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形成
《周礼》是一部通过官职制度来表达周朝治国方式的著作,周代的国家机构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类,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天官主管宫廷事务,天官类中共记载职官63种,医官即隶属其中。这也表明当时的医官是以为王室、贵族服务为主,为普通百姓的服务则属于其次。从《周礼》的有关内容看出西周在商代的基础上已经形成相当完备的医事制度,而且也有了医学分科。具体内容如下。
1.医政组织
从《周礼》的记载可以发现,周代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系统的医政组织以及相当严格的医生考核制度,这也为医生技术水平的提高,传统医学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1)设医师,执掌医药之政令:《周礼·天官》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2]医师作为掌管医疗行政政令的职官,主要负责医事律令的下达执行,医疗用药的收集供应等事务。医师的手下有“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各有职责,协助医师进行卫生行政的管理。上士、下士主要作为协同,帮助医师管理医政;府作为仓管,负责宫廷药仓中药物的收集、储备和供应;史作为文秘,管理医疗文书和病案的记录;徒作为学生或者侍童,负责看护患者或者处理一些日常杂务。《周礼》中的这套医政组织,尽管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建立的医事管理组织,却已是非常系统周全。职责明确,分工清晰,尽管人员不多,运行效率应该相当快速有效。
(2)重考核,稽医事以制其食:《周礼·天官》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医师负责对医生进行年终考核,按照医疗水平的高低,决定俸禄的高低。考核标准分为五个等级,按照级别获取其相应的待遇。这样的严格的医疗技术考核规定和俸禄制度出现在周代的确难能可贵,对促进医生医疗水平的提高,有其积极的推动作用。
(3)载病案,死终则书其所以:《周礼·天官》记载:“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对患者进行分类,推荐给不同科别的医生,分而治之。须对患者治疗的经过进行记录,若有死亡,则须对死亡的原因进行报告,使之形成制度,汇报给主管医师。通过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制度,有利于人们积累原始病案资料,总结治疗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从而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周天子对平民百姓医疗的重视与保障。这种制度的建立,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人们已经摆脱原始医学的束缚,开始享有国家提供的医疗服务。另外,通过该制度的积累,总结了诸多医疗上的经验教训,对医学发展所起的作用亦是不可低估的,直至今日病案的记载还伴随在医生医疗的过程之中。
2.医学分科
《周礼·天官》将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科。
(1)“食医,中士三人,掌合王之六食、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食医是负责饮食调配的专职医生,相当于现代的营养医生,主管帝王日常膳食,是为保障王室、贵族的健康长寿而专设的。食医位列中士,位置排在四医之首,体现了周代人们对饮食的重视。《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认为:“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饮食对于人体的影响是巨大的。晋代医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指出:“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3]发明汤液的伊尹最早的身份即是厨师。伊尹为商汤时期名相,他所提出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为烹饪的不变之规。伊尹作为汤液的发明者和厨师的祖先,身份特殊而值得思考。医学史界也有药食同源之说,可见食与医之间渊源有自。自古民以食为天,食物的营养调配与卫生安全在现代同样是人们广为注意的话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2)“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疾医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医生,而且服务对象已经不仅是王室、贵族,而是施治于万民。可见周代普通民众的社会地位已有所提高,反应了统治者已经认识到“民”的重要性,开始有了仁政思想。当然,以八位中士掌养万民之疾病,大概作用还是有限的,更多的还可能停留在理想阶段。另外还提出了四时多发病,认为“四时皆有疠疾”;提出了“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等关于疾病诊断、治疗的思维。
(3)“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并指出:“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凡有疡者,受其药焉。”疡医相当于现在的外科医生,负责治疗各种脓肿、溃疡、外伤、骨折等外科疾病。并且已经总结出一些用药经验与理论,在治疗中,运用药物的偏性来治疗和调养身体。疡医在医生中地位相对低下,位属下士,这也可能是其患者所得多是腥臭脓疡之疾,对象也多为贫苦大众,故而被人轻视。
(4)“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凡疗兽病,灌而行之,以节之,以动其气,观其所发而养之。凡疗兽疡,灌而劀之,以发其恶,然后药之,养之,食之。凡兽之有病者,有疡者,使疗之,死则计其数,以进退之。”兽医负责治疗家畜的疾病或疮疡,根据治疗的效果,来决定兽医的待遇。兽医同样位属下士。
《周礼》记载的医生分科制度,把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这是医学进步的一大标志,有利于医生各专一科,深入研究和传承医疗经验。《周礼》对医生的分科,开后世医学分科之先河,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记载。
3.公共卫生防疫
除以上两类人员外,《周礼》当中散在记载着一些与环境卫生公共防疫有关的官职,同样是整个健康卫生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凌人:“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凌人,负责管理冰室,由冬入春时将食物储存于冰室当中防止腐败变质,利于食物的保存,进而保障了饮食卫生。
(2)宫人:“宫人掌王之六寝之修,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共王之沐浴。”井指漏井,匽为路厕。为其井匽,是指宫廷中设有一种漏井,方便污秽之水流入其中,用之以保洁除臭。宫人是负责宫廷内院各处环境卫生的职官。
(3)内饔:“内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辨腥臊膻香之不可食者。”内饔负责掌管供给王、王后、太子等人肉类的宰割、烹饪、调味,其中的一个职责就是辨别鸡、狗、羊、牛等家禽牲畜中哪些是不可以食用的,具有现代类似卫生检查和监督的职责。
(4)司救:“司救掌万民之邪恶、过失,而诛让之,以礼防禁而救之……凡岁时有天患民病,则以节巡国中及郊野,而以王命施惠。”司救负责以礼来衡量民众的邪恶和过失,并加以责罚,他的另外一个职责就是在有自然灾害而使人们受困致病之时,巡回于国都郊野,用王的名义对灾民实施救护。
(5)方相氏:夏官司马之下有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方相氏负责蒙着熊皮,装扮自己,手持戈盾,率领众多奴隶一同祭祀行傩,搜索室内的疫鬼并加以驱逐。尽管有些迷信色彩,却可知本时期,人们已经有了祛病防病的思维。
(6)司爟:“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司爟的职责是掌火之政令,古代砖木取火,用以取火之木,当随季节而改变,即所谓“四时变国火”。通过变更国火,来调节时气,以防救疾病,故能“以救时疾”。
(7)其他:秋官司寇之下有庶氏、翦氏、赤犮氏、蝈氏、壶涿氏、蜡氏、野庐氏等,职官品级都比较低,一般各有下士一人,徒二人。负责执掌的是各种各样的除害灭虫工作。方法是用牡菊、嘉草、莽草、灰酒等驱之、烧之、攻之、熏之、酒毒之、杀灭之。蜡氏负责“除龇”,即掩埋人和禽兽的腐尸。野卢氏有徒众多,其职责之一就是清扫道路。
正是这些散在的职责不一的各类人员,共同构成了周代的公共卫生防疫系统。
《周礼》记载的如上内容标志着我国古代医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医政组织、医学分科和公共卫生防疫系统共同构成了上古时期的医疗机构系统,医药由起源到初步形成基础构建,有力地推进着医学的发展,为中医学进一步成熟奠定了基础。除《周礼》外,《周易》记载“长子帅师,弟子舆尸”[4],说明当时已有负责保障运送战争中出现的伤病员及阵亡战士的专职人员。相传为姜太公所著的《六韬》亦记载军队中有“方士三人,主百药,以治金疮,以痊万病。”[5]反应了当时已有军医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