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用起沉疴:赖新生教授临证医案精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学术思想

一、对岭南针灸大家司徒玲、靳瑞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司徒玲教授和靳瑞教授均为当代岭南针灸大家,赖新生教授先后师承二位先贤,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其学术思想进行了发扬和改进。司徒玲教授(1914 ~ 1993年),岭南针灸名家、广东省名老中医。老先生医理通达,对《灵枢》《素问》《针灸甲乙经》等重要经典领悟尤深,临床经验独到,思路宽广,法活机圆,识证析理不落前人窠臼。对针刺、灸法的研究,独出杼机,疗效显著。取穴时双手配合,顾护营卫,注重取穴前揣穴的过程。秉承“视其外应,以知内脏,则知所病矣”的观点,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了当脏腑有疾病时,在相应的背俞穴处可出现阳性反应区、反应点和反应物,通过观察背俞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肤温度变异等反应现象,以此分析推断属于某一脏腑的病变与疾病的性质等。赖教授继承了司徒玲教授严谨的针灸学术风格,熟谙脏腑经络理论,强调“凡刺之理,经脉为始”的循经取穴法,善用背俞穴,法活机圆;针对岭南气候特点司徒玲教授善用灸法,督脉铺灸法以温阳补虚、百会压灸法以定眩止晕、麦粒灸井穴以治肢瘫均为其独到之特色。赖教授根据固护阳气,方存生机,对灸法有其独到应用。在司徒玲教授背俞理论基础上提出通督调神法,重点以背俞穴配合督脉穴以温阳调神。

靳瑞教授的“靳三针”发扬体现在脑病的研究和治疗上。20世纪70年代靳瑞在“中医药成就总结计划(198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组织)”的契机下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全国中医针灸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发现针灸治疗每一种病的处方中,都会有三个穴位使用频率很高,对疾病有重要治疗作用。根据以上结果,靳瑞得出用三个穴位为主方治疗一种疾病的方法。其后,靳瑞在深入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电生理、基因、影像学、免疫学、脑功能学等多个方面,探索“靳三针”疗法的疗效和机理。赖新生教授作为靳瑞的大弟子,于1991年跟师学习,1993年出师,其毕业论文为《三针疗法的临床应用》(五万字)。其后他将毕业论文结合跟师门诊的心得体会以及临床经验,撰写成《三针疗法》一书,于1998年出版(中国科技出版社),全面阐述了三针组方原理、特点、处方含义、适应证等,是对“靳三针”疗法的第一次总结。著名的岭南针灸大家靳瑞教授创立了“靳三针”,此针灸学术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治疗某些疾病用三个最重要、最常用的穴位;二是某些疾病经过三次治疗即可得到有效控制。其理论特点主要在选穴,主要选用特定穴、病灶周围穴、根据腧穴相同或相近主治作用选穴,并结合经络辨证、脏腑辨证。“靳三针”针刺手法也有一定的讲究,要求治神和守神。多用来治疗神志病、智力障碍性疾病、老年痴呆、中风及其后遗症等,还有内科脏腑疾病、妇科疾病、骨伤科疾病。在靳瑞教授基础上赖新生教授创立了“靳三针”针刺操作技术标准,例如对于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头部穴位平刺0.8寸左右,四神针针尖分别向外平刺,脑三针、颞三针沿皮向下平刺,智三针向后上平刺。使原有零星临床经验更加系统化、标准化。并对其治病机制进行了多层次研究和分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