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董德懋老师是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针灸学家、中医编辑学家。我仰慕董老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1982年起随董老学习,1991年正式拜师,成为董老的学术继承人。现就董老调理脾胃为中心的学术思想渊源探讨如下。
一、清解外邪学术思想溯源
董老清解外邪的学术思想,启源于老师施今墨先生对外感病的认识。施老治疗外感病,擅用清解法。他说:“吾侪治疗外感病,首宜辨明表里、寒热、虚实,则层次分明。表病不可只知发汗,且应注意清里。”根据表里病情的不同,合理配伍解表和清里药物。治疗感染性发热疾病常用银翘散、桑菊饮加减,宣散风热,清热解毒。董老清解外邪的学术思想,继承了施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有所发展。
董老从伤寒、温病学派之争入手,深入研究了《内经》热病的理论,认为伤寒和温病均来源于此,而又各有所长,互为补充,共同组成了中医学外感温热病的理论体系。《伤寒论》是张仲景对汉代以前中医治疗外感病的经验总结,温病学说则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无论伤寒和温病学说,其中心都在于辨证论治。董老熔伤寒和温病为一体,尤其推崇刘河间“六气皆能化火”之说及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论点。董老继承《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理论,谨遵施今墨老师的认识,结合自己数十年的经验,逐渐形成了他清解外邪的学术思想。
二、调理脾胃学术思想溯源
董老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形成,受到老师施今墨先生的重要影响。董老在施今墨先生亲自教诲下,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反复验证,继承了施老的学术经验。施老对内伤病的治疗重视调理脾胃,以疏脾、运脾、醒脾为法,培补后天之本。施老疏脾、运脾、醒脾法,培补后天之本的学术经验,是董老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源头。
董老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脾胃病证在临床常见,董老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的内伤发热,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后又发现许多病人在治疗发热的过程中,其他症状也随之痊愈。这引起董老的重视,遂留心观察,记录整理,汇集成册。嗣后更活用补中益气法,配以他法,灵活化裁,治疗痔疮、便血、脱肛、习惯性流产、久泻等病证亦取良效。董老从补中益气汤的应用开始,反复阅读《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特别是《脾胃论》,大量引证《素问》、《灵枢》经文,阐畅脾胃学说,发难解惑,倡升降理论,制补中升阳诸方,从中得到启发。由此董老重点从脾胃生理、病理、病症、治法、方剂、药物等各方面,对脾胃学说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上溯《内》、《难》、《金匮》、《伤寒》等经典著作,下及金、元、明、清各家之说,撷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冶为一炉,奠定了董老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基础。董老尤其赞赏《金匮要略》“四季脾旺不受邪”和《慎斋遗书》“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的论述,并联系实际,运用于临床。数十年来,董老孜孜追求,锲而不舍,从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入手,悉心体察,反复推敲,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终至今日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其调理脾胃学术思想逐渐成熟,调理脾胃法也自成体系。
三、调气积精全神学术思想溯源
董老受施今墨先生的薰陶,早年对气功的理论即有所涉猎。其后对董老调气积精全神学术思想有较大影响的人物有3位。一是曾任全国佛教协会副主席的巨赞法师,他15岁患肺结核,咯血不止,消瘦羸弱,众医束手,后修炼气功,调气积精全神,得以痊愈;另两位是马寅初先生和蒋维乔先生,他们长期坚持气功锻炼,祛病延年,达到高寿90余岁。董老钻研气功,从自身患病,久治不愈开始。30多年前,董老患高血压病,头晕、目眩、头疼,血压260~270/120~155mmHg,中西医药治疗日久,均无明显疗效。百般无奈,开始研究气功,冀以调治。董老行站桩功,每天坚持早中晚练功3次,每次30~40分钟,终于治好了自己的高血压病。后坚持气功锻炼,毫不松懈,受益匪浅,体会颇深。
董老钻研气功理论,上及《内经》,下及各家学说,其中特别赞赏《素问·上古天真论》“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及《勿药元诠》中调息、养生颂和小周天等认识,结合站桩功,自治救人,形成了他调气积精全神的学术思想。
我随师学习,获益匪浅。此次有幸系统整理恩师医道、医术,谨以此书缅怀恩师董德懋先生!
学生 徐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