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征续编](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985/27360985/b_27360985.jpg)
附言十七则[1]
一、仲景之方之有征也,药亦有征。东洞先师尝有药征之举,大行于海内,始开天下古今之人之眼目,非如后世诸家本草之书之墨墨[2]也。呜呼!天下古今,何其诸家本草之书之墨墨也?是实耳听之而目不视之者之言也,墨墨亦宜乎哉!故其书之夥[3]多也,虽汗牛充栋,亦何征之有?是其所以为墨墨也。
二、古者本草之书之出也,阴阳服饵之言也。陶弘景羽之镞之[4],深入天下古今之医之肺腑,陶实为之矫[5]矢矣。夫晋唐以降之为医也,盖以二家之言,别立医之方法者也。故其为方法也,不之服饵家,则之阴阳家,又何医治之有。仲景之方法,于是乎亡,又何征之为?呜呼!药之有征也,二千年来,始有先师之举。呜呼!天下古今,别有其人乎?
三、晋唐以降之方之存也,有若《肘后方》,有若《千金方》,有若《外台秘要》。其方垂数千,今欲取之,而征之于其法,无一可征之于其法之方。何其无一可征之于其法之方耶?无药之可征之于其证之方也。无药之可征之于其证之方,则无方之可对之于其证之法也。方之不对于其证也,病何以治哉。苟施其方而谓之治者,非偶中则病自愈之时,与毒自静之时也。医人其着眼于此,则疾医[6]之道,明明察察。
四、王叔和尝撰次仲景之书云,未知其是否。盖所谓撰也者,撰择仲景之方法于己之臆度者也。所谓次也者,相次自家之方法于仲景之书者也。是《伤寒杂病论》之所以搀入附会也,隋唐之医之所以不能辨别分析焉也。葛洪之作《肘后方》也,孙思邈之著《千金方》也,王焘之辑《外台秘要》也,皆不知取之于仲景氏,而取之于叔和氏。《伤寒杂病论》之不显也,职[7]是之由。天下之为医者,知视仲景氏之方法于三子者之书,而未尝能知视仲景氏之真面目于《伤寒杂病论》,尚乎哉!至赵宋之时,藏一本于御府,天下之为医者,未尝能知有仲景氏之方法矣,故未尝能知仲景氏之为何等者。当此时天下之为医者,知仲景氏之言之一二有存焉,而未尝能知仲景氏之方法之全然有存焉,又未尝能知仲景氏之医之为古之疾医之遗矣。又当此时天下之为医者,别立医道于己之臆度,是汗牛充栋之书之所以起也。呜呼!当仲景氏之书之不显之时,而别立医道云者,则不得不取之于己之臆度矣。至开宝治平之际,而仲景氏之书之再出也,摹印雕版,颁行天下。于是天下之为医者,虽知有仲景氏之方法,视仲景氏之书,亦犹己之臆度之医道矣。我今于林之校正,成之注解乎见之,于是仲景氏之方法之与赵宋氏之医道者混淆焉,泾渭不分,淄渑不辨[8],遂至今之医流矣。
五、圣人既没,大道乖矣。七十子[9]已死,大道裂矣。当春秋战国之际,圣人之大道,与天下国家,共分崩离析矣,岂得不命与数矣乎。呜呼!圣人之大道犹且然,况于小道医之为术乎。世之无圣人也久矣,我无所取于正矣。呜呼!我不能取正于圣人之道,则我其不可不取征于圣人之言。苟不取征于圣人之言,则言皆不得不取之于己之臆度。事亦然。于是乎圣人之道将坠于地矣。医之为道亦然,苟不取征于仲景氏之言,则言皆不得不取之于己之臆度。事亦然。夫言也者,法也;事也者,方也;《素问》《九灵》之说,医也理也;《本草》之说,治也妄也。妄之与理,君子不依。故彼书之说医也,其谓之存炎黄氏之遗于十之一二则可也,谓之炎黄氏之道则惑也。故如彼书,又无有方法之可言,则后世之有方法也,苟不取之于妄之与惑,则不得不取之于己之臆度矣。仲景氏没后,天下古今之为医者,滔滔皆是。所谓晋后之医者,伪统乎哉?故先师独取征于仲景氏之方法,以开二千年来眼目者也。呜呼!《药征》之为书,不亦伟乎。
六、先师者,非文儒之徒也。故其著书也,不为修辞,不为文章,其意唯在于辨古人之妄,释今人之惑而已,故言皆系于事实。先师尝谓,参互而考之,次之以古今误其药功者,引古训而辨之。是以先师之为《药征》也,仲景之方,取征于仲景之法;仲景之法,取征于仲景之药。方法之与药,无一所违戾者。余故曰:言皆系于事实,何其修辞文章之为?世医之诋斥先师也,以文章修辞者抑末[10]。今余之于此编亦然。余也性实拙于文辞,取笑于大方,亦所不辞也。
七、余之为医也,陋且拙也,岂足奉东洞先师之教,以修仲景氏之术乎?虽然余也从事斯方三十有余年于兹矣。余之为医也陋且拙,亦岂无所不熟十之一二乎哉。余也自尝修仲景氏之术,不加减于方,不出入于药,唯随其证而治之耳。呜呼!余之为医也,陋且拙,亦岂无所不愈十之一二乎哉。如余但奉先师之教,以建方之极[11],取药之征者也。故今所征于此之药者,是皆所征于日用之病者也。夫今之为医者不然,不自惮之甚,妄意加减于方,出入于药,宁知方法之有规则乎哉?是余之所畏也。
八、东洞先师常用所征本编[12]之药,凡五十有三品。余亦于此品而所以征之,得其征者也,无复异论矣。先师之言,至矣尽矣,吾岂有所容喙[13]哉。今此编所载十品,附录七十有八品。十品者常用之物,而本编所不载也。是乃余之常用所征,而所得其功效者也,是所以私窃补先师之遗也。又未尝取之于己之臆度,而所以征之于日用之事实,试之于日用之证候者也。呜呼!如此数品,先师岂有所不征乎?盖未终之而没者也。噫,可惜乎哉!余之补之,有所大惮于先师者。世之君子,其谓之何哉。虽然,余也其不言之,孰又言之?余也死矣,此言已矣。呜呼,余之补之,唯不免狗尾续貂之诮是惧。
九、续编十品,先师日用所施之物也,本编不载其功之与征者何也?是前所谓盖未终之而没者也。惟蜀漆之助牡蛎、龙骨而治动之剧也,蜜之缓诸病之急而助诸药之毒也,是余之所常试,而古今医人所未尝言及者也。余之执斯方,三十年之尚矣,岂无一二之所得矣乎?明者其试诸。
十、之为虫,我邦未产此物。二十年前,余再游于先师之门,先师出一头示余。余又得一二于直海[14]元周之所,余遂赠之先师,先师喜而藏之。然则先师未尝得试
虫之功效矣。尔后余多得之,于是余先试之内人[15]之病,而有效焉;后又试之于他人之病,而有效焉。此时先师既没。噫,我邦试
虫之功者,余于先师之门,为之先登,故今著之。
十一、粉之为物,赵宋以来,未尝得其的实之品,故医者误治甘草粉蜜汤证者,不为不少。余今订之诸书,而始得其真物,又始得治其证矣。
十二、白酨[16]酒之治胸痹之病也。唐宋以后,诸书所不载也。余又订之,而得其造酿之法矣。胸痹之病,其自此有治乎哉。
十三、先师尝谓余曰:吾自唱[17]古疾医之道数十年于今矣,游我门之士,不下数百人。虽然有传方之人,而无传道之人也。吾子其勉旃[18]。余自辞先师,二十年于兹矣。余尝知受业于东洞之塾者,亦不下数十人,余又见其人,无一人不口[19]先师之医者,然未尝闻有得先师本旨者。若有其人,亦或有专长于下剂者;或有纯执家塾方者;或有二三执仲景之方,七八取唐宋之方者;或有取己之臆,负东洞之教者;或有学无其力,业无其术,称古今并执者。其次者,或有一端,称奉东洞之教,终行后世之方者;或有谓东洞之教,偏于古而不知今者;或有谓东洞之术,便于痼疾,而不宜于平病者。如此抑末,不足以挂以齿牙矣。夫以我藩推之海内皆是矣乎。以余之所见推之,余之所未见亦然矣乎。是余之所长大息[20]也。要之,是皆虽曰奉东洞之教,亦不能实读仲景之书者也,可胜叹哉!呜呼,仲景之方法者,执之知之,则不能不为之。不能不为之者,知之者也;不能为之者,不知之者也。先师没后,仲景氏之方法熄矣。是余之所以勤勉劳劬[21]者也。
十四、仲景之书者,古之疾医之遗也,天下古今,知之者鲜矣。其不知之,故人人有异说。或有以《素》 《灵》解仲景之书者,或有以晋唐医学说仲景之书者,近世或有以名与数解仲景之书者,或有取己之臆辨仲景之书者。要之,是又不知仲景真面目者也。苟欲知仲景真面目,请在达于仲景方法,而后施之于今日日用事实而已矣。
十五、余尝为门徒讲《伤寒论》,听者百余人。余之讲《伤寒论》也,一一取征于仲景之规则,一一取征于仲景之方,一一取征于仲景之法,一一取征于六经史子,一一取征于两汉以上之书,一一取征于某书某篇某人某言以示其事实。余于是谓门徒曰:仲景氏方法者,古之疾医之遗也。苟不经圣人制作之手,安能有此方法乎哉?故其道也正,其方也正,其法也正,其术也正,无所不正者。其不正者有之,此为后人搀入。今之为医者不然,不知执仲景氏之方法之正,不知学仲景氏之治术之正,此反正之徒也。今其取反正之方法治术,以奉此于君之与亲者,不忠之臣也,不孝之子也。噫!己不啻[22]不忠不孝,而使人之臣子不忠不孝者,其谓之何哉!医者其思诸。
十六、先师之作《药征》也,改稿凡七。余尝得宝历[23]之本是也。二十年前斋[24]游于京师,因请正于先师。先师谓余曰:此本实属草稿,为门人所窃去者也。正本今在于纪州[25]。虽然是亦余之所草也。吾子宜见大体,岂在于文字章句之间乎哉。携而西归。后又得安永之本,修夫氏定正之本也。余又别有定本,以余之所闻于先师订之。天明[26]五年乙巳之夏,京师有上木之役[27],余之定本,不敢出之。
十七、续编及附录,定正考索,十易裘葛[28],安永戊戌初夏,始脱其稿。虽不能得先师订正,亦因剞劂氏[29]之请,遂谋上梓之事,刻成其后也悔矣。
天明七年丁未初冬十二日
村井椿大年识
[1]附言十七则:此部分内容,皇汉本订在附录卷之后,三三本订在卷上之后。
[2]墨墨:不明白貌。
[3]夥(huǒ火):多。
[4]羽之镞之:为箭杆插上羽毛,装上箭头。镞,箭头。
[5]矫(jiǎo较):原作“”,据文义改。矫,把箭杆揉直。此喻强行改造。
[6]疾医:吉益东洞认为医学有疾医、阴阳医与仙家医三个流派,而以扁鹊、仲景所行疾医之道最为正宗。
[7]职:主要。
[8]淄渑不辨:淄水和渑水,皆在今山东省。相传二水味各不同,混合之则难以辨别。
[9]七十子:孔子门徒七十二贤人,概称“七十子”。
[10]抑末:小事,不重要。
[11]极:标准、规范。
[12]本编:指吉益东洞原作《药征》。
[13]容喙(huì会):在别人讲话时插嘴。
[14]直海:日本姓氏。
[15]内人:泛指妻妾。
[16]酨(zài再):古代的一种酒。
[17]唱:同“倡”。
[18]旃(zhān占):文言助词,相当于“之焉”二字之合读。
[19]口:谈论、称赞之义。
[20]大息:即太息。大声长叹。
[21]劬(qú渠):勤劳。
[22]啻(chì赤):仅,只。
[23]宝历:日本年号,1751~1764年。
[24]斋:庄重、恭敬。
[25]纪州:日本古地名纪州藩,即今和歌山市。
[26]天明:日本年号,1781~1788年。
[27]上木之役:查日本战史未见,具体事例不详,待考。
[28]十易裘葛:犹言十易寒暑。冬寒则着裘皮,夏热则穿葛布,故云。
[29]剞劂(jījué基绝)氏:刻印书籍者,出版人。