,分别回流至上、下腔静脉和门静脉,通过对脐周腹壁血管的观察也可推断患者的肝脏情况。比如,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患者其脐周可见脐周静脉扩张。
(六)脐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脐又称“环谷”,是指脐与消化系统及下焦各脏器有关。因为,脐与腹膜直接相连,与大肠、小肠、肝脏、脾、胃、胰等中、下焦脏腑的距离很近,自古以来不少医家常通过脐部给药来治疗中、下焦脏腑的各种疾病。
脐位于阴脉之海的任脉上,其位凹陷似井,为阴中之阴,又称老阴,八卦为坤。坤——五行属土,先天数为八,与人体脏器脾相对应,与胃相表里,故坤主人体消化系统。可见脐与人体消化系统关系密切。至今,民间仍流传着摩腹与摩脐来加强消化系统功能的锻炼方法。
与摩腹相比,摩脐更加有效,但也更加容易出现副作用。因为每个人的脐都不一样,脐眼的大小、深浅,脐蕊的高低,脐壁脐谷的关系都不同。其二,因为脐部的敏感程度每个人差异较大,对摩脐刺激的耐受度也不同,所以摩腹与摩脐更适应自我操作,既可以仔细体会腹部和脐壁的敏感程度,又能寻找相应的敏感区,对慢性病的治疗很有好处。
(七)脐与呼吸系统的关系
古人认为“先天之呼吸在脐,后天之呼吸在肺”。胚胎学的研究也证明了人在出生前,呼吸功能是由脐带和胎盘共同承担的,并还执行着保护和营养胚体,排泄废物和产生激素的功能。
(八)脐与泌尿生殖系统的关系
李时珍曰:“脐者,人之命蒂也。以其当心肾之中,前直神阙,后直命门,故谓之脐。一点真元,属之命门丹田。”脐为“命蒂”,肾为“坎”。“坎”,水之义也,肾属水脏,故曰坎。心为“离火”,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古人将脐看作是肾水与心火的天然混合区,也是气功修炼的关键部位。
脐属任脉,通督、冲、带脉。冲、任、督、带与生殖及经带胎产密切相关,故脐与泌尿生殖系统关系密切。临床上常通过脐来治疗阳痿、遗精、早泄及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滑胎、不孕等症。
脐位于人体的前正中线上,就是中医所说的任脉上,这条前正中线其上连接头,其下连接会阴部,在易医学里我们认为人体的上下是经,左右为纬,这个经比纬要重要。我们人体的神阙则在其中,这样在治疗上十分方便,在临床上如果我们的针朝上就有治疗人体上部的效果,如果我们针朝下扎就有治疗人体下部的作用,这个下部就是我们所说的泌尿生殖系统,就是说脐针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时,其针是朝下扎的。主要是治疗妇科病、男科病,而且疗效十分可靠。
(九)脐与精神神经系统的关系
《素问》曰:“两精相搏谓之神”,从根本上揭示了“神”产生的原始机制。脐为神阙已暗示了脐与心的关系,“神”指人之元神,心主神志。“阙”为中门,神阙就是心之神气通行的门户之合称。而中医所称的神志病实为现代医学的精神神经性疾病。
脐虽为退化组织,但肝圆韧带、静脉韧带、腹下韧带等与腹腔内重要脏器的解剖和功能直接相关,同时腹腔内丰富的血管网及自主神经纤维与脐有密切关系。由于脐与腹内脏器及神志的关系,以至于出现精神活动与腹内情况有关的学说。如早期西方医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就是膈下功能的体现,而子宫的游走可引起许多奇怪的症状。该理论虽被后人否定,但对腹部情况和精神疾病的关系、自主神经功能在精神疾病中的作用等研究并未停止,甚至有人指出,腹部疾病与精神分裂症有内在的联系。
易医学是以天地来论人体,我们知道地球的南北极是地球的两端,而赤道是其中央。那么人体的赤道是哪里?人体的中央是什么地方?笔者认为人体的赤道是带脉,人体的中央自然是脐,是神阙。可惜的是,多年来多数大夫都忘记了人体的赤道和人体的中央点,在临床上千万不要忘记这两个地方,它们是治疗许多疑难病症的枢纽,特别是搞手法的更应该注意。因为是中点,故神阙治疗心脑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妇科病以及男科病是有奇效的。也就是讲神阙治经病(无论是南还是北,是心还是肾)还是治纬病都是有奇效的,这是从“天人相应”里悟出来的。
讲到这里,我们重提前面的问题,人体中在同一条经线或纬线上的穴位有共同的作用,神阙在任脉上,任脉就是前正中线上,任脉与督脉相表里,而督脉是后正中线上,后正中线是脊柱,脊柱内则是中枢神经里的脊神经。又任督二脉呈南北走向为经,易医学里头为离,离为火,主神志,故针刺神阙能治疗神志病,故中医古籍里记载脐能救逆,能治疗尸厥,中医的神志病就是现代医学的精神神经疾病,所以脐能治昏迷、癫痫,可谓不虚,这再一次证明了神阙与人体精神神经系统的密切关系。
(十)脐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脐朝百脉,谓此一穴而系全身,为元阴元阳系结的部位。《大宝论》曰:“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为命门也。先天之命门者,由此而受;后天之命门,由此而栽也……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以其为生气之源,而气强则强,气衰则病。”脐通百脉,调阴阳、补气血、温脾肾、行强壮、培补元气。医学研究认为脐疗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抗氧化,抗衰老作用。提示临床对于免疫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治疗,可从脐部着手,不愧为一条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