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百年医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风先兆六般症情,丹芥蛭葛汤加减随证

临床实践证明,中风预兆有演变为中风病的可能。它是一个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假如在中风先兆阶段能及早采取辨证防治,终止病势发展,必然能降低中风病的发病率,或免除中风之虞,因此重视和研究中风预兆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一、中风先兆

中风病在发病前是有一定预兆的,这与自然界“大风欲来,微风先到”之风性相似。且两千多年前中医典籍就有论述,如《素问》云:“肌肉蠕动,名曰微风。”所谓“微风”就是中风之先兆。历代医家亦有中风先兆之论述,综合先贤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常见中风先兆的表现可有下面几种:

(1)头昏头胀:突然感到头昏目眩,视物旋转,头脑发胀,头重脚轻,脚底如踏棉絮,摇晃不稳。

(2)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肢体麻木,软弱无力,或手指麻木,尤其常见大、中指麻木,或一侧肢体有蚁行感。

(3)头痛头闷:突然出现异于一般的头痛头闷,或头沉难举。

(4)说话不利:突然发生说话不利,或嘴角抽动,口角流涎,舌体胖大或歪斜。

(5)耳鸣耳聋:突然耳如蝉鸣,耳内阻塞迫胀,听力障碍。

(6)神疲嗜睡:突然出现全身异常疲惫,或没有明显原因的嗜睡不醒。

以上种种迹象,有的单独发生,有的两三种并发,皆为中风先兆表现,提示人们应当引起重视,并结合年龄、体质、舌苔、脉象和可行性化验指标,及时予以早测、早防、早治,可“止于萌芽,防病于未然”。

二、中风先兆的辨治

中风先兆亦称小中风,现代医学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因此,症状常多“突然微觉”。古今医家多以中风证的风中经络,或从虚、火、风、痰、瘀立论,证诸临床实践,其主要病机是痰瘀阻络(脑络)。因人到中年,由壮渐弱,精血耗损,或肾水亏损,水不涵木,或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气虚血瘀,脉络瘀阻,皆是发病之“基本因素”。劳累过度,事不遂心,纵欲无度,过食肥甘等,均可致使气血逆乱,上扰清窍,横窜经隧,脉络(脑络)受阻而诱发此病。在中医学整体思想指导下,结合患者不同症状、舌苔、脉象、体质、年龄等综合分析,坚持辨证,证型宜分,分不宜细。不分易于混淆,分之过细易入机械框套。防治之法不拘泥于分型立法,根据病机,重点是豁痰通络,活血化瘀,细于治,寓于防。鉴于此,组成“丹芥蛭葛汤”,灵活增损,验之临床,疗效满意。基本方组成:丹参、白芥子、水蛭、葛根。

丹参功同四物,具补血、和血、活血化瘀之功,实验证明有扩张血管作用;水蛭善破瘀血而不伤新血,实验证明有溶栓作用;白芥子有祛膜膈之痰,畅达气机之功;至于葛根,其气轻浮,具升阳作用,可鼓舞胃气上升而宣通清窍脉络,有扩张血管、改善脑血循环的作用。四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消痰通络之功。然在选用基本方的同时,必须辨证佐入其他方药,才能左右逢源,以矢中鹄。若属虚,辨气虚、血虚,或阴虚、阳虚,分别加入不同的补药或补剂;或属实,辨心火、肝火,或痰浊、肝风,加入清热泻火或化痰息风之剂(药),方能事半功倍。切勿按图索骥,胶柱鼓瑟,或舍本求末,徒防治而无功。

医案

例1

贺某,男,72岁,退休工人。1987年5月6日诊。

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经常头昏、头痛、脑涨。血压波动在(170~160)/(110~100)mmHg之间。间断服降压灵、祛痛片等西药,病情时轻时重。昨日因情志不遂,突然头痛如裂,脑涨难忍,右侧肢体厥胀麻木,颜面泛红,口干口苦,大便偏干,小便色黄,舌红色暗,苔微腻罩黄,脉弦数而涩。测血压170/100mmHg。证属中风先兆,阴虚于下,阳亢于上,痰瘀互结,阻滞络脉。投基本方加味,药用:丹参30g,水蛭6g,葛根12g,白芥子3g,生地15g,杭白芍15g,何首乌15g,菊花30g,枸杞15g,水煎服。

服3剂症减,6剂症失,血压稳定在130/98mmHg,嘱每月服上方3剂,连服3个月,追访两年余,上症未发,身体健康。

例2

常某,女,52岁,榆林居民。1987年1月7日诊。

患者5天前,晨起觉头闷头沉,右侧肢体麻木,活动无力。两天后右侧肢体活动受限,手指能伸不能握,上肢举不过肩,下肢不能自主迈步,脚板拖地而行,腿部麻木不仁,面色苍白,气短声微,头昏易汗,脚手心热,胃呆纳差,大便干燥,三日一行。测血压126/86mmHg,甘油三酯161.9mg/dl,白细胞4200/mm3,红细胞340万/mm3。舌质淡暗,尖边尤甚,苔心白厚,脉沉迟细涩。证属中风先兆,气阴两虚,痰瘀阻络。投基本方合补中益气汤、二至汤加味,药用:生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0g,焦术10g,陈皮10g,丹参30g,水蛭6g,葛根10g,白芥子3g,鸡血藤30g,牛膝10g,天花粉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甘草3g,升麻6g,柴胡6g,水煎服。

连服16剂后,右半肢体活动自如,余症基本消失。嘱1个月间服上方5剂,连服3个月。两年后追访未发。

例3

张某,男,55岁,神木县人。1986年6月10日诊。

患者素有心脏病,今日上午开会时,突感左半身活动不灵,上下肢厥胀,活动受限,心慌气短,头昏头闷,时而欲吐,口干不饮,自服心宝等药无效。测血压120/86mmHg,心率83次/分,律不齐。舌质淡暗,苔心微腻,脉沉濡而涩,偶见结代。证属中风先兆,痰瘀阻络。投基本方合温胆汤化裁,药用:丹参30g,水蛭3g(冲),葛根10g,西洋参6g(另炖),竹茹10g,枳实10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0g,远志10g,天花粉10g,白芥子3g,甘草3g,鸡血藤15g,水煎服。

1剂后患肢活动灵活,3剂后诸恙悉除。守方略加减,间日服1剂,继进5剂后,一切如常,后追访两年余上症未发。

例4

刘某,男,67岁,离休干部,神木县人。1986年9月8日诊。

患者形体肥胖,1年前突发口眼歪斜,经治病愈。近觉面部有蚁行感,周身疲乏,嗜睡懒动,右半肢体麻木,恐旧病复发,前来诊治。测血压130/80mmHg。胆固醇282mg/dl,甘油三酯161mg/dl,舌体微胖,边有齿痕,苔根微厚,脉沉细濡涩。证属中风先兆,缘由气虚血瘀,湿痰扰络。投基本方加味,药用:丹参60g,葛根20g,白芥子15g,水蛭15g,西洋参40g,山楂30g。上药研面分40包,每日服2次,每次1包,晨起开水送下。

药后精神较好,麻木减轻,蚁行感消失。继服一料后,诸症悉除。嘱每半年服一料,以资巩固。追访两年余,体健如常。

三、中风先兆的预防

中风先兆是中风病的前趋表现,它预示中风病有可能将要发生,如罗天益《卫生宝鉴·中风》云:“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内必有中风之疾也。”因此,对中风先兆应采取有效的多种预防措施,以防微杜渐,这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药物的预防,也是不可少的,但必须基于“痰瘀阻络”,进行立法、组方、遣药,方能以矢中的。前述自拟中风先兆基本方,临证时务必辨证,加入对症之剂,如气虚加西洋参或补中益气汤,血虚合四物汤,痰郁合温胆汤,阴虚合六味地黄汤,阳虚合右归饮,肝旺加龙胆草、生地、熟地、菊花等。验之临证,对预防或治疗中风先兆都有效验,是一举两全之方。

此外,针灸预防也有效验,一般用艾炷或艾条灸百会、足三里、绝骨等穴,意在扶正祛邪,活血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