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百年医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

中国古典医籍中虽无冠心病这个病名,但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以及历代医家都有类似冠心病临床表现的明确记载,而且提出了有效的治疗方法。如《金匮要略》记载:“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这里不但提出了冠心病的主要症状——胸部闷压感,心前区痛及放射痛,而且提出了至今仍很有效的疗法。王清任《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条下指出:“胸痛在前面,用木金散可愈,后通背亦痛,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可愈……有忽然胸痛用前方皆不应,用此方一付痛立止。”所以在前人治疗的启发下,加用血府逐瘀汤及其他一些活血化瘀的方药,临床效果更好。

我国古代医学家对胸痹一证,大都认为只有寒证而无热证,如《金匮要略》治疗心痛,多采用辛温温通之药。《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若夫胸痹,则但因胸中阳虚不运,久而成痹。《内经》未曾评言,惟《金匮》立方,俱用辛温温通,所云寸口脉沉而迟,阳微阴弦,是知但有寒证而无热证矣。”由此可见,古代医家认为心痛一证多属阳虚的寒证范围。同时,由于机体内气血郁滞,痰湿内阻,气血郁久化热,可以耗气伤阴,故心痛一证,临床不仅可见到阳虚,也可出现阴虚及心阴心阳俱虚证型。

冠心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气滞血瘀的症状,如心前区固定部位绞窄性疼痛、脉结代、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共性,但是还存在机体虚实、脏腑阴阳的偏盛、偏衰的差别。

1.心阳虚型 辨证之主要依据为心前区阵发性剧痛,胸闷气短,肢体畏寒,浮肿便溏,尿清痰多,舌质淡而胖嫩,或有紫色瘀斑,舌苔薄白,脉沉弦或伴有结代。治疗以宽胸通阳、活血化瘀为主。方剂采用通阳化瘀汤:瓜蒌30g,薤白9g,半夏9g,当归9g,牛膝9g,赤芍9g,桔梗9g,川芎9g,红花9g,枳壳9g,桃仁9g,每日1剂,分2次服。若伴有脾肾阳虚,则加温肾健脾药品。如黄芪、党参、山药、杜仲、菟丝子、补骨脂等。

2.心阴虚型 主症为心前区隐痛,口干心烦,手足心发热,头昏头胀,肢体发麻,失眠,尿黄,便干,舌质红或舌边缘有紫蓝色瘀斑,少苔,脉细弦或细数。治疗以滋阴养心、活血逐瘀为主。方用血府逐瘀汤:当归9g,地黄9g,赤芍15g,川芎15g,牛膝12g,桔梗9g,桃仁9g,红花9g,柴胡12g,枳壳9g,首乌9g,每日1剂,早晚煎服。若出现肾阴虚时,则加用六味地黄丸;肝阳上亢症状较突出者,则加天麻钩藤饮。

3.心阴阳俱虚型 主症为胸骨后闷痛,气短,喜出长气,心慌,自汗,易累,腰酸腿软,手足心热,耳鸣头昏,多梦易惊,舌质淡或紫暗,苔白,脉沉弦而细。治疗以补气益阴、活血化瘀为主。方用养心补肾膏:当归60g,熟地60g,党参60g,川芎30g,赤芍30g,云苓30g,陈皮30g,肉桂30g,干姜15g,桃仁30g,红花30g,丹参30g,鳖甲60g血竭60g,郁金30g,枳壳30g,香附15g,木瓜30g,黄柏30g,瞿麦30g,菟丝子60g,天麻30g,羌活30g。上药共研成细末,水煎后加蜜炼成膏,得膏900g,每日3次,每次10g,为一人一个月的服用量。

以上三种分型的治疗皆用赤芍、川芎、红花、桃仁、牛膝、枳壳、元胡等,以达到行气活血化瘀的目的。对于发作频繁,疼痛剧烈,服用硝酸甘油片不能缓解的病例,采用消瘀止痛散(丹参60g,参三七24g,补骨脂60g,龙脑香0.9g,降香3g,共研细末,制成散剂,每日2次,每次3g),作为对心绞痛发作时的止痛加强药,疗效非常显著。

冠心病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因此,对本病的防治受到普遍重视,采用活血化瘀为主辨证分型治疗冠心病,疗效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