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精神动力学理论
Freud认为心理创伤及由此出现的精神障碍是因个体面临紧急可怕的威胁事件而引发的心理失衡状态。当出现突发事件时,个体往往难以客观地面对并解决问题,而会不由自主地运用否认、压抑、投射、转移、分离、升华等一系列防御机制,这些缓冲机制在认知上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整或重组,达到调控情绪、维护理性、保持心身平衡的目的。但如果心理防御机制的应对能力无法应对突发事件的不良后果,就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心身失衡的状态。创伤性焦虑与信号焦虑引起心理失衡,破坏了安全感的心理支柱,从而陷入抗争与回避的矛盾中,出现PTSD的各种症状。
一、PTSD的创伤记忆
1895年,Breuer和Freud出版了《歇斯底里症研究》,书中提出了精神障碍是源于心理创伤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一个想法或者经历本身就可以致病。寻找到致病的想法或者有关创伤经历的记忆就可以对其进行分析进而治愈疾病。PTSD就是无意识将相对被忽略的创伤性表象(imagery)再现于记忆,从而出现反复的闯入性记忆。
Freud最早通过对哀伤过程的观察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当即有的记忆联结由于逝者离世而消失时,如果“心力”从原有关系中被分离释放出来,便会陷入过度性精神投入(hypercathexis)。哀伤经历者的情感就会反复再现与逝者有关的每一个记忆,而同时持续地感觉到逝者不再存在这一现实,从而使其产生波动与分离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经过不断再现和分离的经历会逐渐转移,直到经历者的哀伤终止。如果这一过程遇到外在或内在异常的干扰,当事人就会一直处于某种与逝者矛盾或被内疚支配的关系之中,经历者的精力难以转移,从而形成类似PTSD的延迟、夸大或病理性的悲伤等症状。Janet提出创伤压力会破坏个体有关创伤的感知、思维以及创伤后行为的整合过程,这种分离状态导致遗忘创伤事件。但这种功能性遗忘只针对外显记忆或有意记忆,创伤事件仍能以内隐的方式储存,并通过梦、外在行为等途径表现出来。
Breuer和Freud提出,创伤内在表征所包含的情感或意义会对个体造成的长久的影响,且这一影响远大于创伤事件本身。Jung进一步提出,个体运用分离(压抑和遗忘)技术把负面情绪或压力转移到多个“情结”(complex),尤其是进入“无意识”,创伤记忆不能完全被遗忘,就会产生包括PTSD在内的多种精神障碍。Breuer曾描述过一个个案,在这个病例的治疗过程中,他采用了催眠技术去分析、识别、移除创伤记忆。他发现如果可以帮助患者寻找到导致某种症状和不良情绪的创伤记忆和经历,该种症状就会消失,对各种症状重复这一过程后患者最终就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这种疏导式治疗也就是第一种精神分析的方法。
随着后来学者对创伤后心理的研究,对PTSD记忆的看法逐渐形成了两个观点。一种认为PTSD记忆不同于传统记忆,有特殊的加工机制,即特定机制(the special mechanism),另一种认为PTSD记忆可以用传统的记忆、情绪以及人格等心理过程予以解释,即一般机制(the basic mechanism)。特定机制来源于对PTSD的临床观察。一般机制则来源于对记忆的实验室研究,旨在研究影响记忆的不同背景。特定机制的理论假设包括:创伤事件或创伤体验是创伤记忆的激活线索,有可能出现创伤情境分离(peri-traumatic dissociation)现象,个体感觉到强烈恐惧和不真实感,时间变慢,如在梦中。创伤记忆中的有意记忆(voluntary memory)被削弱,而无意记忆(involuntary memory)增强。无意记忆在创伤事件加工中发挥主要作用(“有意记忆”是指可控或受目标引导,“无意记忆”是指不受控制或无目标引导)。这些假设满足于创伤记忆的特征,但在具有创伤经历的人群中,罹患PTSD的个体与未患PTSD的个体可能存在区别。一般机制则有不同的观点,认为经历决定行为,创伤记忆会使个体产生PTSD症状,PTSD的症状水平会随着记忆的累积而提高。这与特定加工机制中所认为的“有意记忆加工削弱”相对立。认为对事件的记忆而非事件本身会发挥对PTSD症状的持续及发展关键的作用。
Rubin等认为特定机制和一般机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区分:①特定机制中认为创伤记忆是由于有意记忆受损,无意记忆增强,一般机制则认为二者都增强。②特定机制中,PTSD症状水平与个体对创伤记忆和其已有自传体记忆(autobiography memory)的整合程度呈正相关,一般机制则认为PTSD症状水平与个体对日常生活事件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的提取程度正相关。③特定机制中无意记忆负责加工负性信息,一般机制中两种记忆加工的信息属性无差异。④特定机制中,与有意记忆相比,无意记忆包含更多的感知觉和情绪成分,一般机制中这种差异不存在。⑤一般机制认为导致PTSD的外界刺激源包括创伤事件及日常应激事件,个体差异可影响记忆内容。特定机制并未提到此类内容。
二、防御机制在PTSD心理创伤中的作用
Freud通过对歇斯底里的观察推测一些精神障碍患者压抑着对创伤的记忆以便保护自己。但实际上,被压抑的记忆并没被忘记,它们仍然存在并活跃在患者的潜意识之中。Freud认为这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对“非自我”的防御,即意识对潜意识的防御。这个过程中,记忆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不断转换,最终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当一部分创伤记忆进入意识范围并以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时,患者会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稳态。所出现的症状也就是“自我”对抗创伤记忆防御的结果。例如,一个男人诉说他被一个经常出现的梦魇所困扰,他经常梦到家乡的一家酒店倒塌。但他无法了解他为什么会梦到从未发生的事情。梦魇严重影响着他的正常思考和睡眠。治疗师详细了解他的过去经历后发现,患者在海湾战争期间是一个战地医生,曾负责从一个被炸毁的兵营中拉出尸体。患者从没有将这个关于家乡的梦魇与令人毛骨悚然的战争记忆联系起来,实际上是他一直有意回避着有关战争的记忆。(值得一提的是,治疗师将两者联系起来后,他的梦魇停止了)。这种新的平衡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一些记忆被抑制在意识外后,实际上他或者她并没有处在完全的真实状态,相反地,患者进入了一个建立在自我愿望之上的生活状态。理想状态下,受害者会学会应付创伤带来的影响并达成新的心理平衡,但是如果患者一旦陷入困境,则会产生严重或者繁杂的症状,并最终丧失各种能力。
Breuer和Freud曾认为创伤记忆是引起精神损伤的“异物”,一旦将其找到并“移除”,患者就会恢复健康。但随着时间的进展,Freud认识到分析防御机制与寻找创伤记忆同等重要。因此,Freud以作业经历法(working through)这一概念取代了原来的精神发泄方式,这需要彻底的反复的探寻和分析症状形成过程中的动态过程。从精神动力学角度来看,PTSD不是一个简单的心理障碍,它是自我对创伤进行管理的一种努力。精神动力学治疗会引出并且详细分析这一过程以使其从患者的潜意识进入到意识层面。患者对这一过程的了解和认识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完成心理防御。由上可以看出,精神动力学治疗的前提是对症状的正确理解,简单来说,在这一理论中,症状只不过是心理防御的最终结果和表现形式。
Heinz Kohut的自我理论也被应用到创伤心理病理的研究中。该理论认为,正常的自恋期会建立一种稳定的自我感觉(调节系统会维持这种感觉),但是这种稳定的感觉会被与自我密切相关的创伤所打乱甚至击垮。Krystal发展了一个心理学创伤的信息处理模式,他认为巨大的灾难事件可以使人丧失利用焦虑来进行防御的能力。一旦心理防御系统被破坏,患者焦虑和其他的情绪对创伤的抵御能力就都没有了,同时还会转化为一种负性作用。当个体遭遇创伤事件,其内心会进行防御。最初的防御是一对矛盾体,个体会通过不断的重复创伤回忆而又极力回避相同记忆来进行防御。如果这种防御情形时轻时重,则可以认为这种防御是成功的,个体已经建立了新的平衡。PTSD患者则没有建立这种处于平衡状态的防御,是因为其适应过程出现了问题。防御的失败导致了症状的出现。
(陈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