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观察与思考
闫晓天
该课程在教学分析时,指出《内经》课的宏观教学目标,即“夯实学生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运用《内经》理论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解决临床问题”是《内经》课的重要学习结果之一,因此《内经》课中有较多内容比较适合采用“领域特殊性的问题解决类学习”的教学策略。传统单一讲授式教学如果脱离临床案例、现实情景,在问题解决类学习中就属无效的教学策略。这种策略的内在假设是认为学习者在没有任何领域内问题解决指导的情况下,也能够选择和综合应用这些原理。对于非常聪明的学习者来说,这种不完整的教学策略可能会有效,因为他们已有一定量可以提取的先决知识,并且有较好的认知策略和学习经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教学上的空白。然而,对于部分能力较低的学习者,由于认识容量的有限性,这种教学会超出他们的能力负荷,带来无效学习,常常既难以使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必然导致其学习兴趣的下降。正如该课教学分析时所指出的“长期以来,《内经》教学普遍以理论讲解为主,与临床结合较少,难以发挥《内经》对中医临床的重要指导价值,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内经》的兴趣。”
仅仅从生物人的角度看待医学问题,还是从身心、人与人群及环境整体角度看待医学问题是医学教育,包括中医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后者显然是现代医学教育所推崇的理念,也是整合课程基础上开展PBL教学的重要理念。从整体角度,包括自身整体、人与人及环境整体认识人体、健康、疾病是中医的基本认识论特点,《内经》作为中医最早的经典医籍,其中的理论和实践记载无不贯穿这一理念,所以其本身就可以说是整合了自然、医学、社会、人文的知识,所以《内经》课开展PBL具有先天的优势。该课在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中进行了明确的表述:“学生既牢记《内经》的学术观点,又要贯穿《内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天地人三才”思想,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医学模式对于现代临床的重要性,学会从社会、伦理、环境、心理、饮食因素等方面综合运用和重构知识。这些表述显示出教案设计者对《内经》及PBL精神具有较好的把握。
案例设计是PBL教学能否成功、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环节,本课程在案例设计时较明确地表达了对真实性、结构不良性、渐展性的考量,这样做较为符合PBL的教学策略,既有挑战性又具有生长性的案例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问题解决的同时,学会和发现原理很有意义。经验表明,对于结构不良的问题,在设计时应注意实现以下几点:①形成各种可行的问题解决方案;②通过构造理由和说明个人信念,评价这些可供选择的问题解决方案的可行性;③监督问题空间和问题解决方案的选择。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从各种问题解决方案出发,审视自己的观点和个人利益,以及他们关于“真理”本质的信念和真理的证据。“问题解决类”学习对学生的认知有比较高的要求,它在要求学生学会识别运用不同纬度知识原理的同时,还要将特殊领域中的原理达到应用水平,所以PBL、案例教学多在医学院、法学院开展有其一定的内在因素。中医目前开展的PBL教学多为本土化改良后的,但在课程特别是前期课程中设计案例也应在兼顾先行者知识、最近发展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考虑和嵌入结构不良问题,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训练。该课程在第一幕中,嵌入家庭伦理、患者心理的问题设计显然是基于此类问题的考虑。
在时间安排中专门设计出10分钟的导学环节,并对学习方法重点加以介绍,体现了为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法的良苦用心。导学环节中还应重视对学习理念的介绍、动机引导,使学生对知识是复杂的、必须通过社会交往构建,且自我在知识构建中起着关键作用有所认同,帮助学生走向自我定位,学会自己对学习目标进行清晰的表述。文献资料显示,要使学生全情投入学习,就要使学生感到:他们每个人都是受欢迎的,他们确是被作为个体来对待的,他们能够充分参与课堂学习,他们会受到公平对待。所以,导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创造这样一种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并应在今后的讨论中不断促进这种环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