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十一辑·董德懋内科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外感病与解表法

一、六淫之邪首先犯表

外感病是平时常遇见的。顾名思义,外感病就是人体感受外邪而致的疾病,病位在体表。这时出现的症状,就叫表证。外感表证包括伤寒太阳病、温病的肺卫阶段和一些传染病的初期。外感病的病因是六淫和疠气。风寒暑湿燥火即六气,是气候的正常变化,为害感人时叫六淫。六气是四季气候变化,叫季变;人体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能力叫季应。在脉象方面也可以反映出来,春天脉弦,夏天脉洪,秋天脉浮,冬天脉沉。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适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不会致病;如果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或时令反常,冬寒过甚,或冬应寒而反温,夏应热而反凉等,或人体虚弱抵抗力差的情况下,就会生病。

发病以后,首先出现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脉浮等表证。如《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所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温病里面也有这几项——恶寒或恶风,头痛,脉浮。麻黄汤证是脉浮紧,桂枝汤证是脉浮缓,温病脉象是浮数,但总有个浮字。这几个症状就是表证的总纲。

外邪侵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由毛窍而入,即由皮肤而入,一是由口鼻而入。由于人体表面经常与外界接触,外邪中人也就常由体表开始,随着疾病的发展,逐次传里。正如《素问·缪刺论》所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必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口鼻是人体与外界的直接通道,呼吸之气由此出入,故邪气侵犯人体,亦由口鼻而入,渐次内传。《内经》说:“肺合皮毛”,即肺主一身之表,而肺又开窍于鼻、与口相通于咽喉,故六淫之邪无论由皮毛或是自口鼻而入,其所侵犯的部位,都是肺脏。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从广义的角度来讲,不仅是温邪,六淫之邪皆是如此。

二、善治者治皮毛

表证的出现,是邪气与正气相搏斗的表现。正胜邪衰,病就痊愈。如能抓住时机,因势利导,鼓舞正气,战胜病邪,就能使疾病早期治愈。所以解表是非常重要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就是说善于治病的人治皮毛,在表证阶段,运用解表药,把疾病解除了。即古人所说:“病自表而入,由表而出。”解表的药物,多是辛散轻宣之品,应用解表法以达辛散表邪之目的。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因其轻而扬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温热论》 说:“在卫汗之可也”,也主张用汗法。无论伤寒、温病、传染病的前趋期,它的症状在表证阶段都有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脉浮这一共性。由于疾病的原因,病种不同,除了主症之外,还有各种兼夹的症状。但是不管有何夹杂症状,一般分为风寒、风热两大类。大致以发热重,恶寒轻者,为风热;以恶寒重,发热轻者,为风寒。在辨证中尤以恶寒最为重要。前人云:“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这的确是经验之谈。在临床上应该注意,没有恶寒就不是表证。

中医治病,强调辨证论治,有是证则用是方,决不受时间的限制。有些病人患病日久,但有发热、恶寒、咳嗽等症,仍属外邪袭表,肺气失宣者,治疗时仍宜解表宣肺,其病自愈。

三、验方银翘桑菊汤

后世医家有伤寒和温病学派之争,笔者认为伤寒、温病各有所长,互为补充,共同组成中医学外感温热病的理论体系。《伤寒论》是仲景对汉代以前中医治疗外感病的经验总结,温病学说则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无论伤寒或温病学说,其核心仍在于辨证论治。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用之得当,无不立效。辛凉解表所以出现并为人们所常用,是因为火热致病具有广泛性。古人谓“六气皆能化火”,风、寒、湿、燥之邪皆易化火、化热,而暑即是热,五气之外,还有一个“火”字。《素问·至真要大论》总结病机十九条,其中属火热者,竟达九条之多。此外,尚有其他原因,刘完素说:“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天以常火,人以常动,动则属阳,静则属阴,内外皆扰,故不可峻用辛温大热之剂。”正说明辛凉之剂,辛以散邪,凉以清热,对于风热表证最为合拍。事实也正是这样,笔者从事临床几十年,以风热表证为常见。身有内热之人易招致外邪,即使是感受风寒之邪,也多呈外寒里热,俗谓之“寒包火”。笔者在临床治疗外感表证,多用辛凉解表法,取银翘散,合入桑菊饮成分,名为银翘桑菊汤。组方如下:银花10g,连翘10g,桑叶10g,菊花10g,黑芥穗5g,薄荷5g,豆豉10g,芦根12g,竹叶10g。

本方具有轻宣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感冒初期,发热恶寒,头痛,舌苔薄白,或苔白微腻,脉浮数等风热表证。临床应用,疗效显著。究其来源,银翘桑菊汤实是施今墨老先生喜用之方。笔者在临床治疗表证运用银翘桑菊汤时,常因时、因病邪兼夹以及兼症而有所变化。

如四季感冒,兼夹病邪不同:春季兼夹风邪而表现恶风者,重用荆芥;夏季兼夹暑邪而见烦渴热甚者,去荆芥之辛温,加用荷叶1/4张,大豆卷10g,扁豆衣10g,六一散(布包)15g;长夏及夹湿邪者,增藿香、佩兰、苏叶、杏仁、苡仁、白蔻仁各10g;秋季兼夹燥邪,加沙参10g,天花粉10g,麦冬10g,枇杷叶10g;冬季兼夹寒邪,轻症用防风6g,重症合入麻黄、桂枝。鼻塞加入葱须5个;咽痛加入牛蒡子10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桔梗5g,甘草6g。

外邪袭人,首先犯肺,肺在变动为咳,故外感表证,特别是兼夹寒邪者,常见咳嗽喘促等症,治疗时应抓住表证阶段的有利时机,及时宣解,重用辛温。咳嗽甚者加前胡10g,杏仁10g,苏子10g;喘促气急者,合用三拗汤。若风寒化热者,可加用麻杏甘石汤,常用量:麻黄3~6g,杏仁10g,生石膏(先煎)15~30g,甘草6g。以解表宣肺,止嗽平喘。头痛,加入蔓荆子6g,白蒺藜10g;伴恶心,舌苔白腻者,加藿香10g,佩兰10g,以芳香化浊,和胃去湿。

小儿麻疹,加用蝉蜕3g,浮萍3g,紫草3g,赤芍3g。

小儿急惊风,可加用僵蚕3g,钩藤3g,天麻3g,以平肝熄风。

流行性腮腺炎,加用马勃5g,板蓝根6g,僵蚕6g。

荨麻疹,加用防风10g,蝉衣6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丹皮10g,生地10g。

疮疡初起,可加用蒲公英12g,地丁10g,败酱草10g。

淋证,加用通草5g,茅根10g,六一散15g,或甘草梢10g。

白喉,加用生地10g,元参10~20g,麦冬10g。

痹病,加用防风6g,独活9g,赤芍6g,桂枝9g,桑枝15g,金银藤15g。

牙痛,大便不通者,可加用凉膈散,以使里气通,表自和。

四、活用解表法

解表法不仅应用在伤寒太阳病、温病的肺卫阶段和传染病的前趋期,也可用于皮肤病。皮肤病,病在体表,故不少皮肤病有表证出现,多用表散的药,如荨麻疹用消风散,里实兼有表证者用防风通圣散以表里双解。外科痈疮初起,一般常出现表证,也应解表,故有“汗之则疮已”之说。慢性病患者突然感冒,应先治感冒,然后再调理治疗本病。其他诸科如妇科的产后风、儿科的惊风,出现表证也得解表。同时,表证也必须具备恶寒、脉浮等症状。中医常讲:“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临床必须注意,有表证当先解表,然后治里。这是一个原则。表邪不解,用血分药,则把表邪引入血分,或用气分药,引外邪内陷,只能加重病情。解表药分辛温、辛凉两大类,风寒偏盛用辛温药,风热偏盛用辛凉药。此外,偏湿下利用温燥药,燥能祛湿。痢疾初期,有表证,应先解表,用人参败毒散。所以陈修园《医学三字经》说:“外疏通,内畅遂。”人参败毒散治疗痢疾,有逆流挽舟之效。笔者在北京时,很少见到痢疾而又发热恶寒的。国医学院毕业以后,笔者到唐县老家,有一次一个老乡找笔者看病,正是痢疾而且兼有表证,随即开了人参败毒散,吃了病就好了。又如急性肾炎水肿,即中医称之为“风水”者,腰以上肿,可以发汗解表,即《内经》“开鬼门”之法,可用越婢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